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姝瑾,陈延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传承中华文脉,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 年1 月26 日,06 版。。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是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2)陈延斌:《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 年3 月14 日,05 版。,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家训之所以在传统社会教化体系中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与其数千年形成的教化原则和方式方法关系甚大。本文就此分别做些阐述和探讨,以便为当下的家庭教育、家德和家风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数千年前的《易·蒙》就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强调在幼童智慧蒙开之时就进行正面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颜氏家训·教子》谈及此教化原则时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幼小时养成“使为则为,使止则止”的行为习惯,远比长大后再用笞罚的教育要有效得多。明代许相卿同样强调在孩子一两岁时就要规约,以使其从小养成良好品行。他的家训《许氏贻谋四则》说:
及能言能行能食时,良知端倪发见,便防放逸。故孔子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言常教毋诳,行常教后长,食常教让美取恶,衣常教习安布素。及就傅时,知慧日长,须防诱溺,慎择严正蒙师,检约以洒扫应对、进退仪节,勿事虚文,一一身教躬率之,俾自有乐然趋命、跃然代劳意(3)许相卿:《许氏贻谋四则》,楼含松主编:《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1899 页。。
姚舜牧在家训《药言》中,专门论及蒙童养正的重要性,强调“蒙养无他法,但日教之孝悌,教之谨信,教之泛爱众亲仁。看略有余暇时,又教之文学,不疾不徐,不使一时放过,一念走作,保完真纯,俾无损坏,则圣功在是矣!是之谓‘蒙以养正’。”(4)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286 页。这里除了强调蒙养要“养正”的目标之外,还强调从小事小处抓起。
奖惩结合、恩威并施也是家训教化的重要原则。传统社会的族长、家长们都认为,齐家、持家之道必须刚柔相济,情法并用。明代官员庞尚鹏的《庞氏家训》就用了很多篇幅言辞恳切地谆谆教诲子孙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之道,同时规定辅以惩治手段:“子孙有故违家训,会众拘至祠堂,告于祖宗,重加责治,谕其省改。”(5)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274 页。
不少家族还订立《劝惩簿》,专门安排为人正派的族人负责表彰先进、惩戒恶行。例如浦江郑义门的家训《郑氏规范》就规定,设置“监视”职位,专门负责掌管家族《劝惩簿》,不仅记录每个家族成员的是非功过,还负责管理两块劝惩牌,“劝牌”上刻“劝”字,用于记录家族成员所行善举好事;“过牌”上刻“过”字,用于记录家族的坏人坏事。牌子悬挂于族众日常聚集的“会揖”之处,“三日方收,以示赏罚。”不少家族借其成员中科举中第、加官进爵、荫封先人等契机,对光耀祖宗的成员进行表彰,以激励族人效法。再如明代王澈的《王氏族约》,明确要求“立嘉善簿一扇,分敦礼、尚义二类。立愧顽簿一扇,分习非、从逆二类。凡善恶司纠详察之,每遇朔望,宗祠拜揖毕,司纠同族众以类书于簿。”(6)王澈:《王氏族约·籍考第四》,楼含松主编:《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737页。他还要求立两面“劝惩牌”,上书族众行为善恶,悬挂于家族祠堂。还如,明代曹端的《家规辑略》专设《劝惩》一章,规定:
置劝惩文簿,将家众所为善恶实迹分明附记,昭于后昆,使为善者知所显荣而愈加为善,为恶者知所羞辱而不敢为恶,又将使后世子孙以善为法,以恶为戒,慎毋徇偏,妄肆威福。天地祖宗,实共临之(7)曹端:《家规辑略·劝惩第八》,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10 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年。。
这种彰善惩恶的做法,显然有利于激励族人师法先进,更好遵守家礼、家规。
传统家训文献中,对违背家规族训的惩罚规定种类多种多样。如罚拜、鞭挞、免胙、免祀、削谱、送官究治等等。曹端的《家规辑略》在参考《郑氏家仪》的基础上,新增了罚拜、痛箠、送官、削谱的规定:
