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蓉,马志芹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在明确教育要求后,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2]501。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政治认同与否是人心向背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中坚力量,必须提高其政治站位,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思想认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3]中国共产党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以党史鼓舞斗志、启迪智慧。了解党的历史是政治认同的理论基础,只有理论基础深厚了,才能在面对多元文化思潮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站稳政治立场。
政治认同与否是一个人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的直接反映,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如果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无序且弱化,将直接导致政治认同水平的降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10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为推进革命和建设把舵定方向。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务必要将意识形态的大旗高高树立。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完成时代重任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对照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课题,自觉接续时代重任,在担当中增强政治认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其意识形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关系其能否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多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力宣扬西方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推崇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否定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放做出的历史贡献,否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企图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完整地学习历史,厘清历史脉络,自觉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进而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和渗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既增强了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也是铸牢学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
政治认同不单指对现行政治制度、政治文明的认同,最重要的是对国家的认同。“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5]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首先做到爱国这一最基本的政治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保留着不同的语言、文字及生活习惯,各自有着自己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联十分紧密。高校中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上要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同向同行,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党史是思政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深入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6]。高校利用党史中蕴含的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学生,使学生明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成员都具有国家公民身份,增强学生对党、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认同,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政治认同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渗透在学生生活之中的价值取向。党史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致的价值追求。因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生逢盛世,处于安定繁荣的美好时代,大多数时间基本都是在校园里度过,他们在学校、教师、家长的三方呵护下成长起来,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对于近代以来中国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了解不多,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面临的巩固政权难题也没有直接感受。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有助于他们知往鉴今,从党史中汲取智慧,深入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辈为保卫国家英勇牺牲的壮举,有助于他们感悟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学习邓稼先、钱学森等为实现中国富强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做出贡献的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他们以此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为国争光。党史人物体现的精神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也是全党精神内核的表现,这种精神透露出的正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对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重大作用,有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大学生大多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对政治问题较为敏感,但由于自身存在政治认知、政治动机、政治情感方面的问题,无法客观地做出政治评价。
一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几乎“无人不网”,他们从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都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但是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根本无法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政治认知。二是对于国家的性质、宗旨、制度等基础知识仅有初步了解,其认知的深刻性还有待加强。部分同学由于政治认知欠缺,在面对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时无法辨析,最终导致迷失自我。三是大学生参与的政治实践较少,因此所学的政治知识并未经过实践进行理解、巩固,根基不牢固。
一是在大学生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入党动机的问题。一些同学入党只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并未有真诚奉献的意识,也没有具备一名党员该有的政治素养。二是在考研、考公、考编等考试中都会有政治考试,许多同学为了备考会看许多政治资料,背诵大量政治知识,但其动机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考完后便不再关心时政。三是对待平时学校举办的有关政治主题的一些活动,学生在报名时会考虑其加不加学分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感兴趣或真正想去学习了解而主动自愿报名。
一是部分大学生虽然有一定政治理论基础,但政治实践不多,因此认为政治生活离自己还很遥远,对政治活动也漠不关心。二是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事件的看法容易受网络思想或朋辈群体的影响,没有坚定的政治意志,因此在作出政治评价时存在从众心理,可能并未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没有作出正确的政治判断,导致自身的政治认同度也受影响。三是一些学生对待有关政治主题的作业,例如“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总是直接在网上找一篇复制粘贴,如果学校不组织观看,学生则可能完全不知道会议内容及会议精神,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5]增强政治认同不能只看当下的政治体制及政治运作情况,要找到其历史渊源,把握其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采用创新教学形式、树立榜样人物、完善校园网站等措施,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都具有直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7]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要解决学生的政治认同问题,首先自己要对党和国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对党的历史及国家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备课才有底气,讲课才有力量。同时,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政治清醒,切勿自身乱了阵脚。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教师可以将其融入讲课之中,既可以借此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借此社会热点给予正确的回应态度,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借此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例如前段时间的“孟晚舟事件”,就可以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的导入部分,从近代史的开端看今天中国百年巨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坚强的后盾,引发同学们的共鸣,进而增强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第二,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政治思想理论功底。