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唐代诗人王涯的坎坷人生与诗歌创作

2022-11-23 06:01孔繁欹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诗人

孔繁欹

(长春市方志馆(长春道台衙门博物馆),吉林 长春 130022)

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势衰微,曾经的开元盛世随着战火的蔓延荡然无存,长达八年的战争让百姓受尽了疾苦。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文人以入仕为报国之门。王涯历仕六朝,人生坎坷,命途多舛;其诗歌独具风韵,尤其是边塞诗慷慨激昂、气势雄壮,颇有盛唐气象,如《塞下曲二首》《平戎辞》等。但是,王涯终其一生追逐政治理想,他的诗作受仕途影响,未能在文学史上独占一席,其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值得关注与思考。

王涯(764—835年),字广津,山西祁县人,是太原王氏家族的后裔。王涯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年少时就在当地小有名气,贞元年间他的文就“赫然有声”[1]。“涯博学,工属文。往见梁肃,肃异其才,荐于陆贽”[2]5317。贞元八年(792),王涯参加科考,得到了翰林学士梁肃的赏识和推荐,并成为梁肃的得意门生。梁肃出身名门,是梁毗的第五世孙,当时协助陆贽一起主试。陆贽是中唐时期的贤相,当时任中书侍郎。此次科考,王涯被擢为进士,荣登“龙虎榜”①荣登“龙虎榜”的文人包括贾陵、陈羽、欧阳詹、李博、李观、冯宿、王涯、张季友、齐孝若、刘遵古、许季同、侯继、穆贽、韩愈、李绛、温商、庾承宣、员结、胡谅、崔群、邢册、裴光辅、万当。参见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三》,赵守俨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3页。,名声大振。当时正是古文运动兴起之时,反对骈文、以“古文”为倡导的文学风气蒸蒸日上。梁肃和陆贽都积极推动古文运动,王涯也深受影响,其诗歌创作托物言志、寄寓高远、意味深长。

王涯进士及第后,“又举宏辞,再调蓝田尉”[2]5317。贞元二十年(804),王涯自蓝田尉进入翰林院。对于王涯来说,入仕的顺利并不意味着前途道路的光明平坦。

王涯一生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其中,宪宗和文宗两朝是其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时期,也是其文学创作比较活跃的时期。王涯在德宗朝进入了翰林院,不久后因为表现出色又进为“起居舍人”。顺宗皇帝驾崩后,宪宗皇帝李纯继位,面临的是内忧外患的局势,内有宦官专权,朝堂混乱;外有藩镇割据,连年战事。宪宗希望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恢复大唐昔日的盛世繁华,在其努力下,唐朝中期迎来了元和中兴。王涯得遇明君,但在施展才华报效朝廷时,却遭受到了意外的打击。

元和三年(808),王涯的外甥皇甫湜与牛僧孺等人因在考场上指责时政,触怒了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王涯虽然未参与此事,但是也因此受到牵连,罢了翰林院职务,被贬为虢州司马,虽然之后又担任袁州刺史,但远离长安,远离朝堂,远离政治中心,这次被贬对王涯的打击很大。

元和五年(810),王涯奉召回京,不久后便在吏部、工部等为官。李吉甫去世后,元和十一年(816)正月十八日,王涯复入翰林院,再为翰林学士[3]。他与令狐楚、张仲素意趣相投,被称为“元和三舍人”。这一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王涯的仕途也处在上升时期,在与志同道合的挚友一起时,王涯常有感而发,后人将三人的创作结集为《元和三舍人集》,以此来展示王涯等三人在诗歌上的成就。

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王涯的文风以清丽古朴著称。如《春游曲二首 其一》中:“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4]卷346,5该诗以江边杏树园林为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出春天的美好。一个“绿”字,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诗人此时心情惬意,难得享受此情此景。又如《游春词二首其一》:“曲江绿柳变烟条,寒谷冰随暖气消。才见春光生绮陌,已闻清乐动云韶。”[4]卷346,17全诗风格清丽,前两句展现出了春江柳绿、寒谷冰消的画面,后两句借景抒情,春光熠熠生辉,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就像此时诗人游春的心情一样。“云韶”为相传黄帝《云门》乐与虞舜《大韶》乐的并称,后来泛指宫廷音乐。诗人听到清雅优美的乐曲,更突显出春意盎然。

