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遐见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话语体系是由比较成熟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形成的,由一定视角、主题、主体、主线、主旨、内涵与形式所构成的一系列言说表达观念及思路。在长期的时代变迁和文化积淀中,共产党的执政话语体系日趋成熟,呈现立体动态性、一元主导性、发展多样性、主体创新性、资源整合性、结构优化性、功能强化性等系统特质。国内外学界对一般话语体系研究较多,对执政话语体系研究甚少;对单一具体学科话语体系研究较多,对影响国家全局的政治话语体系研究较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具有比一般话语体系更明显的权威统一性、主导引领性、政治统帅性、民主协商性、服务大众性等社会特征,展现出更成熟更强烈的引领力、凝聚力、亲和力和公信力等实践效能。在新时代,我们应突破以往静态线性思维和垂直管理体制下强制性抽象高调话语的局限,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的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为依据,注重优化调整主体素质和能力逻辑结构,推进共产党执政主体的话语领导权、传播权和管理权建设;注重执政制度体系及话语体系的整体逻辑建构,运用系统工程设计方式全面推进执政话语体系内涵要素建设和功能发挥;注重执政制度安排的行为规范逻辑统领,力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执行体系及话语体系,彰显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时代性创新、大众化传播、民族化风格、中国化特色及国际化优势,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格局中进一步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统筹领导的效能。
中国执政话语体系建构的主体是共产党。应充分发挥党的执政话语体系对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工作的政治统领作用。以明确共产党的话语创新权统领权为前提,以提高话语传播主体阐释能力和宣传素质为关键,以拓展话语传播渠道为手段,以掌握话语适用的时度效为保障,构建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主体创新逻辑。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功能,关键在于党的强有力领导,基础在于发挥政治主体及理论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需要鼓励领导干部、宣传思想工作者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传播党的执政思想和方略过程中,探索和健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与价值取向的话语体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话语创新权和统领权。恩格斯指出,“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社会创立第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1]307-30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及话语权思想,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特别是在“5·17”讲话中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2]346;在“8·21”讲话中又将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作为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的战略任务提出来[3]312。共产党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在长期执政的历程中,明确统一的奋斗目标、行动纲领、基本原则、政治方向,形成长期执政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思想,对于为什么执政、怎样执政最有话语体系建构权和发言权,同时也具有相应的话语引导权、主动权、管理权,通过推进广泛政治认同,增强话语引导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第二,提高执政话语传播工作者话语阐释能力和宣传素质。英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穆勒说:“一个民族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个体的平等和自我决定的基础上的,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公民被培养为独立思考的人的程度。”[4]130-131实现党的执政领导,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和理论教育工作者将党的理论政策和中华优秀文化同社会实际相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提高理论政策研究水平、话语表达水平和宣传自觉性,完善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应当加强执政话语创新主体和宣传主体的认知水平及对执政话语体系的使用功力,切实贯彻“坚持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5]23;应引导党的话语宣传工作者牢固树立“举旗帜、聚人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6]54的使命意识。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使命召唤新担当。实现新时代伟大目标,特别需要有责任担当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和文化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及时发布政治形势新闻,引领舆情导向,传达党的号令声音,推送党的温暖。同时,需要把握新闻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拓展,不少人思想意识迷茫复杂,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的博弈,网络文化色彩纷呈,社会舆论真伪难辨,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加紧渗透,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能否将马克思主义本真思想与中国国情相契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相贯通,采用多层次、立体型、互动式的话语表达方法,推进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话语体系传播教育效果。
第三,拓宽和畅通党的执政话语体系传播渠道。党的执政话语体系是将党的思想理论和大政方针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言说表达形式。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通过对网络线上线下的知识理论普及,对基层民众诉求和中央文献政策信息的上传下达,对融通国内国外的文明成果和时代潮流进行跨文化交流互鉴,强化正能量弘扬与副效应抵制的文化阵地争夺,从而集聚成全党全体人民共同的政治目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动纲领和组织保证。执政话语体系规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决定了执政话语体系推广落实的功效,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主观与客观、手段与目的、过程与效果的互动转化规律。