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家长度不可容,会众罚拜以愧之。但长一年者,受三十拜。又不悛,则会众而痛箠之。又不悛,则陈于官而放绝之,仍告于祠堂,于宗图上削其名。三年能改者,复之(8)曹端:《家规辑略·劝惩第八》,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10 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年。。
“由于宗法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家规、族法不仅具有道德的劝喻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家庭道德的教育和实施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9)陈延斌:《论传统家训文化与我国家庭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1996 年第5 期。唐代以降尤其是宋代以来的家训中不少都列有惩罚、体罚的条规,对违反家训族规者做了具体的严格规定。譬如,清代宣统三年(1911),湖北麻城鲍氏家族制订的《鲍氏户规》48 条,都是惩罚性规定。如:“祖宗丘墓、祠宇,无故毁坏者,免祀,杖一百”;“服尽尊长以他物殴卑幼成伤者,杖二十”;“服尽卑幼以手足殴尊长不成伤者,笞三十”;“纵容妻妾骂祖父母、父母者,送官治罪”(10)夏家善主编:《古代家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200-202 页。。这些奖惩结合、情法兼施的做法,在家礼家德教化方面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强调尊卑关系和纲常礼教,但大多数家训族规的作者在论及家庭治理和家庭成员关系调适时,几乎都要求家长以身作则,遵德循礼。这是因为传统家训作为居家之训,自然包括对为家长者的告诫。传统家训的作者们深知,作为一家一族的家长、族长,其言行对于全家全族的影响很大,关乎家庭繁盛、宗族延续,故多加强调,要求家长族长身体力行,遵守礼法,为家人族众做出遵行家训族规的示范。例如,司马光的《居家杂仪》对家庭日常行为规范做了规定,并强调家长在遵行这些规范时要起自律和带头作用。他说:
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而莫不均壹(11)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153 页。。
元代郑文融等制订的《郑氏规范》,更是要求家长“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以至公无私为本,不得徇偏”。如若不然,“举家随而谏之”;再坚持不改就取而代之,“若其不能任事,次者佐之。”(12)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232 页。
相较于一家之长,宗族的族长或宗子对家族的传承和族业的兴旺至关重要,故而不少家族都在宗规族约中强调宗子教育和宗子表正族众的重要作用。要求族人从宗族大业出发,尊重宗子,匡正其失。同时规定,宗子倘若品行不足以为族人表率,甚至行为不端,就另立他人。如明代姚儒的《教家要略》谈及宗子夫妇责任时,引曹氏家训曰:“冢子为诸子之表,冢妇为诸妇之表。其责匪轻,尤宜自重。孝义勤俭,以身先之;仁恕礼让,以身率之。务使上下悦服,家和户宁,则立名天地间,垂裕子孙矣。”(13)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2143 页。再如,明代王澈的《王氏族约》也同样强调,由于宗子上承祖考,下统宗祊,俨如家族的“国君”,所以“族人皆当敬而宗之。凡有事于宗庙,必与闻而后行。”当然,作为家族的宗子,应该以身示范,为族众表率,所谓宗子“尤宜以礼自检,使可为一家之则。有失则司礼匡而正之,如甚不肖,则遵横渠张子之说,择立其次贤者。”(14)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1737 页。宗子如若不能以身作则,将会面临颜面上难堪的纠非,甚至有被取而代之的危险,这也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宗子言行的监督。
修身立德,清白做人,平和处世,严谨持家,贵名节,重家声等,是传统家训一以贯之的教化宗旨。传统家训在强调这些教化要求一贯性的同时,朴素地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运用于家庭实践,注重对不同年龄段孩子提出不同要求,将教化内容与子孙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譬如,被宋元明三代帝王树为义门的浦江郑氏家族,一直重视子弟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规程:小儿五岁要“参讲书”、学习礼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外读书,十六岁入大学,假如到了加冠之年,举业上还无成就,就让他们学习治家理财的本领。再如思想品德的培养,司马光《居家杂仪》可以作为代表。该家训继承了《礼记·内则》的家教思想,极为详细地设计了幼儿各年龄段的教育内容:
