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曹胜磊,李先良
(山东省曲阜市农业农村局,山东 曲阜 273100)
中国最广袤的土地在农村,农村人口众多,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之大计,关系着亿万人民的生存和饭碗,特别是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城市建设后,乡村农业如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是全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该文就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条件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如何推进展开初步研讨分析。
目前中国农业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一些地方虽然发展了农村旅游业、农业加工业、农产品电销等模式,但仅是简单化商业模式的拼凑,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产、供、销一体化。“三产”融合度不高主要有以下表现:①农业靠天吃饭,受自然灾害、天气影响较大,大规模的投入假如遇到极端天气,那么可能收成减半。②乡镇企业依托当地特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但在利益分配上明显不均,企业通过机械化投产,却分得大部分利润,风险由农民承担。③缺乏人才要素,无法合理地整合城乡资源,不能将农产品重要性发挥到极致。
中国华东、华中地区以平原为主,很早就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作物,所以中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高,但西部和南部地区是大面积的丘陵、山地、盆地,他们农作物的耕种颇为困难,如南方大多数地区还用人工插稻,一天忙到晚累得腰酸背痛,效率还极低。据统计,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的不足20%,许多农研成果只停留在实验室,并未“走向”农村这片土地。而且各地区的农业管理部门在宣传和普及科技兴农的平台力度不够,农民无法从平台上吸取先进的思想、知识和技术,农业技术的推广停滞不前。
中国农民是最朴实的群体,从深耕细作到机械化生产,他们对于播种、施肥、打药、除草、收割各个环节亲力亲为,爱惜每一粒粮食。但朴实的农民不懂品牌观念,不懂如何将自己优质的产品卖出好价钱,不懂自己产品核心竞争力在哪,他们质朴的认为只要是好产品就不愁卖。而赋予产品品牌效应后,它的附加值会随之增加,农民的收入会明显提高,这是新时代的农民需要思考和攻克的问题。安徽宿州夹沟的香稻米,它米粒饱满、晶莹透亮、出饭率高,据说夹沟香稻米是依山傍水生长,所以嚼劲、口感、味道是香而不硬、口口留香,逢年过节许多人买夹沟香稻米送亲朋好友,这也就是它畅销的原因,口碑和品牌效应已凸显出来。
目前,中国农业以家庭式耕种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两者的主体都是农户。农户投入资金少、种植结构单一、产销链接不畅,这些都使得中国农户耕种的土地面积不多,如果个人承包100亩地在当地应该算是承包大户了。农户习惯了亲力亲为,一些南方地区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很难实施机械化操作,即使承包了大片土地,许多时候还是以人工劳作为主。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欠缺,会使农民生产效率大大降低,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能保证农产品持续增产。
农村人才外流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农忙过后,村里的劳动力会选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将儿童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看管,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也受到众多关注。二是从农村考上大学的莘莘学子,他们学完后回到家乡的不足10%,他们渴望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希望在大城市打拼并留在城市,农村似乎满足不了他们对梦想的追求。
城市居民羡慕农村清新自然的风景,农民朋友羡慕城市的热闹繁华,如何使美丽的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农民享受到新时代带来的福利,具体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①乡村经济产业化集约化。开展招商引资,将企业引进到乡村大院,引进到田间地头,让农民拿工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民在家创造就业就会。②农业产业自动化机械化。社会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老龄化的弊端日益凸显,以人力投入实现高产迎来巨大挑战,应该科技兴农,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机械化水平。
乡村振兴要瞄准好本地优势,打造品牌优势,以品牌造势,增加农产业的附加值。农产品的特色应该是绿色产品、有机产品、优质产品,如何将这些特色作为品牌化,将是新时代农民要思考的问题。如安徽省宿州市管辖范围的萧县葡萄和砀山梨在周边城市远近闻名,还有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集的烧鸡、栏杆的牛肉、夹沟的香稻米,他们虽然不是“百年老店”,但是已经形成了这个地区的一种特色,产业品牌和影响力已形成,只要持续地精耕细作,定会将乡村产业做优做强做大!
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要素,如何让各类人才回归到自己的家乡,参与家乡建设,这是尤为重要的。各地政府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或从外面借调人才,实行轮岗制,特别是在农业研究卓有成效的人才可以改变工作方式,多到各地考察调研,保证人才的流动性。透过疫情可以看出,疫情期间城市体越大经济损失越大,人口越密集的城市传播率越高,说明发展超大型城市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鼓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开创新的产业发展之路,用他们与时俱进的头脑招商引资、扩大种植面积、创新新型技术、开拓销售渠道,以科学的视角推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
农业生产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若只是靠人力盲目干,会出现供销不平衡问题,必须以科学的眼光投产、改革、销售,将农村生产、农业科学、产品销售等多个渠道有效连接起来,解决中国亿万人民吃饭问题。该文建议,一是对接市场需求,种植和养殖本年度及下年度所需产品,而不是高投入低产出,盲目地投入资金扩大种植和养殖。例如一些农民认为前两年猪肉价格偏高,然后疯狂的购买小猪仔,但今年猪肉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降,养殖户悔不当初。二是实施科技兴农,采用机械化大规模开垦和种植,减轻劳动力。三是将农研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农业与学科、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农业研究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上。
新闻中经常曝光某地农产品滞销的消息,农民一年的辛苦因滞销白干,而有些地区却因物资匮乏,农畜产品价格水涨船高,这就出现严重的供销不平衡。农产品是人们生存的根基,在疫情特殊情况下,城市里的居民屯米屯面,就是担心缺粮影响了一日三餐。如果说粮食供给已能实现均衡,那么如何通过互联网与线下联动模式,将农产品送到每位居民手中这将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乡村是国家真正富裕的源泉,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国家和人民的理想和目标。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是稳定国家经济的根基,在农业生产方面要稳扎稳打,巩固好第一产业,推动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盘活农村经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能够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使农村不仅成为祖国发展稳定的大后方,而且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