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建 张振杰
【提 要】西柏坡精神,源于西柏坡时期党的伟大实践,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植根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并在革命文化滋养中形成、发展,与伟大的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既一脉相承又有时俱进。在新时代,站在历史的新征程的新起点,其包含的“两个一切”的人民至上精神、“两个敢于”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的立国兴邦精神和“两个务必”的不懈赶考精神仍然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继续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是与伟大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伟大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对西柏坡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的认识,继续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对于我们赓续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3 年7 月,习近平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1]今天,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内涵,必须要首先弄清楚西柏坡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从一脉相承的角度看,西柏坡精神与上述革命精神一样都包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看,各个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革命精神的产物。西柏坡精神是与我们党处于即将夺取全国胜利、走上执政地位的特定历史时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核心内容是“两个务必”,其实质是居安思危的赶考精神。从这一角度来认识,居安思危的赶考精神萌发于1942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1944年11月,毛泽东就《甲申三百年祭》给郭沫若的复信中指出:“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2]1945年7月,毛泽东在同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跳出兴亡“周期率”的对话也体现了这样的忧患意识。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赶考对”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从“甲申对”到“窑洞对”再到“赶考对”,逐步形成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两个敢于”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斗争精神。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5]“两个善于”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与追求。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而要达成这一崇高理想,就必须要在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同时,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两个务必”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高度政治自觉。
其次,植根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的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精神品格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的“至德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
最后,是革命文化的滋养。“两个一切”彰显着党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6]“两个敢于”承载着党的鲜明政治品格。“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7]“两个善于”蕴含着党的崇高信仰与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8]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建立一个新世界是党奋斗的阶段性目标。“两个务必”体现着党的艰苦创业精神。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要“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9]。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已经到了与国民党进行最后的战略决战、夺取全国胜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西柏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做出了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的重大决策,交错指挥并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革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何处,中国社会走向何方,这是西柏坡时期摆在全党面前亟待回答的第二个重大实践课题。为此,毛泽东提出,在革命胜利后,我们先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现在党的工作重心就要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面对即将完成的“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任务,能否“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西柏坡时期摆在全党面前亟待回答的第三个重大实践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必须要以最大的努力适应大批地解放和接管城市这一新的中心任务,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面对即将成为全国执政的党,党在革命胜利后能否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永葆革命本色,这是西柏坡时期摆在全党面前亟待回答的第四个重大实践课题。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0],号召全党要克服“四种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西柏坡精神就是我们党从1947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移北平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面对党的重大历史转折,在回答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进行一系列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辉煌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党领导中国革命在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实践基础上孕育形成了以“两个一切”的人民至上精神、“两个敢于”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的立国兴邦精神和“两个务必”的不懈赶考精神为基本内容的西柏坡精神。
“两个一切”,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才创造出了一个个人间奇迹。西柏坡时期,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出色地解决了怎样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建设新中国这一根本问题的光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及半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和土地改革运动的普遍兴起,不仅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也使我们党“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1],凝聚起了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据统计,仅淮海战役,就有543万人的支前大民工日夜活跃在战场上。陈毅元帅不无自豪地说:“淮海战役是山东和河北的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12]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革命胜利,党中央在西柏坡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科学地回答了执政之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根本问题,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两个一切”的人民至上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政治灵魂。
“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西柏坡时期,解放战争开始进入到了最后的决战阶段。面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敢不敢将战线引入国统区,敢不敢打并攻克大城市,能不能夺取全国胜利,怎样夺取全国胜利,是我们党首先面临的问题。在全面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科学论断,强调“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并作出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部署。[13]在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失时机地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组织指挥了并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并号召党和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14],将革命进行到底。“两个敢于”的彻底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发展到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重大历史关头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时代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处于重大历史转折关头表现出来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西柏坡精神亮丽底色。
“两个善于”,就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5]。中国共产党经过27 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经千难万苦、千难万险、百折不挠,到西柏坡时期,已经走到了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最后关头,“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任务即将完成。“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崭新任务已经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站在新旧世界的转折点上,党中央提出,在革命胜利后,要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长期合作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且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诸方面的基本政策,明确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学会管理城市。“两个善于”,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由旧中国到新中国伟大转变过程中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除旧布新、勇于开拓创新的立国兴邦精神,是西柏坡精神不可或缺的耀眼特质。
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即将走上执政地位,能否经受得住胜利与执政的考验,如何不被金钱和权势迷惑,如何不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刻不容缓的实践课题。为了解决好这一课题,毛泽东郑重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16];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7]。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之际,毛泽东用“进京赶考”来比喻即将到来的执政,明确提出“决不当李自成”[18],希望考个好成绩。为此,党中央狠抓纪律建设,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了一系列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作出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19]的六条规定。“两个务必”,反映的是我们党对“始兴终乱”历史的清醒认知,体现的是我们党对保持党的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在西柏坡时期孕育形成的宝贵革命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与伟大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2013 年,习近平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20]西柏坡精神,历久弥新,它时刻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自觉。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最鲜亮的政治底色,是我们党百年来披荆斩棘、无往不胜的原动力,也是西柏坡精神的灵魂。1947 年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土地问题。1948 年召开的中共中央九月会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正是靠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至上精神,我们党才汇聚成了无坚不摧的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西柏坡时期,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伟大革命实践,科学回答了革命胜利之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历史之问”。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1]一百年来,面对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这两大时代考题,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书写了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优异答卷。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潮头,还必须要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2]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汇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坚持敢于抓住战略时机、敢于打打歼灭战、敢于将革命进行到底,为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军事力量,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3]从国内看,在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与问题相互叠加、日益凸显期,“四大考验”与“四大风险”依然摆在全党面前,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从国际形势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影响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24]。习近平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25]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新时代必须要继续坚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总结运用好党积累的伟大斗争经验,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气概,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是我们党在西柏坡时期发出的掷地豪言。“两个善于”的本质在于不断开拓创新。西柏坡时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由“破坏一个旧世界”向“建设一个新世界”转变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打碎一个旧世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开创性的正确政策,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还必须要大力“两个善于”的立国兴邦精神,坚持把开拓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26],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
西柏坡时期,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宣布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伴随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角,共产党人在憧憬美好的未来的同时,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对于如何防止由于革命胜利可能生长的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和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四种情绪”,如何防范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他还把党即将走上执政地位比作是“进京赶考”,并要求全党要努力“考个好成绩”,“决不当李自成”。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党在“赶考”路上经过了磨砺,经受了考验,可以说,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进入新时代,我们还必须要继续大力弘扬“两个务必”的不懈赶考精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反复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7],“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28]
注释
[1][9][20]《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兰考两地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道集》,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第4页;第3页。
[2]《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版,第75页。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
[6][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页。
[10][11][14][15][16][17]《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第1252页;第1375页;第1439页;第1438页;第1438~1439页。
[12]武国卿:《中国战争史》第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8页。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5页。
[18]黄百镛:《毛泽东读古书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179页。
[19]王勇:《全面从严治党》,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21][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0页;第21页。
[2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页。
[2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
[2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8页。
[25][2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第56页。
[27]《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