子能食,饲之,教以右手;子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万福、安置;稍有知,则教之以恭敬尊长。有不识尊卑长幼者,则严诃禁之……六岁,教之数与方名,男子始习书字,女子始习女工之小者。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自七岁以下,谓之孺子,早寝晏起,食无时。八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以谦让。男子诵《尚书》,女子不出中门。九岁,男子读《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论语》《孝经》及《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意。……十岁,男子出就外傅,居宿于外,读《诗》《礼》《传》,为之讲解,使知仁义礼智信。自是以往,可以读孟荀扬子,博观群书。凡所读书,必择其精要者而诵之。……未冠笄者,质明而起,总角靧面,以见尊长,佐长者供养祭祀,则佐执酒食。若既冠笄,则皆责以成人之礼,不得复言童幼矣(15)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156 页。。
从上述家教程序看,司马光将幼儿到成人教育分为“能食”“能言”“稍有知”“六岁”“七岁”“八岁”“九岁”“十岁”及以上、“冠笄”九个阶段,极为详细、具体和便于实施。不仅如此,除了刚会吃饭的孩子外,司马光的设计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注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根据孩子的可接受度,在每个阶段注意施行不同的内容,强调依次递进的养成教育。
在实施家训教化的过程中,以父祖为训诫主体的家长,为了保障家教原则的落实,发挥家训教家立范的功能,探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主要有建章立制、奖惩结合、典范激励、以身立教、互相规诲、箴铭镜鉴、诗歌吟诵、功过格法等等。
建章立制,即建立章程,订立制度。为使本家族的家训族规为族人所熟知与践行,传统家训中不少都有制度性的规定加以保障。这些制度主要有三种:
一是文本立“制”。留有家训文本的家族,大多规定了切于实用、操作性强的规范、准则,使之成为家族成员的具体行动指南。赵鼎的《家训笔录》共31 项,其基本内容是严谨治家的规定,条款非常具体。像家庭成员口粮分配的规定是:“五岁以上,给三之一;十岁以上,给半;十五岁以上,全给。”(16)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165 页。曾做过御史的明代官员庞尚鹏撰写的《庞氏家训》,共分“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束”“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八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子孙以全面而具体的指导、训诫。这种具体的规定,不但便于遵行,且减少了矛盾,有利于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二是管理强“制”。在管理制度的全面性、科学性方面,浦江郑氏家族的管理制度可谓极为健全,通过管理的强制约束将制度十分有效地落在实处。该家族168条家规,将管理职位分为20 多个,设有家长、典事、监视、主记、掌门户(大约相当于家政顾问)、新管、旧管、羞服长、堂膳、掌钱货、掌营运、知宾等管理职位。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家族的主要管理者之间还互相制约和监督,并专设有类似于今天纪委、监察部门的“监视”一职,郑氏家族的《郑氏规范》规定,对所有管理人员均实行监督制度,包括家长。
家长有过失,“举家随而谏之”“若其不能任事,次者佐之”。其他管理人员不称职的撤换,好的则可连任,如规定:“所用监视及新旧管,其有才干优长不可遽代者,听众人举留。”(17)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316 页。这种用人及管理监督制度,既是理财治家的保证,也是对家长和所有管理者的道德考核和教育、约束。
清代官至礼部尚书的许汝霖制订的《德星堂家订》为杜绝奢靡浪费之风,具体到招待客人每顿饭几个菜、多少酒。这些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制度规定,保证了家政管理和家族教化的有效性。
