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国英
(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人民政府,山东 平度 266700)
目前我国提出,为加快林业资源发展,应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在不断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林业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选择时,应根据森林资源管理成效,加快创新发展,促进1、2、3产业融合,努力实现林业产业转型升级、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为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虽然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还遇到很多难题,但无论是从市场需求、产业形态中来看,其林业资源都带动了林业产业的改革发展,其林业资源也是主要的配置。因此,应有效发挥林业资源造林技术、养护管理技术等,以此有效实现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林业产业创新发展。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林业资源是自然生态的组成,也是经济发展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生态建设,促进林业造林技术得以发挥。以此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在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时,林业造林技术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有效防治了土地沙漠化、气候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森林资源为植物、生物、野生动物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也更为突出。但由于大量的砍伐以及经济资源的开发,导致我国森林资源逐渐减少,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培育以及管理,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规划与合理利用,从而提高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发展的统一。
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资源环境约束显示,我国城市发展步入转型期,开始出现了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应有效发挥林业资源造林技术,并积极建设出新业态,以生态环境效益提高生态价值,实现健康城市发展新理念,改善空气环境。在促进生态效益时,也提出了绿色城市要求,并从水资源、土资源、保护水土的建设过程中防止水土流失,满足了绿色城市发展需求。当地应积极开展营林造林工作,为林业生态环境赋予生态价值。最后,应切实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城市森林是资源也是产业。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当地可依托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创森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我国目前林业资源发展趋势是森林面积在不断增长,根据调查显示每年的森林面积正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其林木生长量也开始大于消耗量。其次,在我国林业资源发展在数量上下降的情况下,也导致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缓慢增长,其森林资源存量较小也导致林业产业无法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在面对自然资本时,应从中导出有利于生计的资源流、服务的自然资源存量和环境服务,既包括水、空气、矿物、木材等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资源,也包括森林、草原、沼泽等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应真正促进森林资源存量的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各项指标取得长足进步,才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多重效益。
我国目前森林资源较为贫瘠,其主要原因是林业资源发展空间受限,其特点是森林资源存量较小,分布不均,其森林质量也出现下降的情况,结构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其经营管理水平也无法提高,林木生长质量难以确保。也难以发挥森林资源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同时,由于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等问题导致林业产业发展出现问题,其木材供不应求、优质木材短缺、价格上涨等情况都影响到我国林木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竞争环境。
目前,我国的木材资源及其匮乏,根据市场需求,人造板行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木材胶黏剂工业也展现了强劲的势头。根据2005年国内胶黏剂行业相关机构与部门的统计,国内木材胶黏剂按树干重计算的总用量约为140.53万吨,其中多数为脲醛树脂胶,按树干重计算用量达到138.92万吨,另外酚醛树脂胶黏剂按树干重计算用量达到1.60万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造板制造业发展落后,其技术力量、生产效率明显不足。再加上产品出现质量差的情况,其木材价格与木材实际质量存在较大的缺口,造成我国人造板事业与世界水平的明显差距。
在营林造林工作中,首先应合理把控造林的时间,其造林的时间是决定林木质量、林木成活率的关键因素。其工作人员应针对当地山区的气候、季节、土壤、环境等进行充分地考量,以此选择适合种植的树种,并准确把控树种的生长情况。例如,选择的树种生长时期较长,那么就应该在每年的初春进行植树准备;若选择的树种生长时期较晚,那么应该在夏季结束后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在营林造林工作中,苗木的移植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种植树种时,季节是在春季,在春季进行移植造林时,植树人员应针对萌动较早的苗木进行移植处理,并且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栽种过程,以此避免减少苗木成活率。同时,植树人员应根据苗木的根系对挖掘的树坑进行处理,其坑的深度应高出苗木根系3cm-5cm左右,以此促进苗木在移植后可以尽快扎根生长,也能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其次,在进行营林造林工作时,苗木一般是从偏远地区运送过来的。为确保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完好,应做好苗木水分保持工作,工作人员应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及时做好苗木覆盖工作,并定时对苗木进行补充水处理。在运输过程中应重点检查树种情况,避免树种因缺乏氧气造成根系窒息死亡。同时运输车应加固支撑,避免大风吹杆造成苗木根部松动,与土壤分离,致使树木死亡。最后,在进行苗木栽植时,应遮盖湿布避免幼苗受到风吹日晒的破坏。并且应在栽植时将苗木放入土坑埋好根系,避免出现窝根影响苗木生长发育的现象,在进行填土时可采用分层法,应依次将最优质的土壤填充到苗木根部,以此保持苗木根部的湿润,紧接着再进行填充、踏实工序。最后在踏实后的土壤上方应覆盖一层虚土或枯枝、石块等避免土壤水分随着空气蒸发。
分殖造林法是利用苗木的营养器官如干、枝、根系等地下茎为造林材料,并直接进行的造林技术。分殖造林法的特点是可以节省时间并减少造林成本,造林技术也相对简单,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操作较为容易,树种成活率较高。在苗木进行初期生长时,可以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由于分殖造林法受到母树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的限制,因此,分殖造林法不可适用于营养缺乏的树木,主要可从营养繁殖较高的树木中实施,如松树、杨树、柳树等。
