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平 吴 晓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梳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概念演进和发展历程,剖析其蕴含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基调,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现代化的崭新发展道路和文明形态。
公元15世纪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大幕。在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共同推进下,英、美、德等国先后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诉求创设了新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权。为了实现现代化,民族独立成为近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肇始于西方,“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3〗。这成为当时众多进步人士的共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人士主张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以奕忻、曾国藩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高扬“自强”“求富”的口号,开启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化探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由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等人窃取,政治现代化的进程被迫中断,国内政局陷入军阀混战之中。学习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君主立宪未能成型,效仿太平洋彼岸的三权分立未能长久,“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4]究竟哪一条道路才能推动中国崛起?
经历了百余年的战乱,新中国的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底子薄,一穷二白是当时国情的真实写照。国内形势十分严峻,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遏制的对华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步维艰。为了追赶世界现代化进程,解放生产力、推进工业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
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化发展的中心任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7]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任务。在“一化三改”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8]考虑到交通运输业的工业属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周恩来随后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调整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9]继而又将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聚焦到经济建设上。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达到“小康”的状态。“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10]这里的“小康社会”描述了一种“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1]“人民生活普遍提高[12]的状态,邓小平这一提法切实考虑了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理性分析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客观差距,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局势,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13]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纵使我们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甚至连发展起来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在经济全球化高歌猛进、大国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较量已不再是简单的军备竞赛,文明的冲突已然成为世界冲突的重要根源,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成为现代化的新兴代名词。面对传统秩序解构的危险境遇和现代秩序重构的历史机遇,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以新发展理念谋划现代化建设布局,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擘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4]中国梦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求进步的美好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是现代化的民族性阐释和时代性表达。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5]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的多重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变革,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崭新的时代方位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正式形成,象征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建党百年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现在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16]未来30年将会是我们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明确了这一时期的发展路线图,即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方针,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一以贯之、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迈向新台阶。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对学生实行全程管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1000多名学生来自全区各个乡镇和周边县区。根据我校现有资料统计,学生寄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独立自主探索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自主性与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立场。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和“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是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17]经过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我们党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8]历史和现实启迪我们,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在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上不受制于人,才能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保持坚定立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充分尊重世界各国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我们既不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也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做维护公平主义、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来源。得益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鉴,古代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失势于封建统治者虚骄自大、封闭保守,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知往鉴今,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给养。列宁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19]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的秘诀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是在学习各国现代化发展经验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编制和实施了五年计划,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革新生产方式,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但不盲从,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但不忘本,我们在借鉴他国发展经验的时候,始终坚持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外来的战略思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完善。
面对现代化这一项超级工程,中国共产党运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治国本领,统筹协调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整体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全面发展之路。现代化包含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社会城市化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邓小平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一手抓好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了“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继而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同构成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全面发展为导向,以整体推进为方法,注重发展整体效能的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协调发展之路。追求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命题,我们党高度重视三者关系的协调。改革、发展、稳定协调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关涉现代化发展全局,贯穿现代化进程始终。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提,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绝不能在根本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和发展,始终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原因,体现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国的现代化并非毕其功于一役,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社会矛盾会不断涌现,对国家治理提出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通过设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制定连续性的发展规划,以保证现代化事业稳步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做引领。设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首先要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定阶段,这一判断为政策、方针的制定和远景目标的谋划提供了基本参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的社会矛盾。基于此,邓小平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将解决人民温饱、实现总体小康作为20世纪末的现代化目标。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矛盾已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百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党根据社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发展目标,现代化实践的波浪式推进与现代化目标的阶梯式递进相辅相成,以此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着伟大复兴的梦想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连续性的长期规划作保障。现代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领域的发展并不平衡,要推进全民、全域现代化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制定了十四个五年计划或规划,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既是一幅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路线图,更是一份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宣言书。通过问需于民、问策于贤,广泛吸纳民意、科学研判形势,党中央对国家未来五年的社会发展目标、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发展任务作出宏观部署、设置量化指标,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中央战略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地方的发展规划,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五年规划以其政策的连续性和果断的执行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强大的动力支撑,彰显了社会主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制度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良好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平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20]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见证了中国发展的惊人速度,宣告了“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为世界上既希望加快经济发展又渴望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守成大国感受到来自中国这个新兴崛起国的威胁,于是,一些西方学者、政客和媒体炮制“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以我们发展中所遇到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经济增速放缓等问题为靶点大放厥词,宣称中国经济即将面临崩溃。面对这些论调,中国以扎扎实实的发展成就证明了“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抓手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充分调动党政的主导力量、市场的配置力量、人民的主体力量,推动了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从新中国成立时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翻天覆地再到新时代的惊天动地,中国式的现代化借鉴学习并超越发展了资本主义国家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颠覆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诠释了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的路”提供了鲜活样本,指明了根本方向,赋予了强大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样态,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于一体,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20世纪80年代末,弗朗西斯·福山对美苏冷战的未来走向作出预判,他认为这场竞争终将以社会主义的失败作结,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类需求,[21]是人类现代化的终极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国际上怀疑、诋毁社会主义的论调四起。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顶住巨大压力,在世界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就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卡夫丁峡谷”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并分析了“两个必然”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各国独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就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形成了以党的领导制度为统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开辟了中国现代化治理新境界。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际,“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自由民主制的局限性,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之治”贡献了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对现代化的价值选择和文明形态进行重构,打破了西方“普世价值论”的话语垄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社会形态演进的视野来看,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历程。不能否认的是,资本主义文明在反对封建制文明的历程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并塑造了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现代文明价值框架。西方恃其文明的突出贡献和先发优势,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是唯一的具有全球普适性的文明模式,并以维护自由、民主之名干涉别国内政,鼓吹民主革命,进行价值渗透,企图以资本主义文明统治世界。实际上,民主、自由、人权的普世价值背后隐藏着金钱民主政治、霸权主义逻辑、种族歧视问题,其发展模式的话语垄断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在普世价值的迷雾笼罩之下,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立场,创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葆有人文性、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文化特质。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西方文明的资本至上、金钱本位的价值观念,提倡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以满足人的主体性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西方文明的零和思维、单边主义的霸权逻辑,提倡美美与共、同舟共济的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2]人类文明新形态让五千年中华文明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设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力,极大彰显了中国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活的生命力。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全党全国人民要凝心聚力,从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前进力量,锚定目标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