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云霞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希腊文中的“典型”是Tupos,其原义为铸造用的模子,典型即“最接近理想之型的具体之型”[1]。巴尔扎克写道:“‘典型’这个概念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2]目前,中国新闻界普遍可以接受的典型定义是:典型是同类事物或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个别事物或人物。对于典型报道,甘惜分、安岗、刘建明、李良荣等学者均给过界定,大同小异。笔者认为典型报道是在一定时期产生的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的重点报道。典型报道包括:典型人物、典型集体、典型事件、典型经验、典型问题。这些报道启发、教育大众,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晋察冀日报》记者“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深入枪林弹雨发现报道典型,用典型报道指导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黄土岭的胜利》《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子弟兵的母亲 劳动英雄戎冠秀》等典型报道,对于抗战时期的对敌斗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典型报道,今天读来,可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仍有重要意义。
据陈力丹教授的研究,典型报道的概念发源于19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特别注重用榜样的力量来唤起民众[3]。在列宁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论我们报纸的性质》等文章中均可见到提倡典型报道的表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报刊广为宣传马特洛索夫、卓娅、古利娅等英雄人物,这是苏共中央树立的著名的典型人物。典型报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吴廷俊和顾建明教授认为我国典型报道的理论“是毛泽东的典型思想方法运用于新闻领域而直接构成的”[4]。“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党的新闻工作者才创造了典型报道,并使它走向繁荣”[4]。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报刊在各抗日敌后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其中办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晋察冀日报》。其前身是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城文娴街创刊的《抗敌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报社编辑出版。1938年4月升格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的机关报,后来成为中共晋察冀分局机关报。1940年11月7日更名为《晋察冀日报》,出至1948年6月14日终刊,共计十年六个月零三天,共出版报纸2 854期[5]。1938年11月,聂荣臻向党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汇报材料,毛泽东看后大为赞赏,亲自为之写序并题写书名《抗战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抗战模范根据地的机关报,被聂荣臻称赞是“民族的号筒”[6]。这张报纸始终遵循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前进,翻开这张报纸我们看到许多典型报道。
《抗敌报》时期,因报社人员少,发表社论、评论和消息多,典型报道少,但也有产生深远影响的报道;改为《晋察冀日报》后典型报道增多。
《抗敌报》时期,有两篇典型报道,影响深远。
1939年11月4日,八路军在涞源县黄土岭击毙了日军阿部规秀中将,震惊了日本。八路军前线《抗敌报》记者林朗发表长篇通讯《黄土岭的胜利》[7],向读者报道了阿部规秀指挥的日军负隅顽抗,八路军利用缴获敌人的武器英勇战斗,最后黄土岭敌军全军覆没的经过。日本报纸只能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抗敌报》在头版头条连发要闻,还专发社论,颂扬子弟兵击毙日寇阿部中将和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边区抗战的一连串胜利。毛泽东主席对此次胜利给予祝贺表彰[8]。
著名摄影记者沙飞写了《“老乡”!把这两个日本女娃娃送到敌人那里去!》[9],记录的是1940年8月,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后,八路军战士杨仲山等人在河北井陉煤矿的战斗中抢救出来两名日本孤女——美穗子和美子,姐妹俩很快被送到了前线司令部,聂荣臻司令员闻讯后亲临看望,并写信给日军片山旅团,派人将她们送到日本军营。
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后,典型报道明显增多。
