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河北的策略

2022-11-23 05:41刘俊娥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循环河北产业链

张 雪 ,刘俊娥

(1.沧州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2.沧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国际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的战略决策。河北省积极融入,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也面临诸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点堵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和挑战。河北若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河北的基础优势

(一)区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河北内环京津,外环渤海,直接受京津的经济、科技和信息辐射,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河北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自2014年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至今7年多来,全省已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近2.6万个,其中5 000万元以上项目1 200多个、投资额1.18万亿元[2]。河北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处于欧亚大陆桥的东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三大港口内通外联,形成了布局合理、互相依托、功能互补的冀东港口群,构成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环渤海地区成为河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正在建设的雄安新区包含河北的雄县、容城县、安新县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为河北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和强大势能。

(二)现代产业体系基础完整,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河北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 2020 年底,“河北三次产业结构从 2019 年的 11.7∶43.7∶44.6 优化为 10.7∶37.6∶51.7”[3]。河北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钢铁、石化、冰雪产业、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都市农业为重点的12个省级主导产业,以南和宠物食品、固安电子信息、香河家具、安平丝网等为代表的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至2020年底,河北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 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7 00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02家,省级创新平台2 110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5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97家,重点实验室273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1项。形成石家庄、承德等5个大数据产业基地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30%”[3]。“2020年,河北工业互联网带动经济增长指数为73.5,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8;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增速10.5%,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15.94%,均居全国第2位”[4]。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河北经济发展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四)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不断提升

河北围绕“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建立问题清单,不断进行专项整改。先后印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关于复制借鉴北京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实施方案》等十多个文件,指导优化营商环境。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减税降费2 827.5亿元。截至目前,河北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削减至421项,削减率位居全国前列。“实施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构建起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一枚印章管到底’的五级政务服务体系。服务能力连续在2019、2020年跻身全国前十。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均达95%以上。2 265项便民应用通过‘冀时办’APP实现‘指尖办’,94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企业群众诉求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可实现‘一号通办’。‘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互联网+监管’系统覆盖省、市、县三级监管部门,基本实现智慧监管、精准监管、协同监管”[5]。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

(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河北现拥有国家级外贸基地24家。“2021年上半年,全省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完成2 513.8亿元、1 430.7亿元、1 08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9%、29.8%、30.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2.8、1.7和4.2个百分点”[6]。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自2018年获得工信部批准,至2020年11月,合作园区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8个,总投资211.19亿元。“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成为河北对外交流的新窗口。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9年8月获国务院批准建设,至2020年底,“新设外资企业77家,占全省新设外资企业的22.1%。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 068亿元,实现税收收入近36亿元。至2021年5月份,河北自贸试验区各片区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同比增长82.8%”[7],市场主体活力被有效激发。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推动河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河北的三大港口正在加快提升建设层级。唐山港正在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秦皇岛港转型升级,黄骅港不断完善陆海双向物流通道,腹地范围不断向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这些为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河北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动力不足

国家统计局和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能力普遍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2020年,河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136元,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5 053元;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 286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834元;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 467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31元。从消费能力来看,2020年河北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 037元,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 210元相比低3 173元[8-9],收入水平不高限制了消费能力。

(二)产业偏重,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点堵点

产业偏重是制约河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河北的支柱产业中,钢铁、装备制造、冶金铸造、汽车制造等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超过60%,这些制造企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技术领域的制约瓶颈日益凸显。而一些中小企业处于价值链底层或末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其产业链的供应链、需求链基本上都依赖链条的上端环节。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诸多断点堵点,造成一些企业订单减少甚至没有订单,而有订单的企业又面临产品生产出来难以交货的困境。解决此瓶颈问题,建链、补链、强链是河北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高端专业人才不足,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力不够强