三是考核固“制”。许多家族的家训族规都注意通过考核勤绩固化所订立的制度,促进教化的实效。如《庞氏家训》对男女仆人的考勤考绩制度规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通査男妇仆几人,某堪稼穑,某堪商贾。每年工食衣服,某若干,某若干。各考其勤能果否相称。”(18)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270 页。明初著名学者、理学家曹端《家规辑略》也记载了浦江郑义门家族的考核制度,郑氏家族将家众遵行家礼家规的善恶实迹,分明籍记,每三个月一考定,分为九等,以此为凭加以赏罚。比如“子妇能孝义,又勤俭而无过者,考上上;能孝义而勤俭不足,亦无过者,考上中;孝义不足,而勤俭有余,亦无过者,考上下……”。(19)曹端:《家规辑略·劝惩第八》,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10 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年。对于考核为“上上者”的家族成员,奖励是:
簪花告祠,男则邀亲宾享于祠堂,以谕荣之;妇则各一,绢布履材各一,针三十,线五色各十条,燕粉共三两,更与假三日,俾归宁父母,以彰其善(20)曹端:《家规辑略·劝惩第八》,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10 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年。。
男的插花于冠,告于祠堂祖先牌位,女的不仅“会茶于祠堂,赏纱绫手帕”,还给三天假回娘家,这该是多大荣光!其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显而易见。郑氏家族规定,考核层次低下而被惩罚者,如果能迁善改过、立有异行可以显亲扬名者,则免于处罚。
制度是按照一定规则制定并要求群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征。传统社会的家族通过建章,订立制度,对家族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并借助族权和族长权威,通过祠堂、家庙等场所对违反宗规族法等家族制度的族众实施惩罚,对模范遵守家族制度的行为进行表彰,从而更加增强了家族成员遵循家族制度的自觉性和持续性。
见贤思齐的道德情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心理特征之一。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阶层成员,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典范人物的事迹,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能引导人们自觉地将自己与榜样相对照,从而增强向上向善、提升修养境界的动力。这种典范激励方式在家训教化中亦然。传统家训的作者们都很注意以此引导激励家人族众,通过在家训中采辑宣扬典范人物的典型事迹以供子孙家人师法。
司马光的《家范》,在全面论述封建家庭各种伦理关系、道德仪礼规范的过程中,每一部分都先杂采先贤著作,节录了不少儒家经典中的格言警语,再掺以自己的论说,在此基础上大量选用“自卿士以至匹夫”的“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的典型事例,以供家人和子孙学习仿效。譬如《家范》在论及子弟奉养父母的为子之道时,除了提出鸡初鸣而起,到父母休息之所问安、侍奉父母盥漱、饮食的日常规范外,又对照顾生病父母的做法做了如下规定: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忧不为荣也。言不惰,忧不在私好。琴瑟不御。忧不在乐。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忧不在味。笑不至矧,怒不至詈,忧在心难变也。齿本曰矧,大笑则见。疾止复故。(21)司马光:《家范》卷之四《子上》。
这里,司马光对子弟侍奉生病父母时的言语、举止、饮食甚至喜怒表情都作了具体规定。此后,司马光一口气列举了七个孝子故事予以典型示范。这些故事是:周文王一日三次到父亲季历住处问安,关怀备至;周武王照顾有疾的文王,“不脱冠带而养”;汉文帝侍候生病的母亲薄太后,三年“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所尝弗进”;晋代范乔父范粲佯狂不言,范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南齐庾黔娄弃官归家照顾生病的父亲,屡尝其粪便甘苦以了解病情变化;后魏孝文帝四岁时就亲自为患痈的父亲吮脓;北齐孝昭帝母亲生病,他“行不正履,容色贬悴,衣不解带”,“食饮药物,尽皆躬亲”。(22)司马光:《家范》卷之四《子上》。
像上述以典范人物的事迹引导、激励家人子孙仿效的家训文献数量很多。如袁采《袁氏世范》、霍韬《渭厓家训》、仁孝文皇后《内训》、陈良谟《见闻纪训》、刘氏《女范捷录》、康熙《庭训格言》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家训都注意辑录先贤的格言警语,引用历史故事传说教诲家人,以增强家训教化的感召力。
以身立教几乎是所有家训作者的共识。明末著名理学家陆桴亭《思辨录》指出:“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每见人家子弟,父兄未尝着意督率,而规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念及此,岂可不知自省?”(23)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5034 页。
