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峰
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陶峰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农业农村局江苏淮安223300)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目前森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持续加强森林经营的意义,提出了提高森林质量需确立森林经营方案的地位、规划好重点林业经营项目、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工程、强化森林管理工作、提升种苗经营收益、加强林区经营技术的创新等措施建议。
森林;质量效益;培育经营;策略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等经济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大量的森林资源、木材及木材制品等有形的经济产品,从而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带来无形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林业经营,提高森林质量,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之所以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抵御外界侵袭,就是因为其内部生态是多样化的,能够在受到外界侵袭时进行自我修复。然而,部分林区的管理员为了提高所属区域内的林业价值,通常会只在区域内种植单一的林木,导致森林的自我保护功能减弱。这是由于管理员的视野更多局限于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
要想对森林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开发,需要国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改革开放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林木事业加以规范,其作用是显著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区域面积不断扩大,相关法律法规也变得相对陈旧、不合时宜。因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中国林木事业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技术方面,中国林木事业发展的弊端主要在于树种配置不均、栽培方式落后以及成活率不高等。传统模式下的林业生产只考虑经济利益而采取林区纯种树木种植的策略,多代连栽的情况较为普遍。虽然这种行为在提升经济利益方面效果较为显著,但单一树种的林区抵御外界侵袭的能力较弱。此外,长期种植单一林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削弱林区的生产力。最近,为了减少森林灾害的发生,我国采取了种植混合树种的策略。但是,由于种植技术落后,还没有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目前林业面临的问题是技术上的落后,导致混交林种植的计划不能够大范围实施。
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都存在许多问题,这就导致许多林区存在经营管理不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经营管理理论得不到实施的机会,从而影响林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情况下,林木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树种失衡[1]。幼苗成活率较低,幼苗采购量大,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对林业部门后续的资金调度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林木种类分布不均、树木难以适应种植环境等问题也在影响林木事业的发展。目前,人造林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市场需要,这也表明要想提升林区的经营效益,需要适当优化生产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需要。
清晰掌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支持林业经营主体的自愿行为,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这将对森林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森林经营不能仅仅借助政府的帮助以及受制于政府管理。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财政投入与政府的援助,并不能充分满足森林集约经营的发展需要,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森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运用。森林经营逐渐由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化经营模式,这过程要求经营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人力和财力。只有选择森林集约化经营模式,才能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激发林业经营者自主转变经营方式,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森林经营模式的转型。但是,在目前的森林经营工作中,政府过度干预林业经营,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过分注重林业公共产品的属性,从而忽略了林业的私人产品属性和经济属性。由于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林业经营主体开展森林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思想、新理论,对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逻辑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的总体思想,还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主体,要想将林木事业发展得更好,首先需要稳定森林生态环境。只有建设高效的生态系统,才能够让人民安居乐业,才能让经济社会发展有生态后盾。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有待改善。要想抓住森林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提高森林质量,也需要拓展生物多样性的空间。这样一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才能够拥有不竭的生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森林康养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逐渐受到游客的追捧,人们逐渐对绿色无污染的消费方式感兴趣。但是,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看,我国民众的消费水平都有待提升,目前能够提供的林业产品还难以达到人们的消费预期。因此,要想加强林木事业的建设,就需要从供给方面改善森林产品的质量并增加其种类,增加有效供给,与此同时,还能够为林区居民带来增加就业、实现增收的正面效益,有助于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改善林区经营后,能够实现“藏富于林、藏富于民”的效果。
森林资源是稳定国家生态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林业事业。绿色、健康、高质量的林木事业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国对林木材料的需求大多为刚性需求,且需求量巨大,而国内木材供应不足,木材进口量已达到使用量的50%。同时,我国的树种多为低值树种,产值较低,珍贵树木品种不足,供需矛盾较突出。为从源头上解决林木供给问题,需不断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树木种类较为丰富,许多地区都具备培育高效林地、优质树种的优势。近年来,我国林地面积大幅增加,种类多、数量多,森林环境改善空间广阔,可有效增加林木产品的种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地生产率,进而同步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体上看,我国最优质的森林资源大多集中在国有林地和林场。目前林业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不断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的结果,为了继续稳定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需要继续深化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从实际出发,改进林场的经营发展方式。首先,要扩大林地面积。其次,要加强森林经营,提升林木质量,进一步巩固现代林木业的基础,增强林业发展效益。最后,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美丽生态、致富百姓为目标,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机制[2-3]。总之,要从提升林木业经营水平出发,改善林木行业的产业结构,推动林地管理的技术革新,提升林地生产力。