在《汉苑行》中王涯同样用韶乐来寓意美好,“二月春风遍柳条,九天仙乐奏云韶。蓬莱殿后花如锦,紫阁阶前雪未消”[4]卷346,19。春天已近,二月的春风虽然还有些寒冷,但是已有柳暗花明之意。宫中美妙的音乐映衬着殿外锦簇的花团,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美好。但此时毕竟才是二月,阶前的积雪尚未消融,还有许多寒意。安史之乱后,在历代明君的努力下,大唐国力日渐恢复,诗人沉醉在音乐与美景中,忽然低头看到台阶上的积雪才意识到,要有清醒的认知。王涯一生喜爱音乐,他把自己的情感与音乐相融,表达在诗作中。后来在文宗时期,王涯组织编撰了《云韶乐》,采取开元时期的雅乐风格,成为中唐音乐史上的代表作。

朝堂上,王涯对官员相互勾结、尔虞我诈的现象心生厌恶,以“孤进自树立”[2]5317。很快,王涯便得到了宪宗的赏识。元和十一年十二月,王涯晋升为宰相。由于初登相位,王涯经验尚显不足,没能把握好大局,也没能处理好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当时正是藩镇割据、形势危难之时,朝中针对是否出兵讨伐淮西吴元济的藩镇势力有不同的主张,裴度、李逢吉等人各执己见,和战争论不休。身为宰相的王涯在此关键时刻一言不发,未表明自己的态度,继而朝堂纷争不断,国家陷于危难之间。元和十三年(818),王涯因为不称职而被罢相。

元和时期,王涯经历了宦海沉浮后,体悟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义。穆宗朝,王涯于元和十五年(820)“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2]5318,期间,王涯多次上书穆宗,建议采取“实边兵,选良将,明斥堠,广资储”[5]的政策,以回鹘来牵制吐蕃。

王涯在边关精忠报国,抵御外敌。在边塞的日子里,王涯切身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志情怀。同时,战事的艰难也让王涯明白,战争不是一朝一夕能结束的,很多人到了战场上不知几时能回。所以,王涯才会感叹:“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唯见龙城起暮云。”(《塞下曲二首 其二》)[4]卷346,15字字慷慨激昂,赞颂了不畏艰苦毅然报国从军的边关将士。将士们年少离家,从军西征,不畏天寒地冻水寒马伤,每个人都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王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同程。诗人以报国之情流露心声:“燕颔多奇相,狼头敢犯边。寄语班定远,正是立功年。”(《从军词三首 其二》)[4]卷346,14两军阵前将士们意气风发,诗人以定远侯班超激励边关将士奋勇杀敌。王涯身在塞外,心系朝政,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在《平戎辞》中这种情感溢于言表:“太白秋高助发兵,长风夜卷虏尘清。男儿解却腰间剑,喜见从王道化平。”[4]卷346,16战争即发,而敌军必将被剿灭,表达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殷切期望。

王涯的边塞诗慷慨豪迈,虽有白草黄云,却可策马飞舆。“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从军词三首 其一》)[4]卷346,14,开篇用景物渲染气氛,直写战争的持久与战事的艰难,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后两句借用“韩信斩成安”激励将士,表达了诗人希望人才辈出,早日赢得战争。

日子年复一年地流淌过去,从草长莺飞到枝枯叶白,诗人也不知何时能回到长安。“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陇上行》)[4]卷346,9,对于每一位将士来说,到边州的路途异常艰辛,背弓搭箭来边州戍守,深秋行军至陇头。辞家万里来此,不知何时草木枯萎变白,低头看时才知深秋已来。诗人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远塞凄凉,难免会有思乡之苦,但是身为七尺男儿奔赴边疆为国尽忠更是王涯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塞上曲二首 其二》中诗人慷慨直言:“塞虏常为敌,边风已报秋。平生多志气,箭底觅封侯。”[4]卷346,8该诗再次用班超的典故,诗人渴望像班超一样建功立业,而“觅封侯”才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王涯以诗诉情,以画抒意;以写景入情,以报国为意;情切意坚,表露心声。

不同于边塞诗的豪迈壮阔,王涯的闺怨诗细腻婉转、言简意丰,注重细节刻画,既有思亲之情亦有感时之叹,用不同的色调让人有身处其境之感。如《闺人赠远 其一》:“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4]卷346,1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百花盛开、柳荫拂晓,一个“新”字言意于此。从地理位置来说,“辽阳”在唐代是渤海国的封地,这里是虚指,形容遥远的边塞。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的美好,而后两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青春也是一样不能留住。诗人在惜春之时也感叹时间的流逝,自己身在其中却只能感慨岁月不待人。