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增强价值链的高端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能。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更多依靠的是专业创新人才。虽然河北近几年在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和提升研发能力、鼓励关键技术研发和数字化转型方面,从政策上、财力上作出了很多努力,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由于河北与京津距离很近,在环境和财力上低于京津较多,河北省内一流的科研机构较少,因此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从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来看,北京是41 980人,天津是26 940人,而河北仅为12 418人;从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北京平均12.64年,天津平均11.29年,河北为9.84年[10]。以上数据表明,河北高端人才数量远远低于北京和天津。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情况看,2020年北京R&D经费是2 326.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6.44%;天津R&D经费是485.0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3.44%;河北R&D经费是634.4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1.75%[11]。河北高端专业人才较少,成为制约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河北外贸的不稳定风险

2020年以来,全球范围贸易摩擦加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温;全球各经济体的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贸易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不稳定性风险明显增大。河北一些制造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一些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又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位置,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点堵点情况日益突出,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异常严峻。稳住外贸基本盘、实现外贸促稳提质也是河北面临的挑战。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河北的应对策略

(一)挖掘释放内需潜力

一是政府扩大投资要精准、有效。要做到精准、有效,就要潜心研究国家政策,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围绕中央投资投向和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准确选择投资领域和投资项目。要做好预判,提前梳理谋划。充分发挥各类主体能动性,特别是要尽最大努力去争取利于长远的大项目以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好项目,做大项目盘,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到国家盘子。建立项目实施时间表,明确项目落地建设节点,确保项目按时落地完成。

二是要激活社会力量投资活力。政府的投资毕竟是有限的,要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要激活社会力量投资,形成政府、个人、市场和社会力量多元主体投资结构。目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加大了投资风险,人们的投资意愿普遍趋冷。要提振社会力量投资活力,为项目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必须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拓宽市场主体投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融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同时要制定积极的金融政策,激励个人、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等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项目投资。

三是要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收入。通过增加有效投资、保市场主体、进行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强金融支持等,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鼓励进行合法线上销售,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特别是要着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鼓励快递物流企业参与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传统特色农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打造“农产品河北电商品牌”。推动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搞活宅基地经济。

四是要多种形式激发居民消费动力。要不断创新和培育消费热点。以网络和数字经济为平台,创新丰富多样的营销手段,激发居民消费热情。如大力发展数字娱乐、数字生活,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文博等;联合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促销活动;推广“智慧定制”,鼓励实体企业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广“智慧购”,鼓励各类批发市场、社区商店与电商零售平台合作,开展送货上门等新兴业务。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

(二)提升河北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适配性

一是聚焦河北24条重点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和关键产品,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精准找出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断点堵点以及薄弱点。一方面,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尽快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技术改造、工业设计、两化融合为抓手,通过施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工艺装备、升级环保技术、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推动产业产品向更高品质、更高附加值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特别是要积极推动高层级科研机构与河北的工业企业进行深度对接合作,促使高层级技术资源和最新科研成果在河北转移转化,帮助一些企业转型。另一方面,深耕国内市场,加大相关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力度。关键是创新招商和营销方式,进行线下线上协同招商。如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进行联合,通过相关行业组织邀请其会员单位组团来河北参观;积极参加和组织举办相关行业的高峰论坛、产品展览会、技术研讨会等;定期有针对性地发布河北相关产业和产品信息,做到优质服务。充分运用虚拟展馆、网上产品推介会等数字化招商手段,构建“云招商”模式。各开发区可以探索“管委会+公司”园区市场化运营模式,与有经验、高水平的园区专业运营机构开展合作建设、合作运营、委托招商。同时还要准确预判市场趋势,瞄准国内市场需求缺口,建立新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培育具有“小切口、大市场”特点的高成长型产业,打造竞争新优势。

二是把产业集群做优做强。可以实施“链长”+“链主”策略,聚焦12大主导产业,依托24条产业链,按照“企业主体、点链协同、长短结合、分类施策、内外联动”的思路[12],为每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设置明确的牵头部门即“链长”。实施“链长”负责制,并以军令状形式规定完成时间节点,倒逼产业集群优化升级。要给“链长”更大的权力空间和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链长”根据企业规模、行业地位、带动能力、研发实力、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和国内市场掌控能力等标准,选拔和培育“链主”企业。“链主”要能够发挥企业在行业的影响力,“推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利用自身优势以商招商,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壮大产业集群”[13]。“链长”与“链主”精准对接,携手联动,扎实推进固链、补链、优链、强链工作,保障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取得实效。

