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群(陕西省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陕西 安康 725021)
燕麦(Avena sativaL.)是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较坚韧。秆直立,光滑无毛,高可达120 cm,具节。叶鞘松弛,叶舌透明膜质,叶片扁平,微粗糙,圆锥花序开展,金字塔形,小穗含小花;小穗轴近于无毛或疏生短毛,不易断落;第一外稃背部无毛,基盘仅具少数短毛或近于无毛,无芒,或仅背部有一较直的芒,第二外稃无毛,通常无芒。颖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纵沟,4~9月开花结果。燕麦喜高寒、干燥气候[1]。
秦巴山区北靠秦岭,南依大巴山,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区,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势轮廓。海拔最高2964.6 m,最低170 m。秦巴山区日照时数1440~1840 h。整个区域冬无严寒,夏季炎热,春暖,秋凉,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迅速,年均气温12~15.7℃。秦巴山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降水量在750~1100 mm,雨季始于5月中旬,结束于10月上旬。气候条件适宜燕麦生长。
根据秦巴山区的光照、气温、降水全年分布情况,优选高山生态型燕麦。该品种适宜海拔2000~3000 m 高山地带种植,生育期220~240 d,10月中下旬播种,翌年6月中旬至7月初收获[2]。其避开了秦巴山区多雨季节,满足燕麦生长高寒性特点。该品种幼苗匍匐期很长,分蘖力很强,叶片细长,抗寒性强。叶、茎秆多汁柔嫩,适口性好,是最好的饲草之一。
燕麦喜凉、喜光、不耐高温,应选择海拔2000 m 以上的高山旱地、缓坡的阳坡地种植,忌阴坡地。不宜连茬种植,轮作周期最长3~4年,前茬以豆类、马铃薯、红薯等作物为宜。
播种前需深耕,耕翻深度以18~22 cm 为宜。深耕时施足基肥,基肥应选用腐熟的农家肥,每667 m2施用1500 kg。耕后耙地保墒。目前秦巴山区适宜的品种有高山型“坝莜1 号”“坝莜2 号”“坝莜3 号”。10月中旬以后当气温下降至10~15℃时即可播种,选纯净的大粒种子播种,播种量15~17.5 kg/667 m2。按行距20~25 cm,播幅2~3 cm,保苗25 万~30 万株/667 m2,均匀撒播。
燕麦苗期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保全苗、促壮苗、多扎根、扎深根。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发现漏种和缺苗断垄时要及时补种,出苗数较多时应及早间苗。早春干旱低温,燕麦生长缓慢,杂草极易混生,可以人工除草,也可以用2,4-D丁酯进行化学除草,每公顷用药量不超过1.5 kg。分蘖时进行第1次追肥,可促进有效分蘖的发育。追肥以磷、钾肥为主,过磷酸钙用量一般30~45 kg/667 m2。播种后至分蘖期如果长期干旱无雨,应采用滴灌方式浇透水1次,保持土壤中水分、温度,促进根系发育、早扎根、快扎次生根,形成发达的根系。
4.2.1 中耕除草燕麦拔节期进行深中耕,深度7~8 cm。中耕时进行高培土,增加须根,增强吸收水肥能力,防止后期倒伏。孕穗期浅耕,5 cm左右为宜。
4.2.2 施肥结合中耕进行追肥。若底肥不足,出现缺肥症状时,根据苗情在下雨前撒施15 kg/667 m2左右的尿素追肥。拔节后到抽穗期,每667 m2用磷酸二氢钾200 g,兑水1000 倍后进行喷施。追施氮肥能延长叶片寿命,提高光合作用功效,促进小穗分化,产量可提高30%。燕麦从开花到籽粒成熟大约需要40 d,这段时期可以进行叶面追肥,可667 m2用磷酸二氢钾0.25 kg兑水100 kg,或过磷酸钙5 kg 兑水200 kg,分几次进行叶面喷洒。
4.2.3 灌溉燕麦籽粒灌浆期对水量的要求十分严格,雨水不足会导致产量和品质的降低。若遇干旱天气,为防止干热风及蚜虫为害,需及时灌溉。干旱地区生育期需浇水2~4次,分别在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
燕麦的主要病虫害有黑穗病、冠锈病和秆锈病等。燕麦黑穗病主要发生在抽穗期。病、健株抽穗时间基本一致。病穗和健穗在外形上相差不多,但病穗不结实,直立而不下垂,病粒内充满黑褐色粉末(冬孢子),外面有一层灰色不易破裂的膜,孢子堆凝成硬块,不易散开,一直到燕麦收获仍保持原状。黑穗病宜早期预防,选用多菌灵拌种后再进行撒播。燕麦冠锈病和秆锈病主要危害燕麦的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叶片和穗部。 表现为圆球形孢子,呈淡黄色、浅褐色或橙黄色。发病后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麦株枯死,不能抽穗。在冠锈病和秆锈病发生初期,用0.4%~0.5%的敌锈酸或敌锈钠水溶液喷洒2~3次,大面积流行期间每7~10 d 喷药1次,每667 m2喷药75~100 kg。
燕麦用于调制干草或青刈的,以抽穗始期至开花后期采收为宜,可在拔节至开花时期2次刈割作青饲料。第1次在株高50~60 cm 时刈割,留茬5~6 cm,隔30~40 d 刈割第2次,不留茬。籽粒用燕麦,当燕麦穗由绿变黄,上、中部籽粒变硬,表现出籽粒正常的大小和色泽,进入黄熟期时进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