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整本书“真读”的有效鹰架
——以《乡土中国》阅读指导为例

2022-11-23 13:14戴小彬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整本书乡土

戴小彬

(泉州市城东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如何教学生阅读整本书?笔者以为,教师要树立阅读中心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话语权,让学生选择自己的风格与节奏,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之旅。教师大可不必为了“这本书”而耗费精力。师生所要阅读的“这本书”,只是教材,只是个范例。教师指导作用就在于“范式”与“变式”之间“范”“变”,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建构阅读“这一类书”的经验。然而,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态,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难免读不深入甚至读不下去,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辅助学习的脚手架,最需要的是教师提供合适的学习工具来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阅读,逐步进阶,使思维跟上阅读,使阅读真实发生,并导向深度学习。

一、思维导图促进“真读”整本书的鹰架逻辑

从维果斯基儿童最近发展区理论可知,鹰架的搭建是实现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策略。笔者研究发现,思维导图特点与整本书阅读十分契合。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在19 世纪70 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它采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关联或相互隶属的层级图清晰地表现出来,在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元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记忆链条[1],从而构建形成系统化的阅读知识结构。它具有结构化、层级化、关联性、直观性等特点,既能够聚焦关键词又具有发散性,同时具有“集中”与“发射”两个显著的特征。

诸如阅读《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主要有三:一是以任务型的形式,指导并督促学生完整阅读、耐性阅读而且读出兴趣。二是师生共同探索阅读整本书的路径,是浏览还是精读,是跳读还是略读抑或猜读,阅读找寻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三是整体把握文本脉络,了解全书梗概或作品提要。就以上三点,思维导图是契合整本书阅读的。以思维导图为学习鹰架,既可以将较为零碎、散乱的阅读知识关联起来,从而使之整合化、系统化、可视化、个性化,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成“文化传承与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二、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指导方面的策略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指导方面有哪些具体价值呢?本文以《乡土中国》教学实践为例试作阐释。

(一)概念与结构同析,实现“一网打尽”

对于思维导图,高一学生还是有所了解的。笔者首先简单介绍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哪些特点,思维导图有哪些形式,比较简单实用的思维导图有哪些。之后,明确提出按照“四部曲”绘制《乡土中国》思维导图,以完成整本书的意义构建。第一部,阅读目录,凭个人经验和对文本的预测,把目录中的每一级标题联系起来,初步建立全书框架。特别说明一下,书籍目录往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阅读目录,既有助于了解全书结构,也可以猜测作者创作的思路。预测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预测的过程其实是思考的过程。第二部,找寻核心概念,提炼关键词。《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存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2]《乡土中国》一书中的专业术语不仅多而且比较抽象,阅读该书,读者应随时“伸出利爪”抓住其中关键句和核心概念。为此,教师应耐心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尽量找出书中的关键句和概念术语。第三部,建立概念框架,绘制思维导图。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即“如何依据文本把关键概念与图像、线条、颜色关联成一个整体”,边阅读边思考,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形成一张“自己”的思维导图。第四部,进行展示与交流,实施效果评价。这个环节属于升级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既是对《乡土中国》文本的再阅读,又是对自我学习成果即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的再审视。实施效果评价,既自我评价,又评价他人。最重要的还是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个人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知识构建完成的完整性和精准度,评价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学生学力有高低,水平有差异,从因材施教原则出发,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而后“由零到整”、由局部到整体的做法,让学有压力的学生就《乡土中国》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章节绘制思维导图。另一种做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留白”思维导读,空出若干关键词让学生“补白”。这两种做法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会有一定的帮助。

绘制《乡土中国》全书思维导图时,不少学生把“乡土中国”作为焦点置于中央,由《乡土中国》目录长出13 个分支,各个分支再由几组或几个彼此相关联的关键词构成,从而形成一张由中央向四周辐射的思维导图,即《乡土中国》整书脉络图。这样的思维导图,它把看似零乱的概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建立起记忆链接,“全景式”呈现各个主题或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真可谓“一网打尽”。

以思维导图方法梳理文章脉络是阅读整本书的有效鹰架,它能引导学生逐步从对文本的表层理解过渡到深层理解,通过信息处理加工,既理出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3]