1941年5月24日,张帆在《晋察冀日报》发表通讯《雁翎队》,第一次用文字记录和描写了这支利用白洋淀的芦苇荡与敌人作战的英雄队伍。
归国华侨记者仓夷,1942年“五一”反“扫荡”战役后,写下了4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纪念连》[10],反映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最英勇的模范连队。这篇作品在《晋察冀日报》上连载7天,受到冀中军区首长的嘉奖,并获晋察冀边区鲁迅文艺奖委员会授予的“文学奖”。之后,他又写了《爆炸英雄李勇》[11]、《李勇在反“扫荡”里》[12],报道李勇率领民兵大摆地雷阵,炸得敌人人仰马翻、提心吊胆。在反“扫荡”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边区掀起了学李勇的热潮。在学李勇的热潮中又出现了《雁北英雄李三妈》[13],记者秋浦在开头交代:李三妈是男同志,是灵邱白水岭的一个民兵中队指导员,勇敢机智。随后,具体介绍他的个人业绩:共爆炸21个地雷,毙伤和俘虏敌伪30人,炸毁汽车2辆,夺回毛驴14头和骡子1头等,被评为“雁北英雄”。此后,不断推出“李勇式的模范”。
1944年4月,徐水县张瑞同志创办供销合作社,粉碎敌人企图蚕食抗日根据地的阴谋。记者雷行采写了《张瑞合作社》一文,在《晋察冀日报》(增刊)发表,引起了党中央和晋察冀边区领导的重视。延安《解放日报》还就此发表社论,赞扬他是“把群众的经济利益与群众的爱国主义结合起来的典范”[14]。之后,罗宗藩的《合作英雄张瑞和他的合作社》[15],进一步全面报道了合作社的发展变化。
林江采写了《戎冠秀——子弟兵的母亲》[16],写戎冠秀从事妇女救国会工作,把大儿子、二儿子送去参加八路军,自己带头交公粮、救治伤员等事迹。后来,张帆又写了《子弟兵的母亲 劳动英雄戎冠秀》[17],饱蘸着浓情写“爱国拥军模范”戎冠秀。自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戎冠秀一直担任平山县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她带领全村妇女,积极发展生产,拥军支前。张帆极力抓住作为妇救会长的戎冠秀心地善良、以身作则、快言快语、一心为群众、一心为支援抗战服务的特点,突出她坚强、果敢、谦虚的个性,展示她的生活、情操、追求,反映她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写得有血有肉,人物丰满厚实。还有,洛灏写的《戎冠秀回到家里的时候》,许城写的《戎冠秀和她的盘松村》等报道,使拥军模范戎冠秀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榜样。
记者们还写了反映工人的典型——龙烟矿工,先有“平北通讯”刊发的《龙烟矿工悲惨生活一瞥》[18]。后来,记者戈焰又写了《翻了身的龙烟矿工》[19],通过一组一组的具体数字来写工人们前后的变化,尤其是矿工有了自己的工会后,可以揭露工头,与工头进行合法斗争。通过敌人统治时矿工们万般苦难的生活,与八路军来到工厂后工人们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对比这样的一个典型群体,来表现华北重镇张家口的巨大变化,以此让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他们带给人民新生活与新的精神面貌。
杜导正在采访中发现了战斗英雄蔡春吉,他不仅作战英勇,还善于带兵,连续报道十多篇,《扭转郧二傻》就是其中的一篇[20]。郧二傻是个调皮兵和违反纪律大王,但他爱憎分明,不怕牺牲,有着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蔡春吉发现了隐藏在郧二傻心灵深处的光芒,描写了郧二傻成长为一名先进士兵的转变过程,写得生动有趣、亲切感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战斗英雄燕秀峰》《三全齐美的李殿冰》等正面典型还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41年11月5日在《晋察冀日报》发表的、由沈重采写的《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即后来选入语文课本的《狼牙山五壮士》。
有不少典型报道是记者怀着满腔仇恨在揭露敌人的罪行和阴谋。丁原的《血肉染红了西野北》是一篇战争历史悲剧的真实写照[21],为我们留下了震撼心灵、刻骨铭心的记忆。灵山的西野北地区,原本是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那里的人们安居乐业。驻扎灵山的敌人,仇恨西野北,想消灭西野北,想让其荡然无存。二百多名敌人借开会的名义,把西野北地区围起来,把人们集中在三个院子里,机关枪架起来,开始向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射击。经过第一次扫射之后,有些人还有一点生息,有些人跑进屋里去,于是敌人开始第二次、第三次扫射,直到二百多名群众全部惨死。这一灭绝人性的惨案,使西野北变成了荒无人烟的一片废墟。报道真实反映现实,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民的情感,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八路军前线记者、《晋察冀日报》特约记者雷烨报道了《冀东潘家峪大惨案》[22],这是雷烨以朱靖为笔名所写的通讯,因为交通阻隔次年才在《晋察冀日报》加编者按发表。这篇通讯来之不易,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通过大量的事实和具体准确的数字报道真相,记录下日寇杀死我同胞1 200多人的血腥惨案。他呼吁:人们痛悼潘家峪千余死难同胞,更望华北及全国各沦陷区的同胞一致奋起,反抗敌寇榨取劫掠与屠杀的“治安强化运动”,为死难同胞复仇,更为了自己救自己斗争到底!