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11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政治知识,不断提升政治水平,加强政治学习,讲授内容和观点要经得住学生的追问,不能课堂上出口成章,课下学生有疑问时却无法为其答疑解惑,这样就大大削弱了教师的威信,也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教材是学校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理论性东西太多会使书籍难以理解,学生看不进去,教师可以将党史事件串联起来,变为一个个党史故事,利用其作为理解理论的鲜活案例。同时,当今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迅速,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做到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在讲述教材时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第三,教师自身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思政课开展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如果仅仅是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滔滔不绝,学生却在下面做别的事情,那么课堂的实效性就没有达到。因此,教师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例如,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有的学生认为是为人民服务,有的学生认为是大公无私,有的学生认为是艰苦奋斗,等等。每个学生出发点和认识都不一样,直接反映了同学们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也不一样,所以政治认同程度也不一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政治认同?我们对于政治、政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态度?这种围绕一个政治主题开展的头脑风暴教学法,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进行归类,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政治认同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会受环境、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就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更能从精神上满足其发展需要,对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
第一,拓展多元化榜样人物,明确政治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9]17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人才,因此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要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拓展多元化榜样人物。目前,各高校都由很多学院构成,这些学院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各学院树立榜样人物时要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可以以黄大年教授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在教育科学学院,可以将张桂梅校长作为榜样人物,学习她的“燃灯”精神,在教育事业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针对培养目标确立的榜样人物,更容易感染学生,对其产生教育作用,从而在他们身上明白我们党和国家提倡的主流思想,进而增强同学们的政治认同。
第二,注重培育身边榜样,积极参与政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5]大学生还未形成对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政治态度,坚决的政治意志,他们易受同辈群体及身边人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注重培育身边榜样,为校园营造良好的风气。政治实践是对政治认同最好的检验。如,在厦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时,急需大量医护人员,29位正在华大附属厦门长庚医院实习的学生积极报名,主动请缨。许多高校大学生在假期积极参与抗疫志愿者服务,这些身边的例子正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教材。应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积极作用,让同学们在了解他人的政治参与中激发自身的政治情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举办多样化实践活动,体验政治生活。政治认同的基础是对政治知识的了解。首先,一些学生社团可以在校园文化节里举办政治知识竞赛,设立多种奖项,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让同学们在参与活动中增长知识,体会快乐。其次,在重大历史事件节点,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活动,例如庆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的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中明白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的希望与要求,积极向党靠拢。最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大屏幕播放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如《长津湖》《战狼》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使同学们既可以直观看到历史真相,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又可以感受到百年大党的来之不易,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不懈奋斗中得来的,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报国志,进而增强政治认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了解政治理论、政治结构、政治运作的主要来源便是手机、电脑等工具。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信息化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的渗透,对此我们必须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积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一,传播正能量,凸显政治性。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但是一部分网站更新速度慢,内容早已不适合当下使用,也使得学生并不经常去网站浏览相关内容。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做到因时而进。学校相关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抓住时机,及时推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解析党的重大决议和会议精神,既增强了同学们接收政治信息的时效性,也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让其在持续更新学习中加强政治认同。其次,将本校举办的大型活动推送至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也可以将学生发表的一些优秀文章进行推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学校重视,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最后,对于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学校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政治社会现状和问题,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传播,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第二,形式多样化,语言平民化。随着大众传媒微平台的不断完善,其内容的表达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有的甚至可以集图片、文字、视频、动图等于一体,因此,高校在通过党史教育进行政治引导时,可以将党史知识及背后的政治意义等制作成多种形式,例如,可以在观看党史知识的视频中加入几道测试题,让同学们在积极参与中学习政治及历史知识,这种看起来易学、易懂的形式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增强其政治认同。除部分官方语言外,在保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平日的推送文章可以采用大众化、平民化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大学生普遍接受的程度上帮助其理解政治知识、掌握政治理念,进而使其更容易形成政治认同。
第三,提升参与度,加强互动性。政治认同的主体在人,我们要充分尊重人的需求。首先,高校在利用微平台传送新闻热点或党的重大会议精神时,应做好线上联动,可以创建互动交流区,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主流性与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相结合,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思考,及时表达个人的学习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政策及社会热点的深入解读。其次,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他们追求自由平等与民主权利的实现,高校应积极开发有利于促进平等交流和民主参与的网络活动资源,例如,建立意见反馈平台。学生的事无小事,但是教师不可能发现学生关注的所有问题,因此,让学生有问题通过这样的平台反馈给老师,老师及时给予解决,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帮助同学们在政治行动中增强政治认同。最后,除高校网站外,在高校思政基地还可以加入元宇宙系列,它是基于VR等技术实现的,可以允许多个参与者沉浸式接入同一个虚拟的空间进行模拟现实世界的三维互动。传统的党史教育局限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多以教师讲解为主,缺少模拟真实世界的互动,同学们很容易感到枯燥,如果将这一前沿技术应用于党史教育,让师生随时随地相互连接互动,将会极大提升学习和研究效率。让同学们在体验中感受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深刻意识到自己与党和国家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进而加深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