第四,把握执政话语体系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时度效。传播执政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颇具艺术性、谋略性的铸魂育人工程,“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7]。在宣传推介执政话语体系实际工作中,应当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具体做到:一是反映党的领导干部守时准时的工作作风。表达党政干部能够辨识时务、掌握时势、认准时机,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透过现象认清本质,果断作出决策,创造和利用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发展,及时做好应尽的义务职责,按时完成组织安排的工作任务。二是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多谋善断的制度安排能力。宣传国家领导人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制定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规律的智慧谋略,引导经济管理主体掌握经济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力度以及人民大众的承受程度,把握价值评价标准,度量风险危害程度,构建公共安全危机和风险社会的预测预警防控机制,把握社会财富增长由量变向质变飞跃的度的临界点,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合的社会制度体系,明确领导干部及其工作单位权力使用和职责履行的限度边界。三是反映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性提高执政话语体系推广传播效应。注重选择传达对引导国家治理、推进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科学理论和政策,注重阐释宣传话语的实效性、可信性、可行性,注重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复合取向,推进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以及矛盾化解向提高实践效果、发展成效、治理效能的转化。衡量意识形态及其执政话语体系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要看广大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能否树立“四个自信”,用科学的话语体系有力发挥感召、说服、引导、激励、催化等社会功能,有效推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从而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意愿和精神力量。
结构优化是执政话语体系创新和激活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执政话语体系是执政科学化创新化的产物,必须遵循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结构优化规律。共产党长期领导和执政的经验、理论、制度为新时代执政话语的体系构建及完善发展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历史条件,“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需要在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研究基础上,“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346;需要坚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最佳性等原则,用系统思维对以往及现实中分散的执政理论、执政经验、执政方略及其话语精髓进行收集、抽象、整合,以执政话语体系内在机理为基础,以执政话语体系系统工程建设为中心,以执政话语体系建构科学方法论为关键,打造理论创新、实践效能与科学方略内在契合的执政话语体系系统建构逻辑。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8]102一定话语体系是对反映历史演化规律的多样性理论表达形式,在主体演说中总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话语言说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根据应具有一定主线相贯通,显示出话语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之间密切联系,符合中心主题和根本原则的内在同一性。党的执政话语体系是经过长期磨练和经验积累而逐渐趋向成熟的产物,具有自身一脉相承的规律性。党百折不挠地开展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伟大斗争,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8]55。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伟大事业发展史,同时是执政话语体系逻辑升华的创新完善史。
首先,以党的指导思想话语体系明确政治方向。“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9]311-312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创新历史的反映,在长期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体现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唱响时代进军的号角,成为党鼓舞引领人民实现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党的价值立场决定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话语体系的演化的“元规则”,支配着其话语体系发展创新的最终指向[10],可促进共同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达成。一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话语体系的深厚哲学学养。用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一体化的全球大视野进行全面扫描,弄清人类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人类哲学问题,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进而结合现实,树立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主体价值规律的国家观、群众观。二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的传统文化底蕴。从通古鉴今的穿越时空历史维度进行旁征博览,弄清中华民族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民族哲学问题,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规律,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而弄清中国社会主义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当代政治哲学问题,树立符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民族观、政治观、文化观。三是把握共产党长期执政话语体系的来龙去脉。用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相统一视角进行比较分析,弄清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党建哲学问题,在深化研究党的历史文献、总结和提炼共产党长期领导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揭示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相统一规律,在深刻认识共产党指导思想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演进中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执政的科学思想体系及话语体系,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中共党史观和共产党治国理政观。
其次,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高社会政治认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基于实践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同时又给实践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内容载体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共同意识形态与个体自主意识形态的本质统一性,表现为体现国家意志和政党执政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话语体系;社会主体共同的理想信念所形成的大众化认同与追求的话语体系,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振兴中华话语体系;基层个体多年经验积累与价值取向所形成的自主追求的话语体系,即为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全面发展的话语体系。在实践旨趣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与目标导向的辩证统一,是为了化解现实问题、探索前进道路、实现奋斗目标并达到一定理想效果而形成的实效性话语体系,体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践演化逻辑。在功能价值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主体与客体、动机与效果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为用党的科学理论和干部决策话语指导实践、推进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切实可靠性和可行性,成为凝聚广大干群政治认同的重要精神灵魂。
