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代清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 重庆 408000)
发散性思维的字面意思,即一种扩散性思维模式。思考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以一个点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分析问题,从而养成灵活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当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时,其思维会变得更加开阔,对问题的分析也更加彻底。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教师能充分掌握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发散思维有较强的独特性、变通性等特点,其本身属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将一个核心点进行展开,并对与其相关的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产生新的信息[1]。这个过程有一定的发散性,思考的方向不是单一的,思考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让学生拓展求异思维,增强思维的活跃度,而且有助于他们锻炼洞察力。而学生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十分重要,他们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就能从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他们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意义的。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先吃透教材,对其中的知识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提炼出高价值的内容,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另外对于那些对教学有重要辅助意义的课外材料也要充分利用[2-3]。在整理教材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目标设计一些课堂问题,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用问题讨论新课内容,并跟同学们进行一定的互动,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的发展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铁及其化合物”这一课之前,教师必须先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让整个课堂教学有计划地进行。本课的内容跟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关,而且涉及金属化合物的应用,还有关于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知识,这些内容虽然跟学生的考试没有太多关联,非考试重点内容,但是这些知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因此,对于非重点内容,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设计,让学生提高对化学知识的重视,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此一来,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他们提高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Fe2+和Fe3+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从而培养他们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另外,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从而探究出Fe2+和Fe3+的性质,进而了解铁与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提高研究物理性质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本课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初期跟同学们进行一定的交流,带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具体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铁在一定条件下能跟一些酸、非金属发生反应,那么这些反应通常会表现出哪些特点?这时,同学们会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跟老师进行充分互动。这个问题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就同学们回答的某个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则可以针对本课的内容重点展开具体讲解,并跟同学们一起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他们的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从而帮助他们深化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能让高中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相较于初中化学,高中化学的难度更大,而且其知识网络结构也更加复杂。因此,教师要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让他们带着清晰的思路复习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夯实化学基础[4]。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后面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化学素养。而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完每一课知识之后,跟同学们一起归纳整理化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能让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发散性思考,自主整合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完人教版教材中“有机化合物”这一章的内容后,教师要跟同学们一起做最后的总结。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认识有机化合物、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乙醇与乙酸、基本营养物质。而这一章的内容属于必修模块的内容,因此,有很多知识重点需要学生掌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能提供有机化学中的最基本的核心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采用的具体方法。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有机化学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现象展开具体讲解,并带领学生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知识跟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在课堂教学的尾期阶段,教师可以跟同学们一起总结课程重点内容,具体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本单元主要围绕甲烷、乙烯、苯的知识展开,因此,教师可以将“烃”放在整个单元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并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这部分内容,接着跟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课的知识重点。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如学生看到“烃”,就能想到烃的衍生物,由烃的衍生物,即乙醇、乙酸,想到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物质。根据同学们的回应,教师将相关知识的关键词填入合适的位置。这个过程既能让学生充分回顾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又能让他们产生更多的自主思考,使得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跟其他学科相比,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学生接触丰富的实验。在实验中,同学们能看到丰富的化学现象,因此能直观地感受化学知识的神奇,这样能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5]。从这一点来看,开展化学实验能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动力。因此,化学实验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设计化学实验,让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化学知识,这样能让他们形成具象思维记忆,从而产生深刻的学习印象。而为了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分析,以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一课时,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化学实验,从而了解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而且要能学会设计相关实验,从而比较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产生的具体影响。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在课堂初期,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新课导入: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现在已经有半年之久,大家可能已经对这部分知识忘却了很多,为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我们可以一起复习一下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对同学们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接着教师再将话题引到本课的教学中来。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并且要在教学完成后检验大家对知识的吸收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当判断同学们都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以后,教师带领大家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跟大家一起准备实验材料和实验器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抛出本课知识的关键词,让学生进行发散思考,从而引导他们准备合适的实验器材。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减少对学生的干预,要让他们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中能进行一定的思维碰撞,这样能更好地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在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实验现象,在这个环节,教师同样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发动发散思维,对本课的知识做全面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高中生能充分锻炼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充分锻炼高中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可以用一个十分实用的方法,就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进行自由思考[6]。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充分解放,而不会固定在一个框架里。具体可以提出丰富的课堂问题,并跟同学们进行充分互动。教师在互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思考,而且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这样才能活跃高中生的思维,使得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进一步激活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能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学习激情,而这对于他们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先总结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授课任务。本课要求学生能有效区分各种物质聚集状态,能区别晶体跟非晶体。教学的重点是区分晶体跟非晶体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教学流程,并在各个环节中跟学生进行充分互动,如在第一环节中,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构成微粒,让他们明白等离子体、液晶聚集态。在讲授完这部分内容以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跟整体结构相关的图片,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自主思考,从而巩固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第二环节,要让学生了解晶体跟非晶体的区别,使得他们掌握制备晶体的方法,从而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质起到的作用。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进行发展思考,使得他们深化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努力让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这样才能充分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得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时,要摆正思维训练跟加强“双基”教学的关系。而教师要想进行教学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要继承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有价值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得创新教学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双击的继承,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从而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当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能力以后,就能熟练地掌握化学知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科的分类也更加细化、更加明晰。自然学科跟社会学科有了更多的融合,而且两者的内容相互影响,生成了大量的新内容。尤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得以充分运用的当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也要提高对学科联系的关注度。在制订教学方案时,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融入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他们增强感受力,这对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以往的考试制度下,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点知识的传播上,而很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很容易束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充满弊端,对高中生的影响较深。学生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学习负担。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模式下,高中生很少有机会进行自主思考,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被老师占用,老师也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因此很难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而要想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要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思维活动,给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培养高中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十分重要,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发散性思考,这样当他们面对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与其相关的知识,从而进行高效的复习。另外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具备发散思维能力,能更加全面地分析实验现象,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