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数字化创新探究
——以云南大理白族扎染为例

2022-11-23 14:28梁馨日都江孙希燕昆明理工大学
品牌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扎染白族技艺

文/梁馨日 都江 孙希燕(昆明理工大学)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云南白族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扎染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白族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古称“绞缬”。扎染工艺与时俱进,其新奇独特纯手工的线法与纯植物的染色技艺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如今扎染工艺大多展现在文化产品、民族服饰、家具设计、扎染体验馆等媒介中,与现代化潮流不断地碰撞、融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非遗”,有着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沉淀孕育出充满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非遗是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瑰宝,其本身是脆弱的,且具有不可逆性,若没有被保护好,丢失的则是时代的记忆。我国在较长的非遗保护实践中探索了三种保护方式。

一是抢救性保护,以“抢救第一”为基本出发点,综合运用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方法,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2017 年开始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采取用数字多媒体等手段进行保护,建立非遗的数据信息库,以纪录片、口述片、传承教学片等多种形式,记录和保存了数以千计的国家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传承精神和时代的回忆。

二是生产性保护。以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为核心,传承非遗技艺,借助设计工作者进行文创、产品等设计,从而实现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生产性保护的方法,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非遗传承、创新与保护,使非遗文化以另一种全新的样貌展现在大众视野中,增加了非遗文化的曝光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展现其强大而蓬勃的生命力。

三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保护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

三、白族扎染技艺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思路分析

(一)白族扎染手工艺的历史沿革

根据史料记载,扎染工艺最早出现在秦汉时代,隋唐时期开始流行,并达到鼎盛时期。至宋代,宋神宗一纸禁令,扎染绝迹于中原。最后扎染慢慢流传于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带,并与白族民间生活融为一体,从此成为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染色技艺,其工艺现在于我国云南大理地区较为突出,除中国外,还在印度、泰国、日本、非洲西部等少数国家有所保留[3]。因受到各种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愈发重视,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也愈发地感兴趣。2006 年5 月20日,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云南省大理市。白族扎染技艺是流传于大理白族群众中的一种古老的染织技艺,以“民族扎染之乡”的周城最具代表性。2007 年,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国家级传承人。在大理市,共有3 处展览馆开放展览扎染制品,分别为下关镇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大理古城蒋公馆、喜洲镇周城村璞真扎染博物馆,其中璞真扎染博物馆为全国唯一一所白族扎染博物馆[4]。

(二)白族扎染手工艺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起于20 世纪末,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在传播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非遗文化依托于人,也依托于社会,面临着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进步,白族扎染作为一项历经千年的非遗技艺,在社会与时代不断变迁下,或已出现了与时代脱轨、审美概念不同、用途不再广泛等问题。扎染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传承人的流失导致新技术的引进和文化创新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二是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导致部分扎染过度商业化,盲目的售卖不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三是品牌缺失、缺乏竞争力,除了知名度较高的“周城扎染”外,能长期经营且具有自己品牌特色及个人创新的店铺寥寥无几。官方品牌的缺失难以传播扎染文化底蕴,也使白族扎染难以提升知名度和辨识度,难以与大理其他非遗产品竞争;四是扎染产品缺乏创新,各个店铺售卖的产品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形式和样式相差无几,缺少新意,创新动力不足,也就出现了扎染文化停滞不前的问题。

(三)白族扎染文化保护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的存在,文化的发展、传播、保护、传承,无不与人相关,非遗的保护要做到以人为中心,非遗源于人,也服务于人,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护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受众群体。重视文化多元化,尊重非遗文化是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的前提,做到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才能充分体现出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文化价值和创新价值。

1.与数字化相结合

目前,线下关于保护扎染文化的方式主要有,扎染工作室、扎染体验馆等,在数字化方面,移动端飞速发展,也成为传播非遗的平台,许多新媒体软件上存在着关于白族扎染的历史介绍视频、传承人采访视频、扎染教程、体验分享等。在信息化主导的时代,扎染文化在互联网方面存在缺口,在数字化方面也应进行创新,跟紧互联网发展的脚步,有利于增加文化的传播、增强文化认同感、拓宽经济发展渠道、提高民众对于保护民族非遗文化的热情。

2.建立品牌文化

品牌设计可作为一个城市与外界交流的“名片”,城市的品牌文化关系到城市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大理扎染的品牌设计目前并不突出,完善扎染品牌文化能增加扎染文化的知名度,增加大理城市的独特性,有助于人民增加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国家区域性城市的发展。

3.文创产品再设计

现今文化发展在飞快进步,扎染文化也应进行创新或与新文化进行融合,年轻人始终在经济消费方面占据主导,扎染文创也应进行再设计,符合现今阶段的年轻人审美,赋予扎染文化趣味性,使其具有新生机。例如增加文创的品种和形式、与手办盲盒类相结合、打造精致和趣味性强的产品等。

四、白族扎染数字化创新思路

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扎染文化应插上“科技的翅膀”,利用数字化创新拓宽发展渠道。非遗数字化保护(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综合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非遗相关信息的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分析和数字传输,达到非遗数字化保存、呈现、复原和再生的目的,并以新的形态加以留存、新的视角加以理解、新的方式加以利用、新的需求加以开发。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将扎染文化与互联网相融合,有助于增加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文化产业化。将数字化与非遗扎染相融合,引入数字化技术,通过影音视频形成媒体文件,充分利用AR/VR、3D 打印、动作捕捉、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扎染的数字化。使扎染以数字、图文、影视频等方式进行保存和记录,并以标准化的格式和规范化的流程实现传承与应用。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迈进数字化大门的新时代。

