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冰
(肇东市人民小学校 黑龙江肇东 151100)
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通过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不仅发挥小学语文的重要教育价值,也能展现出教材内独有的人文情境以及情感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剖析,不断深化理解内容,情感的有效融合中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的内在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汇集,使学生在体悟和有效品味中,提高学习效率,抓住学习的关键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之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了,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与拼音、识字相比,阅读理解难度较高。在阅读理解上,要关注学生的中心思维,充分利用好引导者的角色,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积极地将教学思路转变过来,同时由于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差异的影响,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理念的发展历来已久。在新课标改革之后,大部分教师虽然已经重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具体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由于阅读教学的开展范围没有得到扩大,导致教师在授课时还是将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占据的比例很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加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是简单地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认为学生只需要对阅读中的故事了解便可,因此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的延伸性也明显不足[2]。
语文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形成更高水平的阅读能力则能够辅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进而准确理解其他学科中的文字和题目,促进学生实现更为顺畅的沟通交流。小学语文教学较为系统和科学,深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渗透情感教育将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并且,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将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创新学习方式中逐渐与教师主动合作,情感交流和有效情感表达中,成为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以及语文高效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通过情感教育一方面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究作者的情感,积极地进行创新实践中,结合现代化教学环境,将情感教育作为隐形的教学线索,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创新实践中,让学生自悟情感方向,感知写作意图,提升语文素养[3]。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记,让学生的学习情感更加压抑,不断产生低效发展的课堂状态。以创新为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应当从实践出发,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情感不断注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情感交流以及作者情感的深度挖掘,形成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快速分析,将重点以及优美的段落进行有效朗读,融入作者情感,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有效理解,深化学生的学习情感。接着,教师积极进行朗读竞赛,让学生边读边想小公鸡和小鸭子是如何帮助对方获得友谊的,团结互助中又体现了它们怎样的品格呢。教师在朗读中结合精彩内容进行语气、语调的调整,让学生在与作者情感的有效联系中,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阅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需要对教材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意识到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其次,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分出教学重点,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难点,提前准备完善的教学备案,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型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需要依靠教师、家长的引导和点拨。作为教师,要发挥出人生导师的作用,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相同的文章,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美,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
教师可辅助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对文章进行朗读,全面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等,深度体验文章的意趣,了解文章在布局、造句等方面的巧妙之处,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学习并领会词句的优美和鲜明等特征。例如:在开展《黄山奇石》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便可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朗读活动,重点对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诵读,加深对黄山的感知。将真实的情感融入朗读活动中,不但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含义,还可充分激发情感。例如,在朗读完描述春天的课文后,教师还可向学生提供与春天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意境,再次朗读课文时便能够结合多种感官体验将情感蕴含其中,受到艺术熏陶。高质量的朗读活动能够逐渐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总结出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征,以此形成更为扎实的学科素养。
多数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是由于还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便需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巧,以此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教师需紧紧围绕学生自身的心理和认知特征进行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掌握更为有效的技巧完成阅读活动。另一方面,教师需明确阅读的类型和目标。小学生的阅读范围较为广泛,不同的阅读题材需使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教师需侧重运用适合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完成阅读活动,从而不断提升阅读的质量。例如:在开展《背影》等散文或者情感丰富的诗歌阅读训练时,教师便需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深度感受文章的情感,领会诗歌中的意境,重点掌握文章中优美的词句,对其进行摘抄和鉴赏。此外还需从理性角度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布局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文章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实现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针对小说或者新闻类的文章,在阅读数时便需重点对核心词汇和关键信息进行辨析,在完整阅读内容后尝试概括核心思想,从整体的角度形成阅读的意识。但需注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需侧重对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在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活动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为写作储备素材,灵活运用到此后的文章创作中。
为学生营造更为理想的环境氛围,能够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客观阅读环境,不但可促使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阅读热情,同时还可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5]。如可在班级范围内设置读书角,让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或者课余时间来开展阅读活动,随时受到阅读氛围的感染。同时还可开展读书交流、名言警句分享、朗诵竞赛等多样化的活动,紧密结合课内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从阅读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并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阅读训练中,最终实现课内外阅读活动的相互渗透和促进。最后教师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主动打破原来的时间和空间局限,倡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和丰富阅读的渠道。为了深化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络资源来拓展阅读范围,并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网络阅读技巧,合理选择阅读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形成更为扎实的综合能力,为后续参与更为复杂的学习活动提供前提[6]。
语言文字是优美的,它蕴藏着十分深厚的底蕴,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到文字所创设的意境之中。甚至可以在朗读的时候加入一些音乐,增强情境的感染力,让这些音乐的节奏带领学生走进不一样的文字世界,促使他们进行反思,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艺术想象能力,进而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例如:教师在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时,就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段适合的音乐,活跃学生的思维,让音乐伴随学生展开朗读,感受一种宁静的、美好的氛围;其次,在学生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让他们将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进行分享,然后分析,促使学生能够通过鉴赏获得审美体验;最后,通过学生的各种论述,他们的思维已经全面打开,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课文,感知文章的中心主旨,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思维意识,让他们能够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实现情感教育。
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感知文本,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然后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进行转移,实现课文内容的巧妙过渡,然后和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最终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层次地挖掘和探索课文内容,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旅游经验不足,所以他们并不能切实感受到我国自然风景的奇特。因此,教师就可以结合自己的旅游经验,向学生生动形象地阐述,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将作者隐藏在课文深处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祖国山河的伟大与壮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本次描述,想象小兴安岭的美,然后感受作者浓厚的情感,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情感共鸣。
在进行情感教育期间,教师不仅要重视开展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合理性,还要注重学生感兴趣的点,考虑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感受。老师唯有投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引发自己和作者之间的思想共鸣,才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自身体会传达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其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提升课堂的情感体验。从该角度出发,老师在课程教学当中,应结合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挑选符合学生的情感教学突破口,把自身的感受与情感引入其中,让课程教学的内容能够充实起来,为今后进行情感教育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深入,并且良好的情感熏陶有助于学生养成优秀的情感观念和品格。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局限于文章读本之内,不能一味地对文章进行研读,而是要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加新鲜、有效的教学体验,从而达成更好的情感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