再次,以党的统筹治理话语体系提高执政效能。党的统筹治理话语体系是强调党中央统领大局,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对接,统筹制度建构与制度运行,统筹资源配置及国家治理方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全面增强社会整合效能。在执政主体上,引导人们分析和摆正中央与地方、执政党与参政党、干部与群众、政党组织与政府机构的关系,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民族共同体中耦合而成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在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根本价值取向一致基础上形成的人民内部矛盾,即便在特殊问题上形成的某些环节、某个局部差别的矛盾,本质上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规范调控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执政资源配置上,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体系引导各经济主体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采取合理的社会要素组合方式和经济实现形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依靠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开发利用资源,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在促进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良性循环基础上,积极改善和保障民生;引导企业谋求经济质量与综合效益,完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机制,激发各经济要素主体正当经营资本,提高财富增殖能力;引导政府有关部门构建按社会科学要素贡献分配机制[11],激发社会科学人才创新动力和创新潜能,提升破解社会难题、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效,按照效率与公平统筹兼顾的原则,平等公正地调节分配公共资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人民共富与国家富强的价值趋同。在执政治理方式上,运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话语体系,引导人们改善治理方式,推进环境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力求做到:在自然环境整治中尊重自然生物,保护绿水青山,消除污染源,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在社会环境治理中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和市政工程,推进城乡合理布局和互动和谐文明,防控疫情及其它重大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国家机构整顿治理中深化以简政放权和高效服务为旨趣的机构改革与政府转型,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战略化、规范化,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巩固政权基础,保持政局稳定和政治定力。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间系统中生存扩张,在一定的时间序列中动态延续。新时代执政话语体系结构优化应运用系统思维方式,优化内涵要素,强化实践能效,打造具有自组织自调节功能的治国理政话语整体建设工程。
首先,优化执政话语体系内涵要素。执政话语体系的“内稳态”机制是规范主体行为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5]5。需要我们藉此优化执政话语体系内涵要素,构建制度安排适应机制。一是始终坚持已经系统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各社会主体全面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道路、共产党全面领导等根本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制度,完善民主集中制、协商民主、从严治党、依法治国、反腐倡廉等重要制度。确保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稳定性、持续性。二是在改革创新中科学规范制度体系。随着新时代社会实践的深入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迫切需要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和条条框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力求用适合新时代特征和社会实践需要的新制度新话语补足制度不健全的短板,强化低效能、边缘化的制度弱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三是激发制度有效运行的生机活力。构建执行各项制度的具体方案,把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出来的13 项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效能,发挥良好制度对各项工作引领、推动、规范、激励、保障等功能效应。
其次,强化执政话语体系实践能效。建构执政话语体系的价值旨趣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近期我们应按照党中央“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5]6要求,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推进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化实践功能。加强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中心的领导制度系统化、规范化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提高领导干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党对各项事业“主心骨”的功能价值。二是强化执政话语权制度引领功能。构建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为主线的执政话语体系,并构建相应的改进执政方式、提高领导能力的话语权制度,发挥执政话语权制度引领的集成效应和辐射效应。三是推进领导干部掌握执政的根本要领。建立全面增强“九大执政本领”制度落实机制,将其贯穿到党治国理政各个要素主体、各个机构的事务中,在统筹党建、国家治理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把关定向、勇谋善断及真抓实干等能力。
科学方法是加速历史前进的杠杆。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直接影响话语体系结构优化的能效。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结构优化应当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一是坚持话语思想内涵与话语表达形式相统一。一个完整的执政话语体系应是言之有物、耐人寻味,避免泛泛而谈、令人厌烦,应在内容与形式统一中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显示内涵的丰富性、思想的严谨性、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向心力。二是坚持制度体系与话语体系相契合。执政话语体系通常是执政党意志和公众意图的体现,应以一定的理论根据为思想支撑、以制度体系为实质要求、以话语体系为实现形式,是在一定科学思想指导下制度创新和话语创新的结晶,在发挥制度化规范化话语体系潜能的重大决策和管理工作中贯彻执政党的政治意图、使命担当、决策方略、价值取向。三是坚持话语体系完善与话语权功能强化相互补。执政话语体系既要有话语理论根据、思想内涵、思维方式、表达形式等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性规范性体系,又要通过系统自组织自调节功能的强化拓展,显示执政党掌管国家大事的能力、水平和绩效。随着执政实践的深化和治理效能的提升,执政话语体系会进一步加以丰富、发展和完善,在推进意识形态及其它各项工作中,执政话语的引领权、疏导权、调控权、主动权、教育权等功能也会更加强劲,势必突显比较完整的执政话语体系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价值优势。四是坚持执政主导权与民主参与权相交融。社会治理工作中的执政话语体系应是执政党指导思想、核心领导及对社会治理的统领权威同各政治团体及社会群众的民主参政、协商共谋、互相监督内在融通的推进发展过程,引发先进力量与一般民众之间先进带动后进、后进学习先进的连锁互动效应。五是坚持执政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话语相贯通。执政话语体系的运用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原理指导实践,又要结合中国特有的社会矛盾和时代发展要求加以创新,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针政策,体现执政话语体系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内在耦合,彰显其与时俱进和系统完备的科学品格。