1943年春,日寇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易县狼牙山周围是重点区域之一。雷行写了《血海深仇狼牙山》[23],这篇通讯的前半部分记录了惨案现场;后半部分写了在四天的反“扫荡”中,子弟兵和民兵在每个山头和每块田野英勇地打击敌人,消灭和打伤敌伪联队长以下官兵五百多人。子弟兵帮群众筹款建房,帮群众开展生产。该通讯先后被1943年6月12日延安的《解放日报》、1944年1月3日重庆的《新华日报》刊登。194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在《苏联的军事宣传与我们的军事宣传》中对该通讯予以表扬[24]。
仓夷、沈重写了《记阜平县平阳大惨案》,报道一千多名群众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边区军民满怀愤怒,投入新的斗争中去,纷纷表示“用新的对敌斗争胜利去惩罚这群东方的两脚兽,这群该死的法西斯强盗”[25]。
这些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犯下了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激起我国人民的无比愤恨,激发军民的战斗意志和决心;大家齐心协力、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积极争取民族解放的胜利。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在敌后抗战的晋察冀日报社的新闻工作者,出入枪林弹雨中,不怕苦,不怕死,艰苦卓绝地开展采访报道工作,就是为了唤起人民团结抗日的信念和决心。敌后根据地的报刊真正做到了“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26]。
要想写好典型人物,记者深入战火采访、获得独特感受是第一步,即随典型人物一起走,进入他的生活。每个记者面对典型人物时,由于年龄、阅历、受教育程度以及所在媒体的性质、所服务受众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别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丰富多彩性。
一辈子都做新闻工作的雷行,回忆在《晋察冀日报》的工作时说:“每次出去采访,总是腰挎两颗手榴弹,如果遇到敌人,一颗投向敌人,自己乘机逃脱,如果逃不脱,就拉响另一颗与敌人同归于尽。”“当时游击区流行一个顺口溜:‘蛇的脑袋八哥嘴,母猪肚子兔子腿。’”[27]这里道出了军民艰苦抗战的实际情况,也是采访的真实写照。雷行说,1940年他到繁峙县北山采访,敌人对着他射击,因隔着山沟,子弹噗噗地打在他身边,掀起一股股尘土,但最终总算脱险了。1941年,他到大清河以东霸县采访,敌人实施“治安强化”,他随部队每天下午转移行军一次,患了疟疾,行走困难,遇到敌人时遭到机枪步枪射击……尽管他曾无数次遇险,但在八路军保护下,最后都化险为夷。因为他与人民群众、八路军游击队、地方干部共患难、同战斗,一起工作,为写好报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①笔者2005年9月9日访问雷行记录。。他的《血海深仇狼牙山》《张瑞合作社》都是这样采访到的。
为报道《爆炸英雄李勇》,仓夷参加晋察冀边区开办的爆破训练班,学习埋雷和爆炸技术,与李勇生活在一起,所以成就了“英雄李勇”这一典型人物。仓夷曾机智勇敢地进行了一次火力侦察。“那是报社在反‘扫荡’中的一次火力侦察。当时报社转移到一个村子外,因无法判断村子里是否有敌人,大家不敢贸然进村,仓夷自告奋勇地去火力侦察。他在村外打了几枪,卧在高粱地里,村子里敌人纷纷朝他开火,枪声大作,高粱秆和叶子落得他满身都是,仓夷了解村里的敌情后,镇静地撤出,然后与战友们安全撤离”[28]。
好新闻是记者行动的产物,而且行动的目标是现场。1943年春,日寇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易县狼牙山周围是重点区域之一。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残杀我同胞,雷行第一时间赶回菜园村,了解到敌人对老人小孩也不放过,把人扔到井里再投进石头;把人推进屋里,点火烧死;强奸、侮辱妇女;抢劫家禽、牲畜。他看到狼牙山附近几条山沟里的那些小庄子,全都成了一片焦土;几个比较大的村庄,房子也被烧去百分之九十,目光所及皆是断壁残垣和跪在亲人尸体旁哭喊的群众。这让雷行激愤不已,他倚靠在烧焦的土墙边,奋笔写下了控诉日寇罪行的长篇通讯《血海深仇狼牙山》。
沈重,193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参加革命,开始新闻生涯。当时,他是《晋察冀日报》驻易县地区的特派记者。当他得知五名普通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群众,在岔路口选择把敌人引向山顶,也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绝路——跳崖的事迹后,立即奔赴五名战士所在部队作深入采访。在崎岖的山路上,沈重历尽艰辛,在他们跳崖后的第24天——10月19日,他经过了采访、构思、写作、修改、定稿,用饱蘸情感的笔讴歌了这五位普通战士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完成了《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稿件经秘密交通线送往报社驻地,立刻进入编辑程序,进而排版印刷,1941年11月5日在《晋察冀日报》刊登。“这篇作品见报的那天,距五壮士跳崖的9月25日整整40天。在条件恶劣的抗日战争年代,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能在40天见报,可以想见这40天里有着多少辛劳、危险、艰难……然而,更多的是热爱”[29]。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签署的训令中,正式称这五名战士为“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成为浴血抗战中的中国军民的楷模。
