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2-11-23 07:36邱铁鑫
关键词:铁路时代建设

邱铁鑫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731)

党的十八以来,铁路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正式迈出“政企分开”的实质性步伐,开启新时代铁路企业发展的华丽篇章。在如此重大的历史关头,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作为国有企业的典型代表,中国铁路加强文化建设,为铁路事业的发展鼓与呼,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1]7

新中国70余年的铁路文化建设成就不仅为“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铁路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为进一步加强中国铁路文化建设、提升铁路软实力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尽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世界上一些“铁路强国”如日本、英国、德国等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铁路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人对新中国铁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总是存在质疑,究其缘由,主要是源于其对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的不了解,未能深切感受到中国铁路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充分表明中国铁路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没有同步发展,这对于铁路现代化的实现和铁路影响力的提升极为不利。在总结新中国70余年铁路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特点,进一步加强中国铁路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中国铁路的综合实力,进而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一、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确立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国有企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原铁道部党组曾专门出台文件强调:加强铁路文化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满足人民群众和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2]。由此,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如下几项原则,以确保铁路文化建设不偏离社会主义铁路发展的方向。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大动脉,铁路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形成的极富内涵的铁路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新中国70余年的铁路发展史表明,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指引,才能在文化力的作用下确保中国铁路发展不偏离方向,确保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彰显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进而助推铁路文化走向繁荣。这是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对新中国70余年铁路文化建设经验的历史总结。具体而言,要做到如下两个方面。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子系统,新中国铁路文化体系不仅具备所有铁路文化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性,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其特殊性的内在要求。新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党的领导是中国铁路文化建设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原铁道部党组曾强调:“加强党对铁路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铁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2]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国有企事业单位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3]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铁路系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树立崇高理想,表彰先进典型,提高广大铁路职工的思想觉悟,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从而激励着一代代新中国铁路建设者为了实现中国铁路的历史性大发展而不懈奋斗。

尽管中国铁路已实现从“落后”到“领先”的历史性超越,但铁路硬实力与软实力却未同步发展,人们对中国铁路的质疑声仍不绝于耳。同时,在助推“交通强国”建设进程中,中国铁路不断受到世界铁路强国文化的挑战,加快中国铁路文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共产党能够立足于不同时期的现实,明确文化工作的主题、任务及意义,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作用[4]。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铁路文化建设的领导,立足中国铁路发展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引领,传承铁路工人的革命和建设精神,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铁路文化,才能助推中国铁路早日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

2.传承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展和繁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仍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基于此,在新时代加强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理所应当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

事实上,在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中,三个特征早已彰显。首先是民族性。有学者指出,文化的民族性在于:一是要提振民族自信心,传递民族自豪感;二是要反映民族文化特色,展现民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三是要弘扬民族精气神,反对崇洋媚外、盲目照搬[5]。对比上述三层含义,新中国铁路文化充分彰显了民族性:其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获得了完全的自主权,具有了民族独立性;其二,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条大型铁路的修建通车都极大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成渝铁路、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其三,一代代新中国铁路建设者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其次是科学性。文化的科学性在于:应具有科学的品格和科学的精神;能够宣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等;具有创新性,并非封闭僵化,而是兼容并包,善于吸收优秀的养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显然,对于新中国的铁路文化而言,其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产物,代表着一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还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的移风易俗等产生着极大影响。此外,作为先进科学的代表,新中国铁路文化始终保持着不断创新的动力,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无一不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因此,新中国的铁路文化彰显了科学性。最后是大众性。所谓文化的大众性是指人民大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显然,新中国的铁路文化充分彰显了大众性。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无不是由人民大众所创造的:一条条横亘在中国大地的钢铁巨龙,每一根枕轨上都浸润着中国人民辛勤的汗水;一篇篇印刻在书本上的铁路故事,每一个字符里都映射着铁路工人艰辛的画面。另一方面,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成果,包括铁路本身的修建、铁路文艺作品的创作、铁路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说,新中国的铁路文化根植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因而彰显大众性。

