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舟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劳动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劳动范畴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堪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骨骼[1]。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中国化,并以革命谋取人民应有的劳动主体地位,以改革激发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以生产运动锤炼人民的劳动精神品格,逐渐提升了以不怕吃苦、甘心付出、敢于创造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人民劳动精神。这些劳动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然化作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在2021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这不仅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劳动的呼吁,更是对“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完美呼应。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所涉及的范围。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劳动对社会发展的奠基性作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这一真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有了新的拓展和创新,表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历史唯物主义中有关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核是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社会历史、劳动创造人自身等三个方面展开的。唯物史观劳动价值理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是:世界的进步从来都离不开人的辛勤劳动。
1. 党始终坚信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人类实践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核心所在。“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3]147现实中从事劳动的个体都不是抽象存在的个体,而是具有鲜明现实性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劳动在生产出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实现了人类自身的社会性存在。简而言之:人类的现实生产劳动创造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4]。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弘扬和深化。
2. 党始终坚信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历史。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论述了劳动对于历史的创造作用。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3]158他从学理的层面论证了只有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伟大道理。马克思将劳动看成是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恩格斯同样深刻认识到了劳动对于人类历史的重要作用。恩格斯明确指出,“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5]723。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料的创造、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都是离不开人民的劳动与创造的。毛泽东曾经提到,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1031。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类劳动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让劳动人民矢志不渝地跟党走,坚信唯有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才能书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阐释。
3. 党始终坚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劳动还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为了在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必须改变自己的手臂、脚、眼睛等器官的活动方式,正是在这样久而久之的劳动中,人类实现了通过劳动创造人本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充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程度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988。劳动首先实现了生理层面人的转变,使人获得了自身独特的生理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物质生产能力。此外,劳动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劳动对于世界、人类历史和人自身的创造性作用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坚实根基,进而表明人的价值实现从来都离不开辛勤劳动这一人类活动载体。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者是劳动主体”“劳动创造价值”“按劳分配”等命题,并形成了系列基本思想。中国共产党依据这些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实现理论突破。政治经济学语境中劳动价值理论给人的启示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人的真心付出和诚实劳动,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只能短期满足个人需要,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害无益。
1. 党始终坚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他指出:“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7]60这种隐含在各种具体劳动背后的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尽管现代社会人的劳动形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劳动者的精力耗费,都应该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体力劳动,也重视脑力劳动,更重视创造性劳动。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原理彰显了诚实劳动的价值取向:只有人类诚实的劳动才是推动世界进步的根本,那种妄图通过欺诈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劳动报酬的做法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违背的。
2. 党始终坚信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前,根据劳动个体贡献的劳动量大小决定其获得的分配数量是最好的体现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8]695。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在分配过程中得到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理论,并充分强调了脑力劳动者、管理者等劳动人员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上的守正与创新和政策上的成功实践都旨在倡导和规范人们的诚实劳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但其教育思想和主张也十分鲜明。马克思主义首先认为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同时认为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的作用十分关键。由此,马克思主义认为,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实践特性的必然要求。人的实践是一个人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使自己创造性天性得以发挥的过程。正因如此,创造性劳动是更能彰显人的本质的劳动。
1. 党始终坚信人的本质与劳动密不可分。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5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在于人的社会关系这个本质属性。而生产劳动构成了人的社会关系核心,人在生产劳动中展现的各种属性成就了其本质属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劳动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147
