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2022-11-23 08:36:46李彩梅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自然资源局甘肃临夏7316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7期
关键词:永靖县纯林林木

●李彩梅(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自然资源局 甘肃 临夏 731600)

临夏回族自治州林地面积共290.9 万亩,其中永靖县林地面积69.59 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0.68%。永靖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由于气温变化大,自然植物分布差异大且具有多样性。随着人工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受纯林面积增大、自然气候变化和化学药物过度使用等因素的影响,森林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大。而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从提高群众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实现森林病虫害的精准防治、完善森林资源结构和减少化学药物等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发病原因

1.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1 种类多样永靖县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其中吧咪山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资源,原始森林和人工造林面积分别为1.3 万亩和1.2 万亩,包括许多珍贵野生动植物。由于森林资源面积广,种类繁多,发生病虫害的种类也较多,如林场苗圃中易发生立枯病,森林中松类易发生疱锈病和叶斑病,阔叶林易出现烂皮病,成熟林易发生立木腐朽等。

1.1.2 发病突然由于森林疾病种类多,发病原因多样,如以苗木易感的立枯病为例,每年4月开始,若遇突发性降水,病原菌可沿着水流侵入苗木的根茎,造成大片根系腐烂,进而苗木突发倒伏,不仅发病突然,且病程短,还未等到巡林工作人员发现就已经死亡。

1.1.3 危害面积大森林内的林木资源丰富,可发生病虫害的面积也较大,容易出现交叉感染,且某些病原菌在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不易被发现,但随着空气、降水等蔓延,进而呈片状、区域化感染[1]。如立木腐朽可通过伤口传播,森林中的野兽可给树木造成伤口或携带病原体,且森林中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不可预测,容易扩大病虫害发生面积。

1.1.4 传播速度快林地规划时为考虑到多样性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各区域联系较为紧密。但这也提高了不同地区连续感染同一病虫害的概率。以阔叶林易发的烂皮病为例,其病原菌可越冬,第2年回暖时借助风力、雨水可传播,而永靖县风能资源相对丰富,容易加速烂皮病和其他疾病的传播。

1.2 森林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1.2.1 人工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永靖县近几年加大人工林栽植,人工造林面积增长到1.2 万亩,且人工林以纯林模式为主,这样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保障纯林长势,提高纯林林木的成活率。但是这种纯林模式是在林木结构单一、栽植的树种单一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其自然防御能力尤其是抗病虫害能力较弱,一旦有一小部分林木发病,由于纯林的树种均为病原体的易感树种,且没有其他树种进行阻断,就会造成病虫害发病面积大,能快速地感染整片纯林,控制难度加大。

1.2.2 自然气候变化大从自然规律来看,病、虫、鼠、兽等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受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森林病虫害发生时间和面积也在逐渐变化[2]。一方面,由于永靖县境内海拔变化大,地形复杂,大部分地面为黄土覆盖,自然降水少时容易发生干旱,恶劣天气会刺激病虫害发生。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气温普遍升高,森林也面临着暖冬,会让许多病原菌可以自然越冬,待天气回暖时,会加速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1.2.3 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简单、广谱且高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由于化学药物的杀伤作用较强,在防治病虫害时也会造成防治区域其他有益微生物或昆虫的死亡,显著降低林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后期也不利于林木生长。森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以喷洒药剂为主,为保障药效,工作人员一般会配比较高的浓度,但是长期使用单一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1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1.1 药物残留目前,可威胁森林生态环境的病害和虫害种类繁多,数量高达200 余种,仅甘肃当地就长期受到松毛虫、松材线虫、落叶松叶蜂、落叶松球蚜、青杨天牛、美国白蛾、黄斑星天牛等害虫的侵害。同时,因全球变暖,松落针病、杨树腐烂病等病害发生面积广,而天然林中云杉叶锈病的发生面积也在逐步扩大。为减少病虫害对森林的侵害,使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但部分化学药物具有一定毒性,在杀灭病原菌和虫害的同时会存在药物残留,且某些化学药物需要较长分解时间才能被代谢,若长期依赖某些化学药剂还会产生耐药性问题,加剧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2.1.2 破坏生态环境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当或防治基础设施不足,会让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过程,降低森林的自我调节、抗病和防御能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如落叶松叶蜂主要侵害叶片,而落叶松树木较高大,传统的喷药设施无法让药剂喷洒到林木的冠顶部,不能及时控制林木病虫害,反而会增加其他森林植被的感染,不利于林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化学防治降低了森林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当新的外来物种,如鸟类迁徙携带的病原菌,森林内若没有自然天敌,病原菌会快速繁殖并寄生在林地树木内,破坏林地生态系统的协调性,也不利于森林生态环境建设。

