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11-23 16:26肖凯强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抗疫防控精神

肖凯强 ,平 凯

(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00;2.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精神、重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所铸就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铸就灿烂辉煌的精神密码。在这次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孕育出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展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新的精神旗帜。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个个战疫英雄和一个个战疫故事向我们生动展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伟大抗疫精神是对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一)生命至上:不惜代价、全力救治的仁爱精神

仁爱精神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仁”,“天地之大德曰生”,仁爱精神最核心的要义就是要承认人的生命价值是高于一切的。

“生命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仁爱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导向。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宗旨和行动方向。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要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些要求包含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为全民“战役”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政府举全国之力,集优势兵力,不惜代价,全力救治每一个生命,上至100多岁的老人,下至30多个小时的婴儿,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与此同时,为了减轻病患负担,中国政府还承担了感染者治疗的全部费用。在伟大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展现了“生命至上”的仁爱精神,在行动中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二)举国同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2]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力动员、全面部署、全心投入,民众令行禁止、居家隔离、积极参与,形成了联防联控的举国体制。面对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湖北,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合力抗疫,从国家层面的指定对口帮扶,到普通民众自发展开对湖北的个人援助,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在这场生动的抗疫实践中熠熠生辉。[3]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机制迅速建立,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众多建设者日夜鏖战让雷神山和火神山数日内拔地而起,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在一句句“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口号中全国的医疗和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湖北……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画面,充分展现了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有限的,但是无数个个人力量的汇集却势不可挡,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支撑。每一次面对灾难,我们总能看到举国同心的感人画面,感受到亿万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这是铭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一种优秀品质,也始终是我们攻坚克难、战无不胜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舍生忘死:不惧风险、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特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人因为畏惧而选择退缩,每个人都怀揣使命,勇担重任,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发出“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的警告后,自己却乘坐无座动车奔赴武汉;“我是党员我先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奋勇争先,真正做到了党员干部战斗在疫情最前线的承诺,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疫情不退我们不退”,广大医护工作者舍生忘死在抗疫一线与新冠病毒进行殊死搏斗,他们不知疲惫、连续奋战,让一个个病人看到生的希望,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各条抗疫战线上的勇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用舍生忘死的壮举书写出不惧风险、甘于付出的壮丽篇章。

(四)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是人类同疾病较量的正确态度,更是人类战胜各种大灾大疫的有力武器。“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应对新冠疫情的重大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品格的集中体现。疫情爆发以后,在党中央的部署和安排下,一场科学防治之战由此打响,武汉果断关闭离汉通道,遏制病毒的扩散;快速甄别出病原体,率先研制出核酸检测试剂;以惊人的速度建起火神山、雷神山两个专门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根据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和患者病症的治疗,先后推出了八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患者的诊治上发挥了重大作用;鼓励科研院所根据自身实际,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感染的患者进行大数据追踪溯源,建立健康码识别制度加强对人员健康情况的了解;采取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不同风险地区的复工复产……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到保护易感人群、全力救治患者,我们遵从传染病防控的规律,将尊重科学的精神贯穿于疫情防控的全过程,成为快速扭转疫情扩散蔓延,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的关键所在。

(五)命运与共: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担当精神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表明这场疫情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灾难,中国在整个抗疫过程中始终与各国携手合作,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公布病毒基因序列、毫无保留与其他国家共享疫情防控和救治经验、向世卫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援助、向32个国家派遣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所需的防疫物资……所有这一切都展示了中国政府愿与全世界人民共命运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青山一道,同担风雨”、“道不远人,人无异国”。中国在自身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以担当精神有力地支持了全球的疫情防控,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的生命,向世界展示了我们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大国担当,也通过自身的实践向世界表明各个国家只有命运与共、携手共进才能战胜这场全人类的灾难。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对于在这场抗疫中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抗疫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将抗疫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旗帜。鲁迅曾说过:“自古以来,中国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4]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全力救治每一个患者;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勇挑重担,“誓死不退”的庄严宣誓让人民群众有了主心骨;人民警察坚守岗位、日夜奋战,以责任担当构筑起守护群众平安的一道道防线;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起疫情防控的“第一关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将爱国主义的热情转化成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英雄史诗,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演绎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大课。将这场全民抗疫实践中所展现出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为国奋斗的爱国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新时代大学生担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只有不断提升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才能够使他们不断努力奋斗,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看到84岁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前往武汉抗疫一线,73岁的李兰娟院士坚守武汉58天,72岁的“无胆英雄”张伯礼院士苦战武汉82天,54岁的陈薇院士争分夺秒研制疫苗半年时间黑发变白发,“渐冻症”院长张定宇拖着蹒跚的脚步日夜奋战在疫情最前线……“我是党员我先上”,“宁负自己,不负人民”,“除了胜利,别无选择”。一句句铮铮誓言充分展现出他们“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高尚品质,也充分彰显了他们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的责任担当。当然在此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人的表现也令人欣慰,参加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有接近一半是“90后”和“00后”,大量青年人自愿成为志愿者奔走忙碌于疫情防控的最前沿,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广大青年学子要将此次疫情防控中所展现出的责任担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用臂膀扛起如山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来自于每个人内心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上下一心,用3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生产生活秩序得到了恢复,使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与当前疫情在其他国家的失控相比较,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整个抗疫过程中,中国人民令行禁止,听从指挥居家隔离;国家全力救治每一个患者,并为其承担全部治疗费用;10余天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收治重症患者;医疗和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疫情最前线;主动与世界各国共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多个国家提供所需的医疗防疫物资;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让经济社会走上了发展的正轨……这些抗疫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让整个世界为之惊叹,展现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和一个自信的中国和一个担当的中国。将这些抗疫的实践素材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不仅能够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和文化的自信,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5]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6]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共抗疫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生动的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弥足珍贵的教育素材,在抗疫实践中所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大学生亲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抗击疫情中党中央科学决策、精准施策让他们理解了为什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抗击疫情中的速度和力量让他们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什么样的巨大优势;抗击疫情中不惧风险、无私奉献的抗疫英雄和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抗疫故事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精神的具有怎样的磅礴伟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势而为,主动融入这些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所展现出的丰富教育素材和宝贵精神财富,用真实的案例说服人,用生动的故事感染人,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7]积极探索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既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大学生接受思想洗礼、汲取精神力量的客观需要。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建设