在经营林地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要确定林地经营方案,并观察其在法律层面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此外,对于方案的审批也应该做到仔细严谨。经营主体需要做的是落实森林经营方案并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定期检查,在实施具体方案时,应当运用鼓励政策督促方案的落实。与此同时,还需要利用有效的调配手段进行物资调控。在依据科学方法确定经营项目后,需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支持该项目。为了实现合理采伐,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指标进行规制。一旦出现非法违规的采伐行为,要立刻责令停止并向有关部门追责。
在全面实施采育林建设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实施能够快速生长的采育林建设等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干鲜果品、木本粮油等相关产业链的完善。除此之外,林木行业的下游产业还可以开展养殖业,因为需要充分利用森林为生物提供的休憩功能、休闲功能,充分发掘林地产业的发展潜力,森林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发展特色经济林工程,不仅能够通过经济增收带动人民致富,还能够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建设。新时代下需要建设特色林业,具体可以选择药材种植,比如天麻、人参等中药材都是可供选择的种类。此外,还可以在林间进行果树种植,比如能够适应林地环境的蓝莓、榛子等果种。
随着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种植技术的不断更新,林区经济模式亦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重种植轻管理的模式逐渐被淘汰。在当前森林树苗的生长过程中,树苗的成活率在不断提升,对于新栽培的树苗的培育和管理也在不断走向精细化,这是当前种植状况下主要的种植手段,能够对经营工作进行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应积极利用先进的森林管理手段,保障森林资源效益[4]。例如遵循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前分析会影响森林质量的因素,建立应急预案,督促营林人员加强学习,遇到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采取合理手段进行处理,避免突发情况为森林产业发展带来不可逆的影响。针对常见的病虫害,可设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巡视制度,督促营林人员全面巡查林间情况,合理应用多种病虫害防治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成效。
在实际造林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通常会选用品质较高的树苗,这样也会为林地种植活动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因此,为了在未来的发展中提升林地的经营效益,同时避免树苗自身状况不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林业基地应当采取规模化、基地化的种植手段,以达到更新树苗品种、提升树苗质量的效果。不仅如此,林区管理部门还可以与树苗培育基地签订生产协议,以树苗的质量作为判断依据并制定相应的赔付措施,以便于进一步保障树苗的质量。与此同时,未来保障树苗基地的健康发展,除了可以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还可以采取相应的市场经营战略,拓宽树苗的销售渠道。
当前许多林区需要通过转变工作理念来改善林区生态环境,不仅要重视林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要注重林区本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对林业未来的发展,应当采用科学的发展方式和管理理念,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林区进行全面管理,带动林区向精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达到如上发展目标,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大营林技术开发力度。首先,针对营林工作,应构建项目管理体系,完善对资金保障制度的设计,如专项资金等,将更多资金投入营林技术研发中,促进营林技术研发升级。其次,应依据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营林科技研发、应用章程,尽可能解决营林生产的现存问题,持续推进后备资源开发与储备,挖掘创新营林管理的突破口,争取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营林创新。最后,相关机构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与周边高校合作,不断进行技术攻关,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5-6]。
在优化森林经营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从多渠道入手,面向广大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基层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增强群众对森林经营的认识,降低乱砍滥伐发生率。例如,相关工作者可通过多种媒介向群众普及营林方面的法律法规,应重点加强对林区居民的宣传教育,使其自觉形成维护营林质量的意识,避免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出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关部门可积极联系当地主流媒体,搜集与森林资源保护有关的现实案例、违法案件,并进行深度报道,以树典型的方式,增强群众对营林工作的认识,对于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的事件,更是应当进行追踪报道,借助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在社会中营造全民参与营林建设、保护森林资源的氛围,进而保证营林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森林质量的持续提升。
与其他产业相比,林业经营周期长,并且在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时有其特殊性,即林业具有公益性,亦有较为明显的正外部性。依据相关的经济学观念,市场机制在森林资源的配置上有欠缺之处,但不能仅仅凭借这一不足,而否定市场在森林资源配置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完全采取政府代办的方法。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完善过程中,首先明确市场在林业资源配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做到“有为”,这是实现“市场有效”的前提。如何做到政府有为?第一,要适度干预,预防在市场调节过程中出现调节“失灵”的现象。具体来讲,政府应适当指引、规范市场的行为,调动市场主体经营的积极性。第二,政府想要做到“有为”,要让森林经营单位合理做出森林资源开发规划,制定相关的生态保护标准,并且要有严格的监督体系。第三,林业经营主体和投资人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兼顾森林经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完善森林经营模式,提升经营效益,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才能持续积极参与森林经营工作。在森林经营工作中,找准利用和保护的最佳契合点,实现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快速融入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森林资源的高效开发。
运用科学的森林经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的利用程度,也能够对森林资源结构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地和谐发展。因此,需要对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加以持续完善,细化森林工作法规,促进森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付洪岩.浅论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加强森林培育经营[J].农民致富之友,2017(1):167.
[2]邱其才.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加强森林培育经营[J].广东科技,2013,22(8):152,84.
[3]张永利.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在全国森林抚育经营现场会上的讲话[J].林业建设,2013(1):3-11.
[4]刘世荣,代力民,温远光,等.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现状、挑战与展望[J].生态学报,2015(1):1-9.
[5]张秋根,张扬建,熊辉.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影响因子及其江西省调控措施[J].江西科学,2015,33(5):696-702.
[6]欧阳君祥.我国森林抚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17-2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6.09
S750
A
2095-1205(2022)06-26-03
陶峰(1972- ),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