执政话语体系实行的成败取决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效应。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认为,“人们都是理性地采取行动来满足他们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12]35-36。试图鼓动人们理性选择符合广泛需求的社会规范,重构社会科学,提高社会治理效用。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集中反映党的科学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执政话语体系能否激发社会生机活力,根本取决于能否建立起传播—规范—治理—统领—为民衔接配套的政策执行话语体系,从而不断提高理论创新话语向实践应用话语的转变效能。
科学的理论政策是制定正确的基本路线、开辟社会运动的先导。意识形态展现了执政党的信仰与价值,集中体现了政党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等信息。传播推广党的理论政策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价值意蕴,在引领思潮、贯彻政策、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保障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强大支撑作用。意识形态活动本质上就是将党的执政信息用比较定型规范的话语体系加以传播教育,引导人们明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觉悟、澄清大是大非、分析和化解社会矛盾、达成群体共识的过程。应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制度,引导和推进人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思想性、整体性和科学性,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立场观点真懂真信真用的自觉性;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认同制度,在深切感悟和领会贯通基础上增强价值认同,提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权能力;构建党的大政方针认同制度,推进中央重大决策法制化实效化,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与实践推动力。
党内法规是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政治规矩。建立健全党内法规话语权制度可有效推进执政党自身建设话语体系的完善,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许多党内章程,成为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重要法规,相应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系列性学习、阐释、指导的话语。应构建从严管党话语权制度,推进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智库、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等话语体系完善,增强党对各项工作的管理效能;构建党的自调节话语权制度,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更加健全,主动做好从严治党工作,改善党的领导体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民主积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新活力;构建党的反腐败话语权制度,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化的反腐倡廉话语体系完善,深入持久地引导和推进反腐败斗争,严格防范和坚决惩治腐败现象;构建党的廉洁政治话语权制度,推进党员清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政文化体系及其话语体系完善,引导和强化廉政建设;构建党内政治生态话语权制度,推进积极向上、干事创业、严肃认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话语体系完善,引导、规范干部权力使用行为和工作作风建设,努力建设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政治生态环境。
国家治理话语体系是党的执政能力与治国能力、国家刚性制度规定与柔性文化话语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维护国家治理话语体系是引导、规范执政话语主体和客体社会行为的必要规则。一是构建遵从共同价值取向的法治文化话语体系。以此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相融合,依宪治国。“真正将对法的正义价值的保障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相配套的制度运作。”[13]要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价值观制度化,构建初心使命长效机制,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同舟共济、协力奋进;推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制度化,促进社会协商共治自治,完善社会公共协商治理体系;推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观制度化,打造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实行道德自律与法制他律的互动转化、标本兼治。二是推进普法教育话语体系。以此引导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工作体系建构,完善依法治国制度体系,坚持公平正义、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规范法治工作程序,完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法制执行机制。三是实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从严治党相贯通的治国理政话语体系。以此引导国家安全事务、行政管理事务、党内建设事务和干事创业事务的统筹推进工作。四是推进权力边界制度话语体系。正如意大利政治学家乔万尼·萨托利所言,“政党可能受到派性的诱惑退化成为服务于私利的宗派,可能存在政党失灵,所以其需要制度和规则的约束”[14]158-159。为弥补公共财产产权的失范,国家可以对公共用品的执行权、分配权、监督权,即国家治理权加以分解和明确。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及公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政府应在加大公共用品的投资、调控、分配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国家治理权、土地产权、知识产权等制度体系,细化公权力边界,减少新“公地悲剧”“搭便车”“权力寻租”带来的损失;应完善“政治强人”用权制度,规范公共资源的拍卖、出租、招标、投标等行为,推进法治政党与法治国家相统一的依法执政制度体系及话语体系建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议行合一”制度及依法治国的话语体系,推进立法、行政、司法公权力的既规范制衡、互相监督,又统筹协调、互动贯通,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速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为统领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主义最大优势和显著特征,是新时代执政之基、立国之本。