由此,新时代加强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应该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态度,传承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充分吸收世界铁路强国所蕴含的优秀铁路文化养分,不断创新,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现实需求的铁路文化。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文化体现着价值导向,发挥着育人功能。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过程,凝结着价值追求。”[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1]105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建设的重点,从深层次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进言之,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能够使人们在价值观层面上获得共识。尤其是在价值观念相互影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倡导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体现当代中国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从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这是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作为公益性和企业性并存的行业,中国铁路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促进者。在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铁路文化建设不仅对铁路行业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经济社会的文明进步乃至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都有着重要意义。它是铁路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指南,能够以最广泛的价值认同引领铁路行业价值观的建构,进而起到团结职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形成合力的作用,助力社会主义铁路现代化建设。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铁路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指导,融入时代新精神,具有先进性,才能成为团结全体铁路职工、凝聚力量、激发热情和活力、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动力,引领、支撑着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7]由此,在推进新时代中国铁路文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铁路领域百多年来形成的精神文化,融入新的时代精神,进而培育铁路职工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三)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实现了“人民铁路”性质的伟大转变,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树立起“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推动着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70余年来,铁路文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铁路文化建设事业才能繁荣兴盛,这是社会主义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和根本要求。毫无疑问,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事业也必将始终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彰显社会主义铁路文化的先进性。

铁路文化建设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必须贴近广大铁路职工的现实生活,反映中国铁路取得巨大成就背后“人的因素”。折射铁路人的现实生活,展现铁路人的聪明才智,反映铁路人的精神面貌,是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走向繁荣兴盛的内在逻辑。只有贴近广大铁路职工的生活实际,关心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铁路人发声、代言,深刻揭示“人”在新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讲好铁路人在此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感天动地的故事,铁路文化建设成果才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铁路文化建设事业才能历久弥新。

铁路文化建设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必须使文化建设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交通的迫切需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铁路工作本身的要求,也是铁路对社会应负的责任。”[8]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建设中国优秀铁路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要把“为人民”当成铁路文化建设的最高要求和判断该工作优劣的最高标准。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铁路建设事业始终围绕着解决运能和运量这一主要矛盾展开,相对忽视了人民对美好交通的需求。进入新时代,铁路发展的主要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人民对美好交通的需求更加迫切。基于此,加强新时代的铁路文化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交通的迫切需求,即铁路建设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智能发展、安全发展,铁路文化建设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满足社会发展对运量的需求,还要在安全性、舒适度、便利性、环境、服务、精神等方面满足人民的需求。由此,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必须深入了解、体悟、回应人民群众对铁路发展的需求,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铁路文化建设工作的第一标准,进而在“交通强国”战略指引下助推社会主义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

二、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建设警钟长鸣的安全文化

客观而言,注重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是在事实上发挥铁路的生产力作用,体现一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综合效益。作为助推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脉性产业,铁路安全与否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追求安全生产是铁路建设事业永恒的主题。通过建设警钟长鸣的安全文化,以文化的内生影响力来推动铁路安全建设,“是实现运输生产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是树立铁路安全形象,提高企业效益,实现铁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9]。当然,这也是新时代加强铁路文化建设核心而重要的工作,是推动中国铁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更是在铁路领域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早在2010年7月,原铁道部党组曾明确强调,强化安全文化建设是铁路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强化安全文化,就是从文化的角度促进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环境熏陶和安全行为养成,形成铁路行业‘安全大如天,责任重于山’的安全价值观”[10]。进入新时代后,中国铁路总公司一经组建就特别重视铁路安全工作,并将新时期铁路精神凝练为“安全优质、兴路强国”八个字。由此可见,建设安全文化对于铁路事业的特殊重要性。

正是基于此,建设警钟长鸣的安全文化,为铁路安全工作提供文化支撑具体应该做到:第一,增加安全成本投入,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设备来保障铁路安全。“无数事例表明,运输安全所需要的安全装置、设备是不能节省的,安全技术设备不良很容易引发事故。”[11]149因此,必须加快铁路安全设备的更新换代,确保铁路技术进步与安全设备升级协同并进,这是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第二,培育“安全第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注重从思想观念上培养人的安全意识,尤其是要培塑一种尊重生命的情感观,形成极具影响力、感染力和约束力的精神文化,从而在安全问题上由“被动要求”转向“主动规避”,实现安全自觉。第三,结合新时代铁路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健全和完善铁路安全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系统的安全责任保障体系,实现制度文化的与时俱进。尤其要结合新时代铁路安全工作的新特点,不断总结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经验和做法,并以制度保障的形式将其固化到具体工作岗位,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机制,确保全方位、多角度、超前性控制铁路安全隐患。第四,注重铁路职工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尤其是在日常工作中对细节问题的处理更关键,要把安全标准变为行为习惯,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安全文化教育活动,提高职工规避和处理安全隐患的能力,营造“安全靠大家”的浓厚文化氛围。