(一)建立扎染数据库

建立扎染数据库保护的前提条件是基础信息的采集,整理需要具有规范性,包括扎染文化如何形成、扎染文化历史渊源、扎染传承人、扎染如何制作、扎染纹样统计内容等,扎染文化数据的采集应体现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例如其纯植物的染料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蓝根);纯手工的绞扎手法、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步骤;或是扎染纹样的多样性,植物花草类、动物类、自然景观类、人物造型类、几何图形类、字体诗赋类、体育类,其中动物类图案中,多数为海中和河中的水生生物,因大理人围绕着“坝子”生活,所以水生动物与鱼类的图案频繁地出现在扎染纹样中,有益处的昆虫也是出现率较高的纹样,以蝴蝶为主,白族人钟爱蝴蝶,在他们的理念中蝴蝶具有吉祥意义,是美好的象征,飞禽、家畜、森林大型动物、神话故事中的动物、十二生肖等也都存在扎染纹样中。将采集的信息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予以记录,再通过数字化技术予以保存,实现数字库方式的保护和传承。

扎染文化的数据库建立有利于长远地保护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互联网保存的角度出发,避免了因时代更迭和传承人逐渐减少而造成的文化流失现象,利用大数据的整理、归纳、收集,便于后续设计师以及从事扎染技艺的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查找。

(二)开发扎染相关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是宣传扎染文化的创新平台,其特点是无须烦琐安装、聊天页面下滑即可使用、用完无须卸载,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文化传播平台和工具,它克服了APP 安装烦琐等问题。微信小程序同时也扩展了公众号的功能,利用小程序的功能,可开发文化产品等进行展示和出售。开发扎染小程序,可以更好地将文化进行传播,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需求。小程序开发成本低、周期短,无须考虑手机兼容等问题,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开发的周期问题,是连接线上线下活动的工具。对于扎染文化的应用,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服务受众的角度出发,使用者可在小程序上了解扎染文化的历史、学习扎染技艺、与传承人和其他使用者进行互动,可通过选定特定产品进行个性定制,也可以通过学习扎染技巧后自行进行创作,再由传承人定做,最后寄送到定制者手中。为无法到大理实地了解的人群提供一个可以了解喜好的平台,节省了路途上所需要的成本,实现在家中也可以参与扎染的了解和创作;从服务传承人的角度出发,传承工作者可在小程序上展示扎染技艺、传播扎染文化、了解受众人群、了解大众审美、为传承工作者节省了创新的调研成本以及开辟了经济的另一个发展渠道。小程序的开发充分地体现了“人与人”,对于受众、非遗传承人、文化运营者而言,小程序有明显的优势。

(三)开发关于儿童的扎染交互游戏

互联网时代,游戏与文化相结合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新兴方式,也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网易、腾讯、故宫博物院等都发布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游戏,例如《尼山萨满》《故宫:口袋工匠》《中国古典家具》等,使年轻人通过自己喜爱和接受度高的游戏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了解,但针对儿童的游戏却很少,儿童是延续民族文化的基础,所以开发一款针对儿童的游戏有利于将扎染文化潜移默化地种植于儿童心中。在当下移动终端时代,将白族扎染的元素进行提取分析与交互游戏内容相结合,例如可以采用故事性游戏的方式,让儿童作为主人公,从第一视角出发去了解扎染的历史文化,可以在游戏中对于扎染纹样进行上色,让儿童有对于非遗文化的参与感,从小培养其民族文化自信。将美学和游戏机制相融合,融入较多的交互环节,为受众人群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未知且有趣味的互动环节、身临其境地了解扎染文化。可让儿童在接触这款游戏时,边学边玩、边学边做,体会到扎染文化的魅力,培养儿童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认同感。

(四)建设VR/AR 扎染体验馆

博物馆与展览以有形的物质载体辅助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而这种以物为主的展览形式对于非遗文化和作品来说忽略了非遗文化中的非物质特性。所以数字化的环境可以更全面地展示非遗文化的传达形式,以交互的形式带来全新的“人与人”“人与物”的交流互动的方式。建设VR/AR 扎染体验馆,展示扎染的纯手工制作工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效果入手,渲染环境氛围,使观者身临其境,传达扎染工艺的真实性和美化性,提高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和氛围渲染感。让受众能在虚拟中感受现实、感受扎染技艺,通过流畅的交互设施提升用户体验,达到扎染文化与受众共鸣,从而促进了扎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是传承和保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非遗文化走向数字化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将数字化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一个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创新平台,非遗数字化保护对非遗传承、非遗安全、非遗传播和非遗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族扎染文化纯净且真挚,不仅包含了白族人民浓郁的艺术风格,还饱含着白族人民追求至善、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数字化的创新为白族扎染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和机遇,有利于增加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实现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谱写出新时代扎染的蓝白篇章。

猜你喜欢
扎染白族技艺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花样云南(二)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