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

2022-11-23 08:27李春平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3期
关键词:叶面积光合作用密度

李春平

(榆树市城郊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榆树 130400)

引言

在我国的农业耕作体系中,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来源,也是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的重要资源,因此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对我国粮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分析各种种植密度和品种,调查其对玉米产量和性状的影响,在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并对问题株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茎长和空心率高的因素,探索科学的玉米种植策略,增加玉米的产量,并确保我国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

1.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丰富人民的粮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国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要增加玉米产量,则需要查明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除种子、土壤、水源、气候等条件外,相关研究表明,玉米种植密度也影响最终产量。且玉米种植密度较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单位面积当中所获取的整体玉米穗数减少,这会使得玉米作物的整体产量降低。所以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就会使玉米的叶面积相应增多,因此单位面积当中种植的玉米的整体光合作用会得到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的产量。但是玉米穗数增多也会对整体产量产生影响,会使整体产量降低。这主要是因为单位面积当中不同玉米植株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关系会导致个体产量与整体产量出现了不均衡的表现。所以在进行玉米种植的时候一定要协调好个体产量和整体产量之间的关系,玉米的整体产量和密度存在正相关,但当密度达到某一特定值的时候,则会使得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对此情况要加以重视。

1.1 玉米种植密度对单产的影响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系数也相应增加,从而增加了总光合面积,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每平方米667穗数时,玉米的单产得到保证。因此,如果每平方米种植密度大于上述标准,则整体穗粒数会相应增加,但每只穗粒的重量会减少。因此,如果玉米种植密度过高,则最终玉米总产量可能不一定会增加。可以得出结论,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存在抛物线关系,如果在栽培过程中将栽培密度有效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则玉米产量将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种植者应注意栽培密度不要太高,如果栽培密度超过适当的范围,产量可能会降低。因此,如果要增加玉米产量,必须将其合理种植。

1.2 玉米播种密度低对产量的影响

如果玉米播种密度低,则玉米产量也会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玉米的种植密度低,玉米的叶面积系数降低,单株的光合作用足够,雨水充足。这种情况有助于单个植物、茎的生长,生长迅速,营养物质顺利运输,从而提高了单产和穗数,从而增加了穗粒的重量,但减少了穗粒的总数。因此,即使小规模种植增加了单产,也会影响总产量并导致总产量下降。可以看出,如果玉米栽培密度太小,则无助于增产。

1.3 适当的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如果玉米的单位面积种植密度足够,通过将玉米的叶面积系数、光合作用系数和人口叶面积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种群的总光合面积将显著增加。光合作用时间的增加会增加玉米种群,减少个体矛盾,并调整玉米种群与单株产量之间的比例,增加整个穗粒数量和穗粒的重量,最终使玉米产量最大化。可以看出,为了实现高产,有必要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

1.4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实际生长所占据的面积也不一样,因此玉米植株的吸水肥效也不同。如果种植密度过高,相邻玉米植株之间对土地养分的竞争加剧,有限的种植面积不足以提供较高密度的玉米植株生长所需的全部养分。同时,较高的种植密度降低了玉米植株之间的整体透光率,影响了玉米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的正常进程。即密植的玉米植株是植株的高度,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而中低档的玉米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它们只进行短时间的光合作用或保护其他植物的叶子,影响玉米产量。如果玉米植株的种植密度低,所有植物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但这个过程容易造成光能的严重浪费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在合理的种植密度条件下,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玉米植株生长所需的养分,提升玉米的质量。

2.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玉米含有蛋白质、淀粉、氨基酸、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评估玉米品质时,玉米中每种营养成分的含量成为重要标准,如果缺少营养成分或指标不足,则会影响玉米品质并降低其品质。因此,在种植和生产玉米时,准确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玉米质量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玉米的品质与种子品种、当地土壤、气候、水源和种植技术以及种植密度有关。如果玉米种植密度低,则相应玉米籽粒养分就会增加。玉米栽培密度越高,玉米的品质就越差。特别是,研究表明,随着玉米密度的不断增长,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持续下降,从而导致玉米质量下降。众所周知,蛋白质是玉米的重要成分,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这一标准才能确保玉米的品质。此外,种植密度也影响玉米的脂肪含量,并且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脂肪含量趋于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在玉米生长密度增加之后,玉米的谷物填充受到影响,导致玉米的脂肪含量降低。玉米淀粉含量还会随着玉米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脂肪含量随玉米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淀粉是人体每天必须消耗的营养素,当玉米中淀粉的含量减少时,玉米的营养价值也会下降。

3.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对于玉米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农艺性状。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的时候都认为,这两项指标的高低和玉米产量的高低存在着必要的关联性。通常随着玉米植株的增加,其产量也会相对应增加。也有研究表明,随着玉米密度不断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也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还有学者在研究中说明,玉米植株高在低密度的处理条件之下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在高密度的条件之下就会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有研究认为,玉米茎秆出现倒伏性和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等性状存在必然的正相关。除此之外,玉米叶面积指数对于玉米群体光合能力而言是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性的标准,合理的叶面积指数,能够充分保证玉米群体对于光度、温度、水分、肥料等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它可以对群体结构进行改善,有效地防止玉米植株之间叶片出现相互遮挡而影响光合作用。这能有效增强玉米群体内部的通透性,对促进玉米光合作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能间接性地提高玉米总体产量。还有研究认为,由于种植密度条件不同,所以导致玉米的叶面积指数会随着密度的变大而变大,这会使玉米生理发育进程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灌浆期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在灌浆期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会使得玉米的叶面积表现出逐渐衰减的趋势。干物质积累对玉米而言是植物产量形成的主要基础,干物质积累量的多少能够衡量玉米这种作物产量的高低。有研究证实,玉米干物质的积累量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与产量表现为正相关。也有学者在调查的时候得出,在各个密度条件之下的单株干物质的积累量变化表现出“S”型曲线,在生育前期植株相对较小,叶片并没有完全生长,所以干物质积累的速度不快。干物质积累在整个生育期之内最少,在拔节-灌浆期,玉米单株生长最为繁盛,所以这一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速度也最快,积累量最大。灌浆期以后干物质积累量会逐渐的衰减。