记者张帆曾腰掖手榴弹,带几个土豆、两把炒黑豆等简单食物,踏遍察南、雁北、五台山和冀中平原,以笔当枪抗击日寇。1940年百团大战,张帆日夜兼程,跟随作战部队行动。他报道了一分区部队在涞源县的黄土岭,击毙日寇阿部中将,大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抗敌斗志。他到白洋淀,与淀里的八路军水上武工队,一起出没在芦苇丛中,袭击日寇的汽船和水上运输队,发动和组织群众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和敌人作斗争,让日寇闻风丧胆,老百姓亲切地称八路军水上武工队为“雁翎队”。他发表通讯《雁翎队》,第一次以亲身经历记录和描写了这支英雄的队伍。《子弟兵的母亲 劳动英雄戎冠秀》也是他深入采访,了解了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后,才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中的戎冠秀。
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了解各地情况后,特别推荐晋察冀边区的抗敌经验。陆定一充分肯定地指出:“战时派出记者,巡视各种情况,并特约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的人员做通讯员,写了些切实反映地方情形,针砭工作缺陷,正确发扬工作优点的通讯。他们的地方通讯,短小精悍,每则只有几十个字。特约的通讯则较长,但都切切实实,无一笔浪费。”[30]
纵观抗日战争14年的历史,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又是一部英雄辈出的革命史。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英雄,典型报道承担起推出时代英雄的责任,使英雄主义深入人心,每个人的英雄主义凝聚成整个民族的英雄主义,那么这个民族就真正成为打不倒的英雄的民族!
典型不是孤立抽象的封闭物,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具体的存在,他们必须从一个侧面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晋察冀日报》的典型是党的路线、方针的具体实践的生动体现。典型人物身上,集中、充分地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民族精神。《“老乡”!把这两个日本女娃娃送到敌人那里去!》《爆炸英雄李勇》《雁翎队》《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子弟兵的母亲 劳动英雄戎冠秀》等,就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鲜活人物与事例。这些典型报道,提炼了当时国家需要的某种思想并影响国家的发展,成为了党和国家的号角。
读者内心对于典型人物,都会存在一定的阅读期待。因此,记者要致力于进入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叙事必须遵循新闻叙事的总体要求和规范,如真实性、新鲜性、客观性,不允许大肆铺张笔墨,而必须用极简洁的描写,采用白描手法写人,表神传情。《晋察冀日报》所写的典型人物,具备这些特质。
在《爆炸英雄李勇》中,仓夷在开头就写李勇他爹是被鬼子用刺刀刺死的,随后用七个小标题有条有理地讲述了李勇的故事,记下了阜平五丈湾村民兵游击队长李勇,在日寇交通补给线上大摆地雷阵,炸死炸残几十个日寇,迫使日本鬼子趴下扫地雷、寸步难行的英勇业绩。仓夷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耳闻目睹的事实,加以筛选提炼,抓住要害,寥寥几笔就把李勇的经历、战斗过程、场景和内心感受、音容笑貌、神态气韵等,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生趣盎然。
沈重的《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文章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棋盘陀的方位。其后写道,在反“扫荡”斗争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大部队和老百姓转移,把两千多名日伪军引上了狼牙山的主峰棋盘陀。最后,五名战士砸碎了手中的武器,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全文跃然纸上。沈重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五壮士面对日寇的进攻,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屈,壮烈跳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荡气回肠、气吞山河的悲壮史诗。
张帆的《子弟兵的母亲 劳动英雄戎冠秀》,运用朴实简洁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中的戎冠秀。较之浮泛的平铺直叙,更能充分体现典型人物性格的是典型叙事语言。八路军来了,实行减租减息。戎冠秀呼唤着:“要翻穷身,先翻穷心;要想吃应心饭,自己下手盛!”她常对人说:“子弟兵是谁的?咱们要好好的生活,边区八路军——子弟兵是咱们边区老百姓的!咱们离了子弟兵,鬼子就会把咱们全杀光,民主生活也没有,当亡国奴了!”