推动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以弘扬抗疫精神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推进抗疫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才能让大学生能够更深刻、直观地理解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对抗疫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充分理解其意义、深谙其精髓,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好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抗疫情的中国故事,以真理的思辨说服人,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让抗疫精神能够真正的入耳、入脑和入心。其次,要实现抗疫精神与思政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针对不同门类的课程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结合,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时,要重点结合疫情防控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担当、法治思维等方面的教育;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时,要重点结合疫情防控开展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优势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有重点的内容讲授,让学生在学习思政课内容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深刻理解抗疫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各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有关抗疫精神宣传的讲座,组织专家学者根据疫情防控的伟大实践,选取典型的抗疫英雄和抗疫故事等进行深入发掘,邀请他们以讲座的方式进行抗疫精神弘扬和宣传。在加强“思政课程”的同时,着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推进抗疫精神融入到其他各类课程体系建设中,实现思政课与非思政课同向同行,增强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同和理解。各类课程要深入挖掘和研究课程内容与抗击疫情的结合点,用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进行抗疫精神的讲解和宣传。如医学类课程要根据此次战役中广大医务人员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英勇事迹,将“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医学道义传递给每个医学生;计算机类课程要将此次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挥的巨大作用讲清楚,让每一个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信心和决心。各类课程要在注重丰富专业知识和磨练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疫情防控的实际不断增强思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9]

(二)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环境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是传播和弘扬抗疫精神的重要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抗疫精神的熏陶是推动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将抗疫精神融入到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之中,可以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做宣传展板介绍抗疫英雄和抗疫故事,也可以在校园道路上悬挂抗疫英雄们的经典话语,还可以向学生发放宣传抗疫精神的手册,让学生们能够在校园中随时感受到抗疫精神的熏陶,自觉接受和践行抗疫精神。其次,要将抗疫精神融入到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之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组建“抗疫精神宣讲团”、“抗疫精神研究会”等社团组织,开展抗疫家书朗诵比赛、抗疫故事情景剧、抗疫精神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感悟抗疫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最后,要将抗疫精神融入到校园的学术文化建设之中,邀请抗疫先进个人和抗疫先进集体走进校园,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让同学们走近和学习抗疫英雄们,也可以组织开展抗疫精神大讲堂、抗疫精神读书会等,让同学们在分享和研究中真正领悟抗疫精神对自身成长成才的巨大作用。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建设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对于教学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体现在理论教学层面,更要展现在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应该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将抗疫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在实践中领悟和践行抗疫精神。首先,积极开展基于思政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要求,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此,思政教师要利用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观影、调研等方式学习和践行抗疫精神。也可以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由思政课教师带队前往抗疫遗迹进行参观,到参与疫情防控的医院和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学习,在参观和调研中感受抗疫精神的巨大力量,自觉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理想目标。其次,积极开展基于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积极投身到防疫所需的设备、药品等项目的研发工作之中,积极参与到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法制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工作之中,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做出巨大贡献。最后,积极开展基于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为国家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的重要途径。在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疫情防控中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科技产业的创新创业之中,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四)将抗疫精神融入网络平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5后”、“00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网络有着特别的感情和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转变工作方式,通过网络这块新阵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抗疫精神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网络平台的搭建和使用,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络方式进行抗疫精神的宣传。首先,任课教师应该顺应潮流,建立与学生沟通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向学生推送一些宣传抗疫精神的文章和话题,鼓励学生进行在线讨论和发言,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其次,学校要搭建起宣传抗疫精神的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在官方网站上开设抗疫精神宣传的专栏,及时发布一些有关抗疫精神的高质量文章,鼓励学校师生在专栏发表有关抗疫精神研究的文章,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推送弘扬和宣传抗疫精神的优秀文章,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参与讨论。最后,学校各社团和学会可以组织学生创作一些有关抗疫精神的网络作品,如文章、图片、表情包、短视频等,将各类作品依托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评比,让学生们在观看和传播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深化对抗疫精神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让抗疫精神入眼、入心、入脑,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积极践行伟大的抗疫精神。

五、结语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不畏艰难、英勇斗争,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显著成就,锻造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既是对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充分展现。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理解时代的精神,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能够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知和感悟,从而将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动力,鼓舞和激励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践行伟大抗疫精神,树立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决心,帮助他们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抗疫防控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