从哲学层面来说,实践是人独有的存在方式。实践最根本的特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当中必然包含着人的创造性特质的展现。劳动作为人类实践的最基本方式,也自然包含着对创造性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说,创造性劳动是人所特有的可贵本领,也是推动世界进步的根本力量。唯有把创造性劳动当作人的本性才是对人的本质特征的真正理解,创造性劳动不是对人格外的更高要求,而是人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
2. 党始终坚信教育应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是人的实践最基本的形式,包含的内容和种类也很多,这对于促进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进一步实现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生产性质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宁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认为“生产劳动与教学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9]37。毛泽东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0]241。邓小平也非常注重教育和劳动的结合问题,“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1]。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关于孩子教育问题时强调“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12]。
新时代,教育以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劳动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这是党的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
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全面分析是教育学科学发展的前置条件。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重要理论基石,深刻论述了人的本质和劳动的关系。无论是劳动还是实践都将创造性内置为自身的基本要求。在此意义上说,创造性劳动是人类劳动的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中国化。这为以不怕吃苦精神、甘心付出精神、敢于创造精神等为主要维度的中国人民劳动精神的提升和发扬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吃苦耐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可贵精神品质,也是传统文化倡导的一种价值目标,这种精神品质的内涵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延伸。中国人民的劳动精神在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中得到淬炼升华。不怕吃苦、甘心付出、敢于创造等精神品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民劳动精神的主要维度,是和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实践过程分不开的。
不怕吃苦精神是中国人民劳动精神的首要特征,贯穿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
1. 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展现的不怕吃苦、敢于奋斗担当的精神面貌为中国人民不怕吃苦精神提供了榜样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作风,铸就了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党领导劳苦大众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这是不怕吃苦精神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勇于吃苦、甘于奉献成为党员的基本要求和践行准则,涌现了像焦裕禄、王进喜、徐虎、雷锋、邓稼先等敢于吃苦的典型人物,成为全国劳动人民学习的典范。
2. 特殊时期,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锻造了中国人民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过很多次特殊的困难,有些甚至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生死存亡。党领导人民充分发扬了不怕吃苦精神,攻坚克难,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侵略和封锁。党为了应对出现的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局面,组织三五九旅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南泥湾生产建设运动。在这样的运动中,人民的劳动精神得到了锤炼。我国原子弹的研制也是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进行的,这些研究者的基本生活保障都成问题,如果没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支撑,别说研制原子弹,恐怕连活下来都是困难的事。无论是南湖红船的开天辟地、井冈山根据地的艰辛实践、红军长征的百折不挠、延安时期的自力更生,还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或是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的春天”,党探索民族复兴的进程无不包含着中国人民不怕吃苦的精神。
3. 党真心为民谋利的实践激励了中国人民不怕吃苦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激励全国人民的劳动精神,除了自身的榜样带动作用外,还因为党为人民勾画了美好理想和愿景,并通过实际行动使得人民当家做主,成为劳动的主体,这大大激发了劳动人民不怕吃苦的精神。
大革命时期,各地党组织通过领导农民协会把农民群众团结起来,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反对苛捐杂税、高租重税,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大大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将正确的土地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群众,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翻身农民的生产热情和革命积极性。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打破农民身上的封建或半封建枷锁,进一步赢得了解放区广大农民对革命的赞成与支持。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尽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1950年冬至1953年春,党带领广大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封建土地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彻底废除了,在广大农村,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改革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一次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党对工商业的相关政策也是致力于提高工人在生产中地位,从而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不怕吃苦精神。
1. 党的人民立场感召了中国人民的真诚劳动。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集体主义政治理念已广泛深入贯穿到党的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过程中。
在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一心为民的初心处处都能体现。红军长征进入四川大凉山冕宁彝民地区后,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并身体力行,广泛宣传红军是为解放弱小民族、实现平等自由而来,书写了“彝海结盟”的佳话。在后来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一直没有变,尽一切努力为了维护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正是因为党自己的甘心付出才换得人民群众的甘心付出。人民真诚付出和真诚劳动支持了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船划出来的”,还有我们多次的抗洪、抗疫胜利等,这些历史事实一方面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群众的甘心付出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人民甘心付出、真诚劳动的精神品质是在党的领导实践中得到淬炼和升华的。
2. 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集中优势,同时也是党的政治强项。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势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是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在党的政治实践中,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解决了国家重大的实际问题,也培育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强化了集体主义意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得到彰显。“人心齐、泰山移”成为中国人民改造自然的响亮口号,“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号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应对自然灾害的温情宣言。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创造了现代科技高峰征途中的奇迹,更是党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组织全国大力协同、集体攻关的生动体现。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伟大抗震抗洪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书写了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壮丽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政的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家发展、民族繁荣、人民幸福又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大事。在这无数令人振奋的大事中,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不断得到发扬,甘心付出的劳动精神处处得到彰显。