依靠全民协同共建,才能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全民共建的全面领导话语体系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思想保障和社会基石。一是推进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话语体系。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阶级及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政治集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开路先锋和领军统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一致,是每个党员、干部及有识之士应有的政治素养。在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考验情况下,尤其需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的号令指挥和制度安排。二是推进实现党全面领导的统筹安排话语体系。以此维护各级干部对社会政治、组织、思想、行为、战略等方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建构,推进正确政策制定、合理组织民众、做好思想战线工作、规范从政行为、追求共同价值取向,为实现党的事业奋斗目标而凝心聚力,形成共建民族共同体的安定团结局势。三是推进社会协调行动的协同工作话语体系。社会主体之间能否协调行动,取决于信息对称、公共协商、平等对话、规范行动。美国圣路易大学哲学教授詹姆斯·博曼指出:“发生在公共领域中的协商赖以进行的联合性活动不但具有谈论性,还具有对话性。话语要用到正当化的特定的规则性标准,并且一般要达到某种主张。”[15]51为实现步调一致,需要将执政党的政治主张,通过让受众听得进听得懂用得上的话语体系传播以及协商民主的方法和程序,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形成集体行动;需要引导各项政策配套衔接,健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明确各级组织机构及干部权力清单制度,落实分工负责制,推进上下协调配合,有效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切实提高党政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四是推进社会资源整合话语体系。引导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优化组合资源,推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五是完善党委(党组)领导下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意识形态主体负责制及工作责任清单制度,构建意识形态问题风险防范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生产秩序与工作环境稳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推进共享发展,实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多劳多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党的宗旨在话语体系上的真诚承诺,是执政话语体系大众化实效化的民心工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认为,政治稳定不稳定,全凭它能否在完善其政治制度化的速度和扩大群众政治参与水平二者之间求得最佳值。[16]379-380推进群众政治参与,实现党性与阶级性、人民性、先进性、纯洁性、法治性的有机统一,是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党性思维向度[17],也是中国执政话语体系的本质要求。为此,应着力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推进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话语体系。人民在我国居于主人翁地位,不仅是历史“剧中人”,而且是历史“剧作者”,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正是国家与社会构建的核心原则。”[18]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理当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人民根本利益忠实代表的党性原则,坚定站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上,并以此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善于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做好群众工作,集中群众智慧,激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心系人民,造福百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勤恳地为民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发挥权力的正能量。二是推进民主执政话语体系。以此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引导民主集中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规范民主选举、完善民主程序,构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长效机制,推进决策和评选等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与集中化;引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走势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成效,相应改进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党政管理体制,建设民主型、服务型、法治型、高效型政府。三是推进协商民主话语体系。以此引导社会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维护机制,完善底层群众的政策参与和意见反馈调节机制,推进一元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和适度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四是推进勤政为民话语体系。以此为导向,推进以增强组织力为中心的基层党建活动,健全基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优质高效的干部队伍建设,在推进党务政务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和平台建设中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品位和效率。五是推进共筑共享中国梦话语体系。完善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线的中国梦话语体系,鼓舞全体人民齐心协力,共享改革和建设成果,共创美好未来。六是建构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体系。推进中国梦与世界梦同频共振,向世界推广求同存异话语体系、合作共赢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新国家安全观话语体系、共商共建共享的世界治理观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传播效应,积极引领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繁荣的未来。
显然,执政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政治风向标。尤其在国内外大变局、大动荡、大改组、大发展背景下,更需要旗帜鲜明的执政话语体系发号施令、把关定向、谋篇布局、凝心聚力、共创辉煌。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8]306。为应对当前及未来更加严峻更高使命的新挑战和新“赶考”,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提高话语主体创新传播能力和政治素养;需要进一步优化执政话语体系结构,打造执政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需要进一步完善执政制度安排的一系列话语体系,推进执政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协同化和实效化,并在跨文化交流、跨国经济贸易往来和共商世界治理之策中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话语权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