杜导正写的《扭转郧二傻》,开门见山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傻同志,心眼笨,样儿笨,有股二性子,是人民解放军平原部一营驰名的‘老调皮兵’和‘老笨兵’。可是二傻能吃气力大,一顿吃2斤面,全连暗地称他‘半匹牛’。高兴起来,工作科目谁也不是他的对手。”写了一个既可爱又可气的战士。之后,写他变成先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亲切感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沙飞的《“老乡”!把这两个日本女娃娃送到敌人那里去!》,他目睹了聂荣臻照顾美穗子姐妹的情景,便敏锐地拍摄了20多张珍贵照片,留下了不朽的名作《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沙飞认为:我们的战士在与敌人作战时是多么英勇,可是对敌人丢掉的小孩却是宽大为怀的。这是一件大事,从这里可以具体地说明我们人民军队从首长到战士都具有仁爱之心;也说明了我们军队愈战愈强具有最后胜利的充分信心。
《晋察冀日报》的记者,以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强烈的个性、激扬的文字去展示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记录典型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遵守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复原了人物的生命状态,把真实的人物自然地呈现出来,保证了细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次传播”是相对于“首次传播”而提出的一个传播学概念,是指新闻或事件在首次传播之后,经过另一媒介再一次被传播。在一般受众眼里,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转述、转播、转载。有的新闻报道被二次传播以后,往往还会再次被其他媒介继续传播下去,可称为三次、四次或无数次传播。但相对于首次传播来说,它们都可划为“二次传播”范畴。“二次传播”已经成为传统媒介拓展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发表后,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均作了转载。“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也是这五位英雄的本色体现。《爆炸英雄李勇》是一篇优秀的通讯,曾多次入选大学教材,作为范例指导学生采访写作。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刊登《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和沙飞当年拍摄的《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组图片,将这段往事公之于众。在中日两国人民和新闻界人士的热心帮助下,美穗子终于被找到了。她立即给聂荣臻写了信,感谢当年救命之恩,并希望能早日到中国,当面向聂元帅致谢。如今,这件往事已成为中日友好的佳话而被广泛传颂。
从这些典型报道的社会效果分析,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具有撼动心灵的作用。他们的实践我们未必可以实行,但其精神意志、远大理想、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能够成为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帮助我们实现思想观念的飞跃,促进社会文明的升华。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要新闻体裁,自20世纪在我国产生后,就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感染力、凝聚力、号召力以及人物形象鲜活、时代烙印鲜明等特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新闻报道类型,在我国新闻报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目前,国际舆论斗争形势严峻。如何争夺话语权,成为国家的重大课题。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31]。
创制新闻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讲故事”的表述行为,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符号化”的过程,是一种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作行为。典型报道是一种从新闻事实出发的新闻叙事,即通过生动人物形象的叙事,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品行品格、道德情操等,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
“作者本人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个叙事世界、理解作者心灵与思想的入口”[32]。视角具有第一位的意义,它是记者表现新闻事件的一种重要叙事策略,能带来叙事的张力、思想的深度和审美的浓度。优秀的记者通过独特叙事视角的选取,可以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同时,通过丰富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富于起伏变化,强化新闻作品给受众带去的各种感受,优化传播效果。
典型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与它的特性相对应的典型来弘扬时代精神,发挥鼓舞示范作用。一个成功的先进典型给人民群众带去的感受是直观而真实的,能够强烈而持久地释放正面效应。我们今天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要着力描绘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工匠典型、航天英雄典型、优秀实干的模范等。我们要写出他们新时代的风采,注意挖掘典型人物身上所具有的行为示范、精神激励、思想引导、情绪调节的因子,从而清晰地描述其特质与个性,凸显其闪耀时代光辉的新亮点,以真实的人物经历和原汁原味的语言提升他们的亲和力,也使报道更贴近现实生活。用典型人物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以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的良好风尚,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