4.玉米种植密度对倒伏性状和光合性状的影响

一般认为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可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并且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提升产量的途径。但是玉米的种植密度过分增加会导致玉米的茎秆强度降低,这样就会使得玉米倒伏率得以增加。所以玉米在高密度之下,其倒伏是限制未来玉米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认为,由于玉米的种植密度在不断地增大,所以使得玉米植株的倒伏率和倒折率也会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且有实验研究认为,在密度范围之内,每增加100株玉米植株,其倒伏率会相对应提高23%。也有学者在研究的时候认为,随着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至少有7个玉米品种的倒伏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还有学者认为,玉米茎秆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对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有学者认为,随着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玉米茎秆的压碎强度表现为整体下降的趋势。

光合作用对于玉米的产量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它是玉米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玉米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衡量指标。在低密度的条件之下,各个生育期间的叶绿素含量都存在差异,而且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在灌浆期,不同密度的7个玉米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没有达到最大值,但随着玉米生长发育进程不断地推进,发展到蜡熟期,不同密度之下的7个玉米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下降,这说明其和光和速率、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均存在一致性。由此也可以得出,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密度可以有效地对于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充分利用光度、温、水分和营养物质,这能最终对整体产量的形成产生影响。有研究得出,玉米栽培密度对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与功能都存在较大的影响,而且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大,玉米叶片的总光能所截获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

5.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的策略

5.1 根据品种进行种植密度控制

确定玉米种植密度时,应根据玉米品种合理选择。根据玉米的品种、叶片的数量、植物的高度和叶片的方向进行严格选择。叶的数量、叶片的方向和植物的高度是影响玉米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玉米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确定玉米的最终产量和优质玉米种植密度时,应考虑使用玉米品种。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茎叶茂盛,植株高大且单株生产率高,一些晚熟品种需要相对较大的单个养分区域。种植成熟品种时,有必要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满足单个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需求。但是,一些早熟品种的茎和叶通常较少,植物相对较短,单个营养区较小,对于这些品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栽培密度来实现高质量和高产。此外,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叶子伸展的方向合理确定品种的种植密度。

5.2 根据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

确定玉米播种密度时,还应考虑气候因素。通常,不同种植区具有不同的降雨、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间,并且玉米的种植密度也不同。例如,如果播种面积大,年有效积温低,则应相应降低玉米播种密度。如果种植区域的降雨少并且年有效积温高,则玉米应相应地增加种植密度。

5.3 根据肥力条件确定栽培密度

不同的地块和地区具有不同的土壤肥力和不同的玉米种植密度。在高肥力的地方,可以适当地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而在低肥力的地方,可以适当地减少玉米的种植密度。种植者需要准确认识到,如果玉米种植密度过高,蒸发水的消耗也会增加,因此,如果种植区域的降雨有利于灌溉条件,则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在确定单位面积的玉米栽培密度时,有必要合理确定玉米品种、栽培方法、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因素的综合结合。在正常情况下,当玉米品种为小穗型和会聚植物型,并且土壤水和肥料充足时,有必要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但是,如果土壤水肥条件差,植物茂盛,则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以使植物获得足够的光照条件,确保穗粒大而饱满。

5.4 合理地选择品种特征,提高整体种植水平

我国目前的玉米种植情况来看可以发现不同品种类型的种植密度存在着不同的要求。从紧凑型的杂交玉米角度来说,适当地增加种植的密度,可以有效地维持其整体产量的稳定性和平稳性。但有一些玉米属于平展类型,当这类玉米生长到中期或晚期的时候,就会产生较大的植株,其叶片较宽,因此将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地3000~3500株最佳,这种方式就可以充分地保证光能的利用效果。针对早熟的玉米品种,其整体生长阶段的叶片比较紧凑,可利用适度增加种植密度的方法,将其控制在4000~5000株/亩中。利用增加密度的方法来提升整个单位面积当中的产量。

而且还要积极地提高农户种植玉米的整体水平。在传统的种植当中农业新技术应用的较少,这样就会在遭遇玉米产量较低的时候,很难整体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因此不能增进农民定玉米种植新技术的意识,这样也就不能实现玉米产量的提升。针对于此,也要积极地做好宣传和培训等工作,引导广大农户能够掌握提高玉米种植水平的技术,这样才能整体上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结语

总之,玉米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因此,为了获得高质量、高产量,有必要通过结合玉米品种、土地肥力和当地气候等因素,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来提高玉米产量并改善玉米质量,有效地提高玉米种植的收益。玉米对于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合理地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对于促进玉米的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叶面积光合作用密度
水稻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进展
干旱胁迫和施钾量对大豆叶片补偿效应影响研究
不同水利措施对烤烟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爱上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