(二)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

铁路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决定其经营行为不仅反映企业自身形象,还关系到政府的执政形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这种矛盾变化具体到交通领域,成为人民对美好交通需求与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仅强调交通的安全性、通达性,而且对舒适度、卫生环境、服务态度等有了更高要求。具体到铁路领域,人民对铁路服务的要求不再是“能不能坐上车”“安不安全”“什么时候能到”的问题,大家更关注的是坐上车后“舒不舒服”“满不满意”“卫不卫生”等服务细节问题。因此,在铁路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升级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的铁路服务文化的重要性,对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2015年底,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上海召开了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现场会,明确要求:要深刻认识到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感来推动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并从服务理念、技能、设施、品牌等方面着手,在企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职工积极参与,从而促进客运服务和货运服务质量同步提升等[12]。由此,我国铁路开启新时代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也为今后的铁路服务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具体而言,在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快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人民对于美好交通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铁路服务理念。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铁老大”思维,充分意识到铁路是服务经营型行业,应该结合人民的现实需要,在具体的服务实践中不断充实和丰富“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理念内涵,形成“市场化”的服务思维,实现铁路发展与服务理念的同步更新。第二,以国内外先进行业服务水平为参考,不断提高铁路服务标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行业的服务文化,结合新时代我国铁路发展的新特点,制定既能符合我国铁路发展水平又能达到国内外先进行业服务水平的服务标准,并始终要有“服务标准并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也要与时俱进、形成统一的体系”[11]188的意识,加强服务管理,实现高标准服务的全员化、常态化。第三,以突出人文关怀、重视人才培养为基础,重视铁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关心、尊重、爱护广大铁路职工,让大家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能体会到来自铁路集体的关怀,从而在开展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要树立“服务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加强铁路职工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为他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四,以先进服务为示范,着力打造铁路服务品牌。不断挖掘、总结各种先进服务经验,发挥先进服务的示范引导作用,打造各具特色的铁路服务品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宣传服务品牌,扩大品牌效应,增强社会影响力,以塑造更好的铁路形象。第五,以人民满意为依据,建立健全铁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把人民作为铁路服务质量的评价主体,树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意识,“以定量、定性分析为基础,构建全面、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铁路服务质量评价标准”[11]189,推动铁路服务文化繁荣兴盛。

(三)建设兼容并包的先进行业文化

新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事实足以表明,铁路文化建设对于铁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铁路文化的内在支撑,没有铁路行业“软硬”实力的同步发展,铁路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抑或是改革开放时期,铁路文化建设主题虽有不同,但始终在现代化建设的主线下,“自始至终贯穿着爱党爱国爱路这一永恒不变的宗旨,自始至终彰显着铁路文化在铁路改革发展中的先进性作用”[13]69。在新时代推进“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要充分发挥铁路“先行官”的作用,更加需要建设兼容并包的先进行业文化。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铁路行业发展,才能科学合理地构筑铁路行业的精神价值,彰显时代特征和铁路特色,助推铁路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显然,这不仅直接关系铁路科学发展的成效,更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

由此,建设兼容并包的先进行业文化应该做到:第一,传承优秀的铁路革命和建设文化。在中国铁路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广大铁路职工创造了许多优秀的铁路精神,如革命斗争时期的“二七”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开路先锋”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火车头”精神、新世纪的青藏铁路精神,等等。这些优秀的铁路传统文化构成了新时代先进行业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第二,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行业的文化建设经验。“铁路长期以来形成的自成体系的生产活动,无论从观念还是行为上都容易陷入自我循环的封闭窘境,这与市场经济的氛围是格格不入的。”[13]68因此,一方面需要打破“铁老大”的思维,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同类型行业开展文化建设的经验,扩大铁路文化的社会辐射力;另一方面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铁路发展已取得巨大的历史成就,铁路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但相较于日本、德国、英国等世界上的铁路强国,我国的铁路文化发展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应该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客观、科学地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铁路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健全我国铁路文化建设体系。第三,始终坚持中国铁路行业的特色。中国铁路兼具企业性和公益性双重属性的特征决定铁路发展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某种程度而言,社会效益要更重一些。这就要求在建设兼容并包的先进行业文化时,要树立两者兼顾的思想,彰显社会主义国家的铁路特色。此外,由于中国铁路是由许多小系统构成的大体系,在建设具有中国铁路特色的行业文化时,既要有针对大系统的统一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又要有针对不同小系统的行业指导和要求,从不同路情、局情、行情的实际出发,突显中国铁路行业的特色。第四,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不断创新是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原动力。建设兼容并包的先进行业文化,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在内容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增强铁路行业的文化内涵;在机制上,结合新时代铁路发展的特点,不断改革铁路文化管理机制;在方式上,充分采用多元多样的形式宣传,展现铁路行业文化的魅力,引起社会关注。总之,要结合新时代的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务,打破旧框架和旧观念,实现铁路行业文化的不断创新。

