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 宁
“同志们,对于这里发生的争论,也许在你们很多人当中会产生这样的印象:有两个人跑来互相质问,放在讲台上的玻璃杯是什么东西。第一个说:这是一个玻璃圆筒,谁说不是,谁就应当受到诅咒。第二个说:玻璃杯是一个饮具,谁说不是,谁就应当受到诅咒。”
读者可以看到,布哈林想用这个比喻,向我通俗地说明片面性的害处。我接受这个说明,并且表示感谢,而为了用行动来证明我的感谢起见,我也来通俗地解释一下折中主义和辩证法的区别,以此作为答复。
玻璃杯既是一个玻璃圆筒,又是一个饮具,这是无可争辩的。可是一个玻璃杯不仅具有这两种属性、特质或方面,而且具有无限多的其他的属性、特质、方面以及同整个外界的相互关系和“中介”。玻璃杯是一个沉重的物体,它可以作为投掷的工具。玻璃杯可以用作镇纸,用作装捉到的蝴蝶的容器。玻璃杯还可以具有作为雕刻或绘画艺术品的价值,这些同杯子是不是适于喝东西,是不是用玻璃制成的,它的形状是不是圆筒形,或不完全是圆筒形等等,都是完全无关的。
其次,如果现在我需要把玻璃杯作为饮具使用,那么,我完全没有必要知道它的形状是否完全是圆筒形,它是不是真正用玻璃制成的,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底上不要有裂缝,在使用这个玻璃杯时不要伤了嘴唇,等等。如果我需要一个玻璃杯不是为了喝东西,而是为了一种使用任何玻璃圆筒都可以的用途,那么,就是杯子底上有裂缝,甚至根本没有底等等,我也是可以用的。
形式逻辑——在中小学里只讲形式逻辑,在这些学校低年级里也应当只讲形式逻辑(但要做一些修改)——根据最普通的或最常见的事物,运用形式上的定义,并以此为限。如果同时运用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的定义,把它们完全偶然地拼凑起来(既是玻璃圆筒,又是饮具),那么我们所得到的是一个仅仅指出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折中主义的定义。
辩证逻辑则要求我们更进一步。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这是第一。第二,辩证逻辑要求从事物的发展、“自己运动”(像黑格尔有时所说的)变化中来考察事物。就玻璃杯来说,这一点不能一下子就很清楚地看出来,但是玻璃杯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玻璃杯的用途,它的使用,它同周围世界的联系,都是在变化着的。第三,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第四,辩证逻辑教导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已故的普列汉诺夫常常喜欢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这样说。
【题解】
本文选自《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是1921 年列宁针对党内关于工会作用和党的领导的争论所撰写的一部著作,他借此批评了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等人的政治错误,并揭露这些错误思想和盲目争论背后的哲学根源。本文标题为编者所拟。
当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求最大程度恢复国民经济。托洛茨基借此机会认为这是意图将工会建设成国家机关,而列宁则认为工会应该是“共产主义学校”。此后,布哈林以玻璃杯为喻,提出要全面地看问题,强调工会既是学校,也是机关。同样,列宁在此也用玻璃杯为喻,反过来批评了布哈林的观点。
列宁指出,玻璃杯当然既是圆筒,又是饮具,但如果仅仅把事物看作某些属性的偶然拼凑,那这种全面性是没有意义的。列宁举例说,玻璃杯可以被说成是很多种东西。列宁认为只有把玻璃杯置于具体的现实世界,让它和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发生关系,才是真正的现实。所以他举例,假如有人只是要找一件器具喝水,他完全不需要在意玻璃杯是不是圆筒形的。只要是能喝水,这才是玻璃杯的现实本质,工会问题也是如此。
最后,列宁指明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超越抽象的折中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现实性,这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认识的全面性是基础;第二,只有回到现实,才能发现事物真正的本质;第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因而它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四,真理总是具体的,因为现实就是具体的。(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