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路径

2022-11-23 09:34:50宋云云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18期

宋云云,王 芳,张 峰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陕西 西安 710400)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性

首先可以实现农业转型,乡村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民综合素质较低,无法助力农村产业建设。通过培育高素质农民,可以为乡村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激发乡村内动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其次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指标,相较城市发展,农村建设在物质与经济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人力资源,只有培育具备健全知识体系、高素质职业修养的农民,才可以有效助力小康社会的构建。最后可以有效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空心化问题愈加严重,农村人口持续减少,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了农村产业的顺利发展。通过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使更多的人留在农村发展,解决空心化问题。

2 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育内容单一,政策理论知识较多,缺乏实际操作技能,且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二是师资建设不足,当前师资结构单一,没有合理配置理论与实操教师的数量,理论讲师过多,且讲师大多来自于高等院校,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农民感觉实用性较低,影响授课效果。三是培育模式固定,以往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大多采用现场授课方式,集中在村委会等场地集中进行1-2周的培训,讲师讲解理论知识,农民被动倾听,这种培训模式虽然可以节省成本,但无法满足实际农业生产需求,实用性较差[1]。

3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途径

3.1 合理设定培育内容

一方面应结合农民实际需求设定培育内容,政府机构与培育单位联合制定调查问卷,了解农民基本的培育需求,确定合理的培育方案。或者可以召集村民代表,根据实际情况,共同确定培育内容,并结合不同类型农民,采用“点餐式与分段式”方式,保证教育知识的针对性。比如养殖大户应学习更多生产经营方面的知识;技能型农民应更多学习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机械技术。另一方面应根据农民反馈不断优化培育内容,政府与培育机构应通过考核、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农民对培育内容的满意度,对知识内容做调整,删减普遍不认同的知识,优化完善精品课程。完成培育工作后,还应指派专人通过实地考察、电话回访、短信回访等方式,了解学员是否可以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否达到理念提升和专业素养标准,以求获得更好的培育效果[2]。

3.2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首先应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为了保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长远开展,应重视讲师的培训工作,使其及时接受知识更新。尤其是全方位培训兼职型教师,包括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同时,还应制定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培训计划,鼓励讲师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经验,或者可以选出一名经验丰富的讲师搭配两名普通讲师开展培育工作,发挥带动作用,提高整体师资教育水平。其次应丰富讲师资源,各地政府机构联合培育机构设置配套的讲师资源库系统,聘请农业院校教授,理论体系扎实,同时挖掘拥有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及乡土人才,丰富讲师资源库。这样一旦农民遇到问题时,可以针对性抽调,实现网络指导或现场指导,提高培育质量。最后应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全方位考核讲师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授课能力等方面。培育期间,可以要求农民匿名填写意见表,对讲师打分评价,或者定期集中讲师分享培育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性优化。除此之外,还应执行奖惩措施,奖励考核优异的教师,实行再次培训上岗或解聘考核不合格的教师,激发工作积极性[3]。

3.3 创新发展培育模式

首先应利用农广校这一培训主渠道,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配合田间实践教学,巩固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同时,还应定期开展农业政策宣传、农业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趣味性的方式普及新知识新技术。其次应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在农业技术平台传播各种农业培训知识,并通过即时沟通软件拉近农业专家与农民的距离,实现在线沟通、一对一指导,在降低培育成本的基础上,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现代化技术。最后应开展混合制教育,融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涉农企业或个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课程,确保培训内容更为符合实际农业生产情况,激发职业培训组织积极性,减轻政府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