(四)建设义利并重的经营管理文化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国家富强在经济,经济繁荣在企业,企业发展在自主,自主经营在文化。”[14]这深刻揭示了经营管理文化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事实也充分证明,一个强大的经济体背后必然有着强盛的文化作为支撑,正所谓文化强则企业强。同样,对于一个正在进行政企分开实质性改革的超级国有企业而言,铁路要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继续发挥“先行官”作用,必须要加强经营管理文化建设,尤其要为铁路企业确立一套判别是非对错的价值标准。在新时代,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铁路经营管理文化,就是要着眼于建设义利并重的经营管理文化。有学者指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处理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处理国有企业内部企业个体与企业集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实现追求‘利益’要以‘道义’为原则。”[15]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处理好义利关系。因此,建设义利并重的铁路经营管理文化是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发展社会主义铁路事业的应有之义。

建设义利并重的铁路经营管理文化应该做到:第一,科学地保持中国铁路兼具企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尽管中国铁路的这一重要特征是在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但从新中国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中国铁路兼具这双重属性,才使得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绝不仅限于作为国有企业的经济层面。显然,在努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要继续发挥铁路强大的“牵引”作用,就要在推进全面深化铁路改革的事业中科学地保持其兼具企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这也是确保中国铁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第二,树立科学的义利观,营造良好的铁路经营管理氛围。铁路是国家命脉,承载着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使命,既具有企业责任,也具有社会责任。应该科学审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引导广大铁路职工走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误区,树立“义”决定“利”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开展铁路经营管理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义利并重,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坚持“以义为先”,从而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现代国有企业义利观。

三、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有足够的底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新形势下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按照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指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建设交通强国,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交通人才队伍,培育交通文明,推进优秀交通文化传承创新,进而讲好中国交通故事[16]。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就是要不断注入文化自信的底气,创造出更具宣传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新时代铁路文化。

(一)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关于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17]显然,我们自信正是因为我们的人民和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而且能在历史接续中将辉煌延伸于当下,使现实中的文化事业更具自信的底气。

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注入文化自信的底气,一方面要使大家充分认识广大铁路建设者在新中国铁路建设历程中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能够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一系列伟大历史使命的铁路文化,即做到彰显社会主义铁路特征、做好铁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助推民族复兴的铁路新人、繁荣和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铁路文化、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良好形象。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高度的文化自信,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理想的信仰与持守、对于自己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于推进自己文化创新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文化竞争的时代风云中立稳脚跟的重要前提,是我们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有新贡献于人类文明必有的底气和勇气。”[18]2

(二)建设更具宣传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新时代铁路文化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先生曾说过:“自己优秀不等于人家都承认你优秀,岿然独存并不是孤芳自赏,新的辉煌也不是一枝独秀。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块头有多大,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19]要想在“他信”中更加坚定自信,就应该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着眼于建设更具宣传力、感染力、影响力的铁路文化。

首先,在内容表达上做到真实反映、真情流露。只有用真实的“铁路故事”表达真情才能打动人心、感染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212因此,要立足于现实,真实反映当代中国铁路实现现代化的艰苦奋斗历程,用一代代铁路人的感人故事刻画当代中国铁路的良好形象,从而以铁路的视角展现中华民族在和平崛起征途中的精气神。其次,在思想价值上做到感同身受,引起共鸣。只有让他人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让人真正接受和认同。因此,要在铁路文化建设中深入挖掘能够展现人类社会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共有的精神品质,比如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挑战自然等,使大家对这些精神品质有共同的感悟,才能真正让人愿意去了解、关注。最后,在宣传工作上做到注重方法,便于他人接受。“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不看对象地自说自话,而是要首先学习、研究对方的文化和习惯,做到入乡问俗、入乡随俗。”[18]85事实上就是要求我们在宣传铁路文化时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尽量在保持中国铁路文化特色的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转变话语体系,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铁路文化,使世人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总之,中国铁路文化是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形象的生动教材。加强新时代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增强铁路软实力,而且能进一步坚定人民的文化自信,助力交通强国的建设。

猜你喜欢
铁路时代建设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滇藏铁路丽香段站后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年内开通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