首先,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物圈的主体,是群落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在进行造林工作时,应基于混交林建设,通过科学配置树种,营造多树种、多品种、乔灌草相结合的混交林模式,不断增加园林绿化树种的多样性。例如,当地可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国家储备林和省级低产低效林改造等项目,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营造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着力保持生物多样性,做到见缝插绿。同时,应严格按照省森林“四化”要求,以麻栎、蒙古栎等树种为主,其他树种为辅,在隔离防火带栽种木荷,增加生态多功能效应。此外,我市还着力推进由大面积主伐更新造林向小面积更新、补植改造转变,由单一木材效益向多效益转变,由营造针叶纯林向培育珍贵树种混交林转变。其次,在杉木、松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很多商品林在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这会导致林木对不良环境适应力较差,容易发生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问题,针对此,应建设出良好的混交林,并加快促进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生长良好,以栎类、杂木林(阔叶混交林)为主的天然次生林分布较广。其中人工林主要有落叶松、红松、油松。
首先,在林业资源造林工作中,其流程相对复杂,且工程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科学采用养护技术,实行科学造林,不断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与林木的质量,营林造林是林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前提。其次,为了加强荒山林业生态建设,应保障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苗木的供应需求,做到适地适树,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质量。同时,在利用造林绿化技术时应对没有出苗的林地进行充分种植,对已经出苗的苗木进行细心管理,而且需要遵守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来衡量树木的指标,对于优质的林木应占选取优良的土壤与自然因素,对于残次的林木应适当调整苗种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残次的林木不应进行砍伐,砍伐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平衡。在进行养护时,应对全部林木进行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提高整体林木成活率,林木在幼苗期间需保持健壮生长,应避免遭受病虫害等威胁,有关人员需对幼苗进行多方面检测,确保幼苗可以健壮生长从而制定可行的方法进行预防病虫害。在提高营林造林成活率时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也会大幅度提高,从而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发展优势。同时,应对育苗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究与应用,从而提高治理病虫害的效率,在最大限度上保证营林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在林业养护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围绕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扎实做好林业结构调整工作。其中,林业结构调整工作也有效改变林产品单一的发展趋势,并且避免竞争力缺乏的劣势,在努力开拓出林业新品种时,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培育好经济林,并通过对自然生长树种的合理选择、嫁接等工作探索出树种的多种功能。其次,应从生态效益出发,应考虑到树种配置的生态效益并在增加种植面积时,把握好市场变化,有针对性地种植一些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避免盲目发展。在以林业生态效益为经济落脚点时,应确保以经济效益保障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其效益越高速度越快,总量也就越多。最后,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应保持好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体系,其绿色产品也是以这个为支撑的,具体可从林养林、林农结合等方式进行。例如,当地可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围绕森林资源增长目标,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以林养林等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努力开创林业发展新路子。同时,为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开荒种树,当地可积极引种特色树种,并在林下人工试养繁殖蜜蜂。
森林资源可分为五大类,如防护林、用材林、经济发展林、原始林和特殊用途林。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与经营时也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应针对不同的树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有效措施,保持水土资源的整合作用。可根据天然林立地条件、林分类型、经营目标、发育阶段、退化程度及其演替规律等,分区分类实施保护修复措施。稀疏退化的天然林,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逐步修复生态功能;其他天然林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或其他复合生态修复措施,不断推进天然林正向演替,提高森林质量。以此加快实现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脚步,努力以增加绿色优质林产品为基础,促进我国真正达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发展格局。在森林资源管理上,应加强管理团队建设,提高人工素质,实现保护机制,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森林资源,并结合精准扶贫、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益林管护、野生动植物管护等工作,完善管护体系。以此,不断加强对护林员的培训指导和考核考评,提升管护能力。
在进行养护管理时,应加强对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对病虫害发展动态进行把控,将林木特质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发育条件、施肥条件等,正确判断出病虫害发展的趋势,以此进行预防。对于不同的树种需要不同的管理,在对林木科学化管理中应遵循林木的生长规律以及生长需求,也需要充分考虑到荒山地质问题、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因素。例如,可以更新改造、封山育林等营林措施,有效遏制和减缓松林的消亡速度。例如,可针对病虫害树木喷洒农药,并提醒林区内作业、活动人员务必注意人身安全,杜绝农药喷洒期间人为活动,涉及水源地的区域要提前做好储水准备。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在进行林业资源造林建设工作时,其生态林面积稳步增加,树木不断成长,养护任务也逐年增重。因此可将现代化、机械化技术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助力林业、农村绿色低碳新模式,提高劳动效率和养护水平,巩固我国良好的生态效益以及林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