2.2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

2.2.1 提高育苗成活率,加大森林的承载力森林资源对区域性的水土流失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同时可以丰富林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高适宜的栖息场所[3]。有计划、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可以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尤其是在育苗过程中,由于苗木此时的抗病虫能力相对较弱,低浓度低毒性的化学药物可以降低苗木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育苗成活率,进而提高林地面积,间接增加了森林的承载力。

2.2.2 增加观测次数,提高对森林资源的把控度森林病虫害虽然发生率高、发生面积广,但是巡林和观测人员在调查过程中也能发现新的物种,提高对整个森林资源的把控度。此外,可以完善当地森林动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数据,尤其是及时掌握国家级、省级树种的分布、数量等信息,也能在定期的巡林过程中提高工作人员对森林资源、森林问题的发现率。

2.2.3 保障林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若采用加强苗木检疫和生物防治等无害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真正降低病虫害发生,还可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自我防御能力。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树立绿色防治理念,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有利于森林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运作,可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3 森林病虫害绿色防治有效措施

3.1 加大宣传,共同参与

由于当前我国民众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相对薄弱,参与度不高,而森林病虫害防治需要社会力量,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宣传工作,可以利用电视、广播和网络等途径提高社会人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关注度,从自我做起,不随意砍伐林木,不携带外来病原体和物种入森林。同时,在林地机构内部也要加大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如定期开展“森林保护卫士”评选活动,让工作人员在巡护和观测时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3.2 科技引导,精准防治

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如采用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一体的3S 技术,标记当地病虫害发生区域,利用软件对其病虫害发生类型、病害程度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以此数据进行精准防治。同时各个区域要加强联系,若某一区域发生病虫害,附近及周边区域要提早预防,做好早期森林病虫害监测,降低病虫害感染面积。

3.3 科学造林,严格检疫

永靖县原始森林树种多样,内部结构复杂,其食物链也相对复杂,原始森林的自我净化能力相对较强。但当地人工林尤其是纯林面积大,单一的结构下其食物链也相对简单,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在今后的人工林建设中需要丰富林木品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同时,林木引种或培育前需要做好病虫害的检疫工作,切勿因造林引入外来病虫害。

3.4 尊重自然,生物防治

政府和林业局需要加强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防治,不仅防治效果好,还不会产生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等问题。利用青虫菌、白僵菌等有益菌来抑制病原菌,或引入蚂蚁、瓢虫等有益昆虫或啄木鸟等有益鸟类,可以降低害虫数量,如大斑啄木鸟可以有效降低天牛虫口密度,通过虫菌间的相互抑制实现病虫害防治。

4 总结

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广且林木资源多样,病虫害具有多样性、突发性、广泛性和快速性等特点。同时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多和天然林的超负荷砍伐,也造成森林内部结构不合理。许多林地为降低森林病虫害发生,主要以化学药物方法进行防治,在杀灭有害病原微生物和昆虫时也降低了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因此,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艰巨,必须从尊重林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规律出发,科学造林,对苗木做好检疫,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在营林过程中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用药为辅,推动林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永靖县纯林林木
永靖县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试验报告
娃娃菜新品种引进试验报告
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碳储量
森林工程(2018年4期)2018-08-04 03:23:10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17
挪用公款8700万的“一把手”
方圆(2018年23期)2018-01-07 09:06:18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15
永靖县抗旱造林的技术应用
新农村(2017年5期)2017-05-22 14:59:10
永靖县西部丘陵地区文冠果基地建设的思考
林木新秀 黑果腺肋花揪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
桉树纯林和桉-珍混交林水土流失规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