(二)促进读思结合,提升思维品质

不少学生在阅读整本书过程中,开始时还蛮有兴趣的,可是读着读着就茫然了,思路出现混乱了,以至于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针对这种现象,在《乡土中国》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拿起笔来用思维导图将自己思考问题的整个过程也表现出来。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思维必然会和作品发生关联,思维导图和作品内容之间相得益彰。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是学生不断介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形成的,是学生不断寻找作者的影子乃至自己的影子的过程,是作者意图的解读与重构。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不断修改和补充,是阅读的一次次深入,是享受永远在路上的自我升级,是迭代思维在阅读中的体现。有迭代思维的人,不追求一次性就达到完美,他们往往把错误或问题当作资源,变废为宝。学生对思维导图不断修改与优化,是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自我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之时通过找寻与提炼关键词,进行联想和想象,把文本内容连接、整合起来,这是一种中心为主向四周辐射分支的构建模式,这种构建模式,其实非常符合人体大脑的发散思考,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使得他们每每都会有一些新鲜的感悟出现[4]。由此可见,借助思维导图阅读整本书,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

利用思维导图阅读整本书,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使其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乃至辩证思维都有所发展;也使得思维的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乃至批判性也有所提升。[5]

(三)文化与思维同发展,发挥育人功效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的过程,是“我心”近“文心”的过程,那么学生绘出思维导图则是输出的过程,是“我心”化“文心”的过程。学生阅读时,通过寻找关键词,建立概念框架,完成意义建构,绘制思维导图,经历探索与发现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我注六经”即“文本还原”的过程,更是“六经注我”即“文本重构”的过程。

利用思维导图阅读《乡土中国》时,思维导图是一种策略型支架,它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快速发现重点知识,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思考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明晰论证关系,把握全书篇章结构,从而发展智力。

前文说到,笔者以“四部曲”引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其中第四部即“展示、交流与评价”环节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应该是多维度的。其中之一是通过阅读同一本书,形成阅读氛围,产生阅读互动与交流,建构阅读者与书的关系,以及阅读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指导阅读时,应本着促进学生成长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积极的互动互助关系。当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各自的思维导图时,学生已经由阅读者的角色,转身成为一名鉴赏与评价者。鉴赏者带有更多的个体阅读主观性,而评价者则带有更为明显的客观性。展示、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也是比对、碰撞与争鸣的过程。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学生的比对分析能力得到加强,对比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对旧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渐进了解,对“乡土社会”特点在今天“现代社会”中的变化与留存渐深体会,学生“改造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得到激发。从这点来看,语文学科的思政课程意识得到很好贯彻,育人功效得到发挥。

综合来看,以思维导图为脚手架阅读整本书,能够有效促成学生文化传承与思维发展的同步提升,有利于培养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需要说明的是,思维导图也是学生习作的好工具。基于思维导图具有呈现重点、把琐碎知识整体化的特点,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拟写作文提纲,围绕提纲搜集相关写作素材,然后再展开具体的写作,确保习作不跑题离题且言之有物。巧用思维导图构思作文,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促成学生“自我理解”与内化,达成“真读”

“真读”,是指阅读者投入精力,自我沉浸于作品之中,真真实实、从头到尾把书完整通读一遍,它是区别于目前简单“应试”之下的“考读”而言的。大多数考试,都是可以以题目的模式化赚取分数的,若是以赚取分数为目的,整本书真实而美好的阅读又将演变成新的“高效阅读”,演变成形式主义,“真读”将胎死腹中。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阅读整本书,学生要完成阅读任务的呈现即给所读作品构建思维导图,势必要完整真实通读作品,否则是交不了差的。

为帮助学生读懂《乡土中国》,笔者让学生配套阅读两本书,一本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心想的《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一本是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伽达默尔说过:“他人是一条路,一条通向自我理解之路。”其实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个“他人”,学生若能做到“真读”,就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在一个个“他人”的帮助和指引下不断“通向自我理解”,就会在自我的生命里得到验证,最终有所发现并形成“我”的世界。

姚斯认为,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空间的读者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不同的。文学作品的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代的接受过程中被充实和丰富,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就是这样确定的。[6]

虽然《乡土中国》属于学术著作而非文学作品,但姚斯的观点也是行得通的。以思维导图为鹰架,学生反复阅读一本书,先是理解文本,而后阐释与应用,即通过有形的、外显的知识图表把学生内化了的知识呈现出来,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体验所形成的。每个学生面对同一文本所绘制的思维导图是各异的,因为他们所建构的内容必然会因各自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会因各自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不一样而带有个性色彩。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少、思考少的现象的确令人担忧。众所周知,没有足够的阅读量,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应大力提倡读书为本,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具有时代性与经典性的好书,借助思维导图等脚手架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然而,思维导图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结构比较固定,只能以一个关键点为主,不适合分支间互相交互比较复杂的信息展示等。借助思维导图阅读整本书时,亦可用流程图、鱼骨图、SWOT 作补充。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整本书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论语》整本书阅读
江澜新潮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