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植物学经典期刊《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我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夏恩华教授团队题为《比较转录组学研究揭示116 种山茶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及其次生代谢物演化规律》(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unveils the deep phylogeny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 evolution of 116Camelliaplants)的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山茶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及其特征性次生代谢物的演化规律。
山茶属是山茶科中包含物种数最多,也最具经济价值的一个属。山茶属植物野生资源丰富,其蕴含丰富多样的茶叶品质形成密切相关的特征性次生代谢物和优异基因资源是培育优质、高抗、多元化茶树新品种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该属植物频繁的杂交与多倍化,加之缺乏适用于进化分析的基因片段,致使其系统发育关系及特征性次生代谢产物的演化规律尚未获得清晰的认识,阻碍了该属植物的高效开发与利用。
为此,本研究通过广泛收集116 种山茶属植物材料,构建了包含89,394 个基因家族的山茶属植物泛转录组,并基于从中筛选获得的405 个高质量低拷贝直系同源核心基因,深入解析了山茶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山茶属可划分为7 个主要系统分支,茶组为单系,金花茶组为山茶属的基部类群,红山茶组分支与油茶组分支亲缘关系较近,其属下各组的系统发育关系支持茶组与秃茶组、油茶组与短柱茶组、瘤果茶组与半宿萼茶组、毛蕊茶组与连蕊茶组的合并处理。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最新《中国植物志》对广东秃茶、丹寨秃茶、重庆山茶等物种的修订。
通过测定116 种山茶属植物的儿茶素类化合物、茶氨酸和咖啡碱的含量,进一步探究了山茶属植物特征性次生代谢物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山茶属植物特征性次生代谢物含量丰富、类型多样。相比非茶组植物,茶组植物倾向于积累高含量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咖啡碱和茶氨酸等与茶叶品质形成密切相关的特征性次生代谢物。对次生代谢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进一步分析发现,许多诸如UGT84A、F3'5'H、SCPL1A、GDH、TCS、IMPDA 等关键基因在茶组植物中显著高表达,且其在茶组植物中的表达模式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模式显著正相关。为方便研究者快速检索获得的山茶属植物转录组数据,论文还在课题组前期构建茶树基因组数据库的基础上(Xia et al., 2019, Plant Biotechnol. J),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了山茶属植物转录组数据库(CTD:http://tpia.teaplant.org/transcriptome.html)。该数据库的开放运行,不仅有助于推动茶树及其近缘植物功能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和次生代谢等研究,而且将进一步推进茶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