1. 中国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之路都是敢于创新的典范。中国革命的道路十分曲折、艰辛,经历了许多特殊的困难。机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的本本主义思维曾给我们的革命事业带来过惨重的教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创新创造,实事就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制度创新的伟大奇迹。新中国的整个成长过程伴随着一项项制度创新的过程。我国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建设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供模仿,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诀唯有创新[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起和谐的党际关系。这些都是敢于创新的政治成果。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创造的精神品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现了敢于创造的气魄。
2. 众多的中国奇迹彰显了中国人民敢于创造的特质。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政治实践中,不断出现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最高点,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上地球之巅的伟大壮举。除个别领域的奇迹外,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伟大奇迹,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全体中国人民不怕吃苦、敢于创造的最大回报。
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实践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所取得的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等基础科学的突破,这数不清的奇迹都离不开中国人民敢于创造精神和能够创造的能力。当前,党带领人民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井喷式发展,科技创新逐步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不胜枚举的中国奇迹彰显了中国人民敢于创造的精神品格,也激励了更多人的创造性劳动。
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坚实的理论依据,淬炼升华于党的百年政治实践的中国人民劳动精神面对新时代、新语境,产生了新的演绎需要。党领导劳动人民淬炼升华的不怕吃苦精神在当下被传承发展为辛勤劳动品质,亦即老黄牛精神;甘心付出精神被传承发展为诚实劳动品质,亦即孺子牛精神;敢于创造精神被传承发展为创造性劳动品质,亦即拓荒牛精神。
辛勤劳动是一个国家、民族、家庭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左传·宣公十二年》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14]。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人的基本价值,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实现自己个人生活与发展需要,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一个社会和国家进步的最基本要求。
由于劳动是一个需要克服身心困难的过程,加上一些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掣肘等原因,部分人思想中存在着不愿意劳动,不愿意付出,把追求个人享乐作为自己幸福的标准,不明白幸福和奋斗的关系。党的十九大为最大限度激发人民辛勤劳动,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致力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同时,只有党和政府把劳动人民的合法利益、劳动人民的困难时刻放在心上,人民才乐意辛勤劳动。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我们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成功战胜遇到的各种困难都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是从社会伦理角度来要求的,要求人在劳动过程中具备虔诚心态,不受直接的功利心态影响,不欺诈、不作假。人类的劳动是社会性劳动,它绝不是一个人的劳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一个国家中,当人人甘心付出,踏踏实实开展各种劳动实践,这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就十分光明。在我们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个人的报酬获取与其贡献的劳动成果直接相关。那些不诚实劳动行为对这一原则形成了破坏,也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形成不良影响。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在劳动者参与的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诚实劳动,也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
诚信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规范。这里的“敬业”与“诚信”内在地包含着对诚实劳动的要求。同时,诚实劳动对于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美好生活是全国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需要付出脚踏实地的诚实劳动,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所强调的诚实劳动、勤勉工作的劳动状态体现了其所要倡导的劳动精神。
创造性劳动是对劳动的更高级要求,但同时也是对人的本质性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劳动应该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人是实践的存在,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它是人类实践的主要形式。由于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劳动过程也自然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谓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主体运用自身智力和非智力的力量去克服面临的实际新的困难,寻求新的解决办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新过程。诚然,在人类实际劳动过程中,有许多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但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创新劳动的主体性、创造性、能动性更能从深层次上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质。人类的这种自由自觉地改造世界劳动活动不仅可以创造出满足人类需要的成果,还充分展现和确证着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和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道明了劳动的本质与价值,“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2]。
中华民族所取得的灿烂文明离不开创造性劳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更需要创造性劳动。中国人民敢于创造的精神流传不息。在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就能感知中华民族创造性特质,在历史中我们的四大发明,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创造都有骄人的成绩。可以说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才拥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伴随着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劳动。今天,我们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创造性劳动的关键支撑,实现关键卡脖子技术瓶颈的突破,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离不开创造性劳动。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价值导向,不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