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2022-11-23 09:34:50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18期

常 婧

(中共宝鸡市委党校,陕西宝鸡,721000)

从乡村振兴角度来看,中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存在一些问题,就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积极主动克服这些问题。在2021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十四五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规划》,并且提出未来五年农业农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思路和主要任务。

1 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是产品缺乏通畅的销售对接。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支持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但较为遗憾的是,一些基层政府在对于产业进行引导时缺乏较高的重视,同时未能将合理的规划纳入其中,在引入产业之后未能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最终就会导致农业高质量发展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和农业现代化最终目标发生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乡村振兴主要是成为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支撑。与农业现代化长期目标相比,乡村振兴整个推进工作是分为阶段性的。所以在面对政绩考核过程中,特别是精准扶贫短期考核的压力,这就会导致更多的基层政府选择一些短、平、快的产业和项目,而对于扶持和引导那些见效慢但是效益好的产业,缺乏较高的积极性[1]。

其次产业链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建立高增值率和可持续的供应链,成为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必要保证,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农业需求侧销售不畅问题,保证城乡地区共同的致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缺乏完善的供应链,最终就会导致中国农民将自己的产品用较低的价格卖给了销售市场,这不仅会对于农民收入提高带来限制,同时也会进一步的扩大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难以保证农业生产力进步以及现代农业的更好发展。所以为了保证乡村振兴得到全面的推进,那么就需要建立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同时,将各个层次的产业链加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从实际的运行效果情况来看,因为供应链当中各个环节存在十分松散的利益结构,并且缺乏契约精神,各方职责不清,有着较低的违约成本,最终就会导致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最终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和农产品增值水平。

2 乡村振兴视角下保证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1 合理规划,正确引导

农业现代化一项基本的前提就是选对产业方向,否则就会出现越走越偏的问题。所以,政府需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采用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方式,选择满足本地实际,同时也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和项目,避免出现过度发展短、平、快产业,应当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且超前谋划好市场前景,推出更加适合本地发展的战略。除此之外,也需要对于产业进行合理的引导,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确保销售和生产更好地结合起来。基层政府不仅要做好产业引入工作,同时也需要关心产业是否能够壮大和成长,不能引进来之后就出现不管不顾的情况。应当引导农民能够高度重视营销所具有的作用,通过政府的力量,进一步推广和塑造当地的品牌,大力的发展电子商务,将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短视频引流等新型销售模式加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需要划清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边界,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不能出现越位或者缺位的情况[2]。

2.2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塑产业链

农村和农业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在供应链当中形成可靠的竞争力和主导力,所以需要重新塑造价值链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多农村地区网络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普遍的营销方式,但是因为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足够的谈判能力,所以就会导致农民收益较少。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将农业现代化思路加入其中。对于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方式、联结机制进行重新组合。比如可以形成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这种全新的产业链。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能够将大量分散农户聚集起来,使其形成强大的组织力量,同时也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村和农业,使得农村产业链更加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农民通过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有效的谈判,保证农产品的价格得以提高,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3]。

2.3 做好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工作,释放要素活力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能够保证农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在这时需要将新基建建设作为其中的基础,对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不断地扩大农村网络所应有的覆盖面,从根本出发,更好地减少农产品外销出现的成本和阻隔问题。此时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将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度作为其中的考评依据,避免出现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等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可以通过绿色发展和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支撑,而乡村振兴的出现,可以通过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革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