王涯对闺人的情愫亦是自己的内心独白,“远戍功名薄,幽闺年貌伤。妆成对春树,不语泪千行”(《闺人赠远 其二》)[4]卷346,13,诗人从闺中女子的视角来展开叙述,以“春天”为意展示闺人心态的变化,从女子的容貌、妆容、心态等方面来刻画闺中的女子形象。男子离家远在边塞,把无尽的孤独与思念留给了女子。女子没有丈夫的陪伴,即使春天再美好,也是睹物思人,泪流千行。王涯的闺怨诗有春意之思,也有秋意之忱。其《秋夜曲》写道:“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4]卷346,20全诗手法细腻,表达了诗人对闺人的同情,情真意切。

王涯作闺怨诗是想借闺人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一方面是对国事之愁,以一人之力无法改变国家衰落的局面;一方面是对自己内心的哀诉。对于王涯来说,政治经历为诗歌创作谱写心绪,而抒情是表达情感的目的和归宿。“宫连太液见沧波,暑气微消秋意多。一夜清风萍未起,露珠翻尽满池荷”(《秋思 其二》)[4]卷346,18,“太液”即太液池、蓬莱池,是唐代著名的池苑。太液池在微风中泛起涟漪,暑气消退更加凸显秋意的浓厚,夜里的清风没有吹动水面上的浮萍,而露珠从荷叶中滑落映衬了满池荷花的明亮。太液池始建于贞观八年(634),是在唐朝兴盛之时所建。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太液池也增添了几分凄凉,一个“沧”字道出了太液池经历的沧桑。“秋”亦是如此,暑气再多也掩盖不了秋天的凉意。三四句以夜里的清风与早晨的露珠作为景物描写用意颇深,夜里清风,清者自清,露珠虽小,但积少成多。

文宗太和三年(829),王涯奉诏返回长安,任吏部尚书、检校司空,兼领盐铁转运使,掌握了唐朝的财政大权,“罢京畿榷酒钱”[2]5319,以收铜税缓解了国库不足的危机。太和七年(833),唐文宗任命王涯为宰相,进封代国公,其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

唐文宗从继任开始就不甘心被宦官控制,想夺回丧失的权力重振朝纲,“而帝以累世变起禁闱,尤侧目于中宫,欲尽除之”[6]。唐文宗与李训、郑注二人密谋策划诛杀宦官,计划以观赏甘露为名,把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事先有埋伏的禁卫军后院,然后将其杀死以此铲除奸佞。太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之变”爆发。王涯与李训、舒元舆、贾餗并称“甘露四相”,可见在整个事情中王涯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可是在此过程中,王涯明知李训、郑注二人相互争功,文宗用人不当,却未加阻拦,持默许的态度。王涯想诛杀宦官,又不想牵连自己。在关键时刻,王涯缺乏决断力。仇士良早有准备,双方在观赏甘露当天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李训、郑注当场被杀,王涯闻讯仓皇出逃,在永昌里茶肆被抓获,腰斩于城西南隅独柳树下。舒元舆、郭行余等朝廷重臣悉数被杀,其家人也被灭门,结局惨烈。文宗皇帝固然有事前考虑不周、用人不当之过,可是王涯作为宰相应是有能力把控局面的,然而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致使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也有不称职之责。“甘露之变”六十年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王涯等人沉冤得雪,官其后裔。

结语

王涯少年成名、喜逢良师,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走上了仕途,两度为相。纵观王涯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在翰林院为官似乎是更适合他的,但是他不甘于现状,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王涯虽有忠君之心、爱国之意,但是他缺少了据水断桥、运筹帷幄的胆识与谋略。他憧憬一个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的国家,但是自己的努力也不能改变唐王朝衰败的局势。王涯在文学艺术上颇具天赋,不仅参加了古文运动,被称为“中唐巨手”,其组织编制的《云韶乐》在音乐史上也颇负盛名。虽然仕途上屡有坎坷使王涯不能安心于作诗为文,但是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的历史文化,丰富了中唐时期的诗歌创作。

猜你喜欢
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诗人的书画
诗人的书画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