《庭帏杂录》是明代袁衷兄弟记述父母生前教诲他们的家训,其中记载了母亲李氏以身示范教育的言行。李氏注重系好孩子品行的“第一粒扣子”,从小时、小处和点滴小事上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袁衷说母亲对他们兄弟坐立言笑“必教以正”,故而几个儿子幼而知礼。袁衮叙述自己小时,有次家童阿多陪他们兄弟两个上学,见路边的蚕豆刚熟,阿多就摘了一些回来。母亲一见,严肃训诫他们:农家耕种辛苦,就靠这些口粮为生,你们怎么能私摘人家的蚕豆?并责令他们送一升米给种蚕豆的人家作赔偿。李氏每次购买柴米蔬菜时总是多给一点银钱,袁裳对此很不理解,李氏趁此机会教育儿子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穷人吃亏的道理。她开导儿子说:“细人生理至微,不可亏之。每次多银一厘,一年不过分外多使银五六钱,吾旋节他费补之,内不损己,外不亏人,吾行此数十年矣,儿曹世守之,勿变也。”(24)陈延斌:《〈庭帏杂录〉与李氏的以身立教》,《少年儿童研究》2005 年第6 期。
李氏从小时、小处入手培塑孩子立身处世的良好品行,成效显著,她的几个儿子无论为官、行医还是从事其他职业,都能做到关心百姓、造福他人,仅从其三子袁表(后改袁黄,字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就能窥见李氏身教的成功。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为官清正,画技高超,且深谙家教之道。他老来得子却不溺爱,在潍县做官期间委托堂弟郑墨代为管教儿子,且写了数十封信给郑墨,要求堂弟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老来得子而放松对孩子的管教。他特别叮嘱堂弟,孩子“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25)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郑板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第3 页。他在家书中嘱咐堂弟,要注重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爱惜物命的仁爱之心。信中说自己平生最不喜欢养鸟,因为我图快乐,鸟在囚笼,是何道理?他告诉郑墨,千万不可将蜻蜓、螃蟹这样的小动物作为孩子的玩具,它们不过一会功夫就会被折拉而死。他要堂弟注意培养孩子的“忠厚之情”,叮嘱堂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26)陈延斌:《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少年儿童研究》2005 年第9 期。
明代的家训教化中创设了一种颇为新颖的教育方式,即通过家族聚谈,相互规诲。从目前看到的家训,中国家训教化史上最早施行这种方法的是明代官员庞尚鹏。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对这种家族聚谈的宗旨、内容、举行时间和具体程序等作了明确说明。该家训规定:
每月初十、二十五两日,凡本房尊长卑幼,俱于日入时为会,各述其闻。或善恶之当鉴戒,或勤惰之当劝勉,或义所当为,或事所当己者,彼此据己见,次第言之。各倾耳而听,就事反观,勉加点检,此即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之意。(27)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275 页。
这里规定了家族聚会以各房为单位,合家老小都要参加;时间是半月一次;目的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方式是各述见闻,大家从中反省自我,互相规诲,以趋善避恶。庞尚鹏还规定,聚会轮流主持,有事顺延,若“无事不赴会,此即自暴自弃之人。”(28)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275 页。明代理学大儒姚舜牧在其家训《药言》中也规定:“长幼尊卑聚会时,又互相规诲,各求无忝于贤者之后,是为真清白耳。”(29)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290 页。也是倡导利用家庭聚会的形式,来进行维护“家声”的“互相规诲”和自我教育。
历史上,不少为家长族长者通过箴铭歌诀、格言警语进行家训教化,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这些家训族规,有的被刻在祠堂的墙壁上或石碑上,有的题写在家里的屏风上,还有的本身就是以箴规、警语、格言形式写成的家训,如朱柏庐《治家格言》、吴麟征《家诫要言》等等。这种箴铭型家训,便于使受教育者作为镜鉴,时时提醒他们对照反省。例如,左宗棠在给儿子左孝威的信中就嘱咐儿子将他信中关于读书做人等的训示贴在墙上,“日看一遍”,以检查反省自己。(30)左宗棠:《左文襄公家书·咸丰十一年·与孝威》,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5 年。
