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姚惠迎 李偲宸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新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奠基工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打造特色有效的新生教育工作体系对于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00后”大学新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群体,他们成长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下的新时代,具有独特的青春际遇和鲜明的群体特征。作为大学新生,他们能否尽快做好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如何能够尽快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工作实效、关系到“00后”大学新生能否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一环。
新生教育工作是学生适应大学、认识大学、融入大学的基础,是开启探究学问、增长见识、砥砺身心、涵养品格的人生新篇章的关键。但是,当前高校新生教育工作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制约着新生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当代大学生新生群体个性鲜明,接收信息的途径多元,高校育人工作面临客观挑战。21世纪初,是中国深化扩大改革开放、极大地与世界深入交流、经济和文化发展走上快车道的时期。[2]“00后”大学生伴随着新时代的丰富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成长,自幼受到父母、祖父母以及亲友等多种群体的关注和关爱,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自我意识,但由于其成长过程中多伴有“鼓励式”教育,导致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充分,形成了自信伴随自我的鲜明个性。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除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外,更有QQ、微信、知乎等多种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信息接收。多元的信息接收途径,一方面促使当代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和不同文化更具有包容性、认识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容易被负面信息和思想所影响,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高校育人主体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新生教育育人实效有待提高。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大学适应性,是引导新生走好大学第一步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而言,离家求学意味着远离熟人社会,生活即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学的人际关系由熟悉变为陌生,学习方式由“以教为主”变为自主学习,生活模式由“家长包揽”变为独立生活,导致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大学生活。高校的育人主体多样,包括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朋辈群体等,均能在引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当前存在育人工作系统不健全、育人主体交流平台不通畅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各方育人主体合力的形成,制约了新生教育工作发挥育人实效,不利于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较为传统单一,育人生态有待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普遍乐于尝试新事物,越是脱离传统规律和常态要求的机会,越容易被其发现并牢牢抓住。[3]新生教育工作是学校和新生相互了解的首要途径,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校的第一印象,关系到学生对学生工作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学生在卸下高考的沉重“包袱”后,对于大学生活存在强烈的心理期待,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和朋辈群体的介绍,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产生实际需求,传统的讲座、班会等活动很难满足学生预期,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新生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起点,需要具备工作的连续性,进而将工作成效运用到高年级阶段的接续培养过程中,全程陪伴学生走好大学每一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以学生为本,实施规范化管理,通过构建“全、细、实、精”的新生教育工作体系。
“全”即坚持“本科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引航学长”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注重顶层设计,覆盖全体新生;“细”即着力精细指导,注重学风建设和生涯规划协调统筹发展,以教育拉动学风、制度推动学风、服务带动学风、先进引领学风四个维度构建新生学风建设体系;“实”即育人工作落在实处,围绕新生需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专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完善经济资助体系、强化资助育人,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教育和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精”即注重卓越精英人才培养,全面推进新生德育教育工作,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才,利用最好的教育资源和科学研究平台,达成“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培养目标。
把握优势资源,发挥育人合力。探索“本科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引航学长”四位一体育人模式是高校育人新模式构建、提升思政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明确从一线专业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辅导员、党务工作干部,到行政教辅人员、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引航学长各类人群的在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应发挥的育人职责,是新时代涵育专业精英、科技人才培养资源,建立不同队伍之间的协同机制,整合学术名师、青年教师、辅导员和优秀高年级学生的资源力量的有效推进。
注重顶层设计,优化育人生态。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新生特点和需求,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出发点,以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为理念,以全员育人为指导,开拓思维,积极探索,提炼教育传统与特色,成立新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有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认识教育、专业教育、发展教育,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的,统一专业学习与生涯规划的认识。全校师生齐心合力、凝聚共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饱满的工作干劲,切实有力地完成新生教育工作。
落实教育举措,强化育人质量。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应当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计划与举措,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充分调动高校各大育人主体的主动参与,形成育人合力,通过新生成长对话课、主题团日、校史学习、校园参观等活动,助力学生认识大学、走近大学、重新审视大学。在新生刚入学的关键节点抢占育人工作主阵地,进一步加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创作“有站位、有内容、有延伸”的校园原创作品,引导学生增强对学校、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认可度,进而培育新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融入校园生活,投身专业学习。
凝聚榜样力量,提升育人成效。在发挥校园各大主体育人合力的同时,更要充分挖掘朋辈优秀事迹、宣传学长学姐的榜样故事,让学生们在感知高精尖的专业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接触可感知、可预见的榜样力量,通过特种奖学金答辩会、优秀学长事迹宣讲会、新生成长座谈会等分享沙龙,引导新生积极主动地与身边优秀学长学姐交流;加大对榜样力量的宣传力度,开设宣传专栏、设计采访提纲、做好访谈记录,以点带面,更大范围的营造榜样事迹的宣传氛围,促进学生向上向善发展。
依托“本科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引航学长”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发挥四类育人群体在“全、细、实、精”工作模式中的积极作用,“点对点”引领学生成长。通过本科生导师对学生广泛关注和重点塑造,鼓励新生主动走进科研、参与科研;通过开展学风座谈会、主题班团日,推进班主任融入班级建设,把关新生学业问题;通过引航学长“点对面”的交流引导,提升朋辈群体在学生中的感染力、影响力,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辅导员的整体设计,深入学生群体,挖掘新生实际需求,将育人工作落实落细。四类育人群体共同发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基础理论扎实、创造性科学研究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第一,充分发挥本科生全程导师学术引领作用。盘活学校各专业教师资源,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开展交流座谈会,分享优秀经验,帮助导师思想上充分认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督促教师认真完成本科生导师工作。第二,多维度强化班主任学业把关作用。通过引导青年教师走访学生宿舍、参与主题班团日、督促班级集体自习、指导班级评奖评优等活动,利用期中、期末等关键节点,做好辅导督促、评价引导工作;班主任组织开展学业座谈会,通过横向对比,寻找薄弱点,吸取经验从而强化班级学风建设。第三,保持辅导员工作主动占领思政教育主阵地,发挥新生引航学长榜样作用。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朋辈沙龙讲座,助力新生规划未来;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个人积极成长;鼓励新生参与评奖评优答辩会,充分发挥典礼育人功能,激励新生爱校荣校、为校为国的情怀与斗志。
结合新生学习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学风教育活动”“师生座谈会”“学习打卡”等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晰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开展“走好大学第一步”系列宣讲活动,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正确选择发展方向;邀请知名教师、优秀学长、杰出校友、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讲座,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合理规划个人生涯轨迹;依托“优秀学长引航计划”,发挥引航学长朋辈引领作用,开展生涯规划,建立每周线上反馈机制,结合每月引航学长例会,加强管理,助力引航学长服务新生培养,引导新生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活动为主阵地,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重要载体,加强活动整合和部门协调,结合新生特点,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自觉将人生价值和成长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通过新生团校、主题班团日等线下活动,结合高校主页网站、官方微信平台等线上平台,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帮助新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国家与民族意识;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线上线下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组织新生参加“名师讲坛”“新生文化节”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情况、锻炼自身能力、感受校园文化,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结合学校、学院、专业特色,加强高校与高校间、高校内部的交流互动,借鉴相互间优秀经验,探讨存在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创新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精尖人才培养班级、计划,将专业顶尖人才单设班级、单列计划、单排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及学生培养环节,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实行一对一优质导师全程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化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全程开展研究型学习和科技创新,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强化基础理论,通过搭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近距离感受导师身上的卓越品质和爱国爱校的深厚情怀,培养一代又一代投身于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持续有效开展新生教育及高精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