明代官员吕坤夙重风教,尤其重视子弟和族人的教育。他撰写的《孝睦房训辞》,就是居家做人的简明家德准则。吕坤让人将训辞刻在祠堂的石碑上,以便时刻提醒族人“戒石具在,朝夕诵思”。(31)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635 页。
明朝文学家、画家陈继儒,非常重视子孙的品行教育,他撰写的《安得长者言》,是结合平日见闻加上自己心得体会撰写的格言、警句体家训。他在导言中说:“余少从四方名贤游,有闻辄掌录之。已复死心茅茨之下,霜降水落,时弋一二言,拈题纸屏上,语不敢文,庶使异日子孙躬耕之暇,若粗识数行字者读之,了了也。”(32)陈继儒:《安得长者言》,《丛书集成初编》第375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他提醒子孙“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他特别强调对富贵人的礼仪尤其要注重“体”,对穷人尤其要讲究“礼”,即“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穷人不难有恩,而又难有礼。”(33)陈继儒:《安得长者言》,《丛书集成初编》第375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这些警句甚富哲理,让子孙朝夕诵读,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晚清重臣左宗棠长期在外为官,于是经常利用家书指导子弟修身、读书,且要他们将自己重要的信件置之案头,经常对照检查。比如,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三夜,左宗棠写给儿子孝威一封长信,对儿子为人处世进行教育,最后要求儿子“可将此帖别写一通,携之案头,时加省览,如日与我对,庶免我忧。”(34)左宗棠:《左文襄公家书·咸丰十一年·与孝威》,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5 年。
利用儿童喜欢吟诵歌谣的特点,不少为人父祖者还通过诗词、歌诀给年幼子孙以家训教化。《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等古籍中就辑录了历代众多教子诗词歌诀,如东方朔的《戒子诗》、潘岳的《家风诗》、白居易《狂言示诸侄》、范质的《戒从子诗》、邵雍的《教子吟》《诫子诗》、苏轼的《并寄诸子侄》、陆游的示儿诗、方孝孺的《勉学诗》《四箴》、徐奋鹏的《教家诀》、薛瑄示儿诗、曹端《续家训》、陈献章《示儿》、庞尚鹏《训蒙歌》、吕坤《示儿》、黄氏《训子诗三十韵》、孙奇逢《示子孙》、王夫之《示子侄》、曾国藩的《忮求诗》等等,都是颇负盛名的家训诗词。这些家训诗词,其内容无不关乎齐家诫子、立身处世、励志勉学等。
有的将家训编成琅琅上口的歌诀让幼儿朗读诵唱,不仅教育本家本族,而且在孩子们的交往中传播更广,影响到其他家族幼儿。例如,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就主张要顺从儿童天性,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品行和仪礼教育。他提倡吟诵诗歌要放声歌唱,称作“歌诗”,使孩子们在学习道德规范和礼仪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他创作的家训歌诀《训儿篇》既是教育子孙的,也是训诲年幼学童的。
幼儿曹,听训教:勤读书,行孝道。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嬉。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性,毋尚气,毋责人,须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吾教汝,须谛听:尊父母,敬兄弟。师必严,父要厉。听好言,习好仪。勿纵容,毋闲戏。稽功过,考日记。交好友,学好技。书不成,精一艺。可养身,方成器(35)袁啸波:《民间劝善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123 页。。
这种三字一句的韵语,把尊敬父母师长、友爱兄弟朋友、谦恭待人、循礼行事等日常行为规范,简明通俗地告诉幼儿,且琅琅上口,易于记诵,深受儿童的喜爱。
功过格最早出现于中国12 世纪后期的《太微仙君功过格》,它的广泛流行则是在十六、十七世纪。功过格是引导劝诫世人趋善避恶的一种品德教育和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被誉为“道德日记”。“作为道德日记,功过格鼓励的道德修炼方式十分机械,似乎并不能引起中国文人的认真关注。但是,在晚明,它们的确吸引了精英们的兴趣。大夫中的一部分人倡导使用功过格,另一些人则诋毁它。功过格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帝国晚期达到了顶峰。”(36)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5 页。
这种修养方法在明朝晚期达到鼎盛,与袁黄的《训子言》(又名《了凡四训》)及其附录《功过格款》的广泛流传大有关系。在这部家训中,袁黄在家训的“立命之学”部分,还向儿子介绍了妻子使用功过格修养思想道德的方法。他写道:“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笔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37)陈延斌:《论袁黄的家训教化与功过格修养法》,《武陵学刊》2016 年第9 期。
何为“功过格”?研究明清功过格的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包筠雅(Cynthia J.Brokaw)博士对其做了如下界定:
它通过特定形式表达出对道德(以及非道德)行为及其后果的某种基本信仰。其中列有具体的应遵循或应回避的事例,以此揭示对约定俗成的道德及对善的信仰,而这种善是由许多不同的、价值各异的、个别的善行实践构成的(38)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44 页。。
简单说,功过格就是记录善恶功过的簿本,功过格的方法就是在簿本上划出“功格”“过格”两列,“功格”和“过格”各分为50 条,每一条都标有应得或应扣“分值”。“修养者每天晚上对照功过格的“功”款和“过”款,反思一天所行之事,在相应的“功格”和“过格”中加以标注;每月底对自己一月来的功过善恶进行折算对比,看功过善恶各自增减多少;年终再算总账,以此稽考品德修养上的进步状况。”(39)陈延斌:《论袁黄的家训教化与功过格修养法》,《武陵学刊》2016 年第9 期。“功格款”如:
准百功:
○救免一人死
○完一妇人节
○阻人不溺一子
○阻人不堕一胎
准五十功:
○延续一嗣
○收养一无依
○瘗一无主坟
○救免一人流离
……
“过格款”如:
准三十过:
○毁一人戒行
○造谤诬陷一人
○摘发一人阴私干行止事
准十过:
○排摈一有德人
○荐用一匪人
○受触一原失节妇
○畜一杀众生具……(40)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263-266 页。这种填写《功过格》的修养方法和教育方法,经袁黄的整理倡导以后,方才大行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评价,到明末清初时,“袁黄功过格竟为近世士人之圣书。”(41)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上册,陈祖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117 页。不少家训作者也效仿袁黄功过格方法指导子孙修养自己品德,提升道德境界。比如清代官员蒋伊就在其家训中要求其子弟读书之暇,按照《袁了凡先生功过格》等善书“身体而力行之”(42)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年,第423 页。。正是由于袁黄家训的影响,在他去世后的一个世纪里,至少有十种功过格留存下来。(43)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15 页。
在对传统家训教化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阐述之后,需要说明两点:其一,这些原则和方法是基本的、主要的,但并非家训教化原则或方法的全部。其二,这些原则和方法之间不是孤立施行的,往往存在兼行并施、相互融通的关系。大凡是训诫内容较为全面的家训,奖惩结合、养正于蒙、家长表正、循序递进这些教化原则基本能得到体现;而侧重于某些方面、某些领域训诫的家训,则在教化内容一致的前提下,往往多强调某些原则和方式方法。“这种内容一元与教化方式多元、形式多样的统一,使得各种教化方式方法相互融合,彼此相辅相成,实效性更强。”(44)陈姝瑾、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教化理念、特色及其时代价值》,《中州学刊》2021 年第2 期。
传统家训教化在中国教育史尤其是道德教化史上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正因此,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的任务。今天的时代虽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家庭成为家庭的主要形式,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细胞”和人生港湾的本质并未改变,仍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因此源远流长的家训教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家训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轨物范世的教科书,也对新时代家庭教育、家德家风培育等家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需要我们挖掘资源,更好开发利用。(45)陈姝瑾、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教化理念、特色及其时代价值》,《中州学刊》2021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