三是加快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盘活存量,做大增量。重点围绕专业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配套等,对省级和市级入库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定期培训和扶持。大幅增加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梯度培育进阶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产业链中的“链主”企业开放市场、创新、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促进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好地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建立大中小企业协调、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实现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一是抓牢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和国家大事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目前要抓牢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抓住雄安新区等重大机遇,通过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石家庄数字经济产业园和张家口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催生一批数字经济、金融科技、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相关的新业态、新产业。

二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当前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因素是短期内投入过高而回报率偏低、缺乏数字化转型人才、数字化技术与业务难以整合[14]。针对这种情况,应从四方面发力:第一,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一方面,加大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筑牢基础。另一方面,以财政补贴形式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低准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第二,“链主”企业示范引领。鼓励基础好、实力强且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链主”企业探索智能制造等新模式和开发产业数据平台,推动主要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并将比较成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对行业内企业开放,以带动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建议政府组织各地企业相互学习借鉴、积极推广应用。第三,关注中小企业转型需求。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赋能平台作用,优选国内外专业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针对性、精确性、差异性的深度诊断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个性化转型方案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第四,加大数字化转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三是促进产业集群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面向集群企业推出云制造和云服务平台系统,推动集群企业向云端有序迁移、上云用云。比如邱县、隆尧、遵化、青县等地的食品行业,以及白沟箱包行业、安国中药材、沧县药包材行业、曲周生物健康行业、昌黎葡萄酒等,都能够利用云上信息系统整合发布生产和市场供需信息,实现业务有效对接转化。还可基于云平台对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踪管理和动态追溯,优化供应链效率。支持“链主”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嫁接数字化资源,在符合产业集群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对接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进行赋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聚集发展。如涿州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可以开展多层次的大数据和信息化应用服务,泊头铸造、大城绝热节能材料等高能耗产业集群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生产控制与优化、节能减排等。

四是以数字赋能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N”和电商经济。着力搭建5G+VR全景虚拟导购云平台,推广合法线上销售;支持外卖配送、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业态发展;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15]。推进产业集群电商化,建设虚拟仿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把集群产品搬上网,开展网上展览、网上体验等活动,推动网上招商,实现产业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拓展电子商务新零售,推动数字文旅发展。充分利用“冀云”“乐游冀”平台和各种融媒体,培育云欣赏、云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鼓励探索跨产业协同发展的行业产业联盟。

五是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加强资金支持,搭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各种服务型平台,如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协作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国际交流平台等。创新融合方式,如“从消费服务侧切入,利用大数据技术感知顾客消费需求,以需求引导生产,推广柔性化定制、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供应链管理创新”[16];推动产业向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技术培训等服务拓展延伸。

(四)构建科技创新多元模式,突破创新能力瓶颈

一是强化科技人才“引进+自培”模式。把引进人才和自我培养培训科技人才相结合。在人才引进上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不仅要加强物质激励,更要注重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围绕河北产业链升级目标加大对“高精尖缺”人才的柔性引进力度,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注重本地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通过导师带徒、高端创新人才培训、专业核心技术知识讲座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看到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激情、有想象力的优势,在政策上要鼓励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参加科研项目。

二是构建多形式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总结推广近几年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经验模式,如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采取的整体托管模式、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利益分享模式、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北京市延伸监管模式等。进一步创新与京津科技单位共建科技园区模式,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融合。如共建京津冀创新基地、京津冀创新联盟、京津冀技术创新转化基地、京津冀技术市场等,促进京津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成果落户河北,加速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链条。

三是构建科技创新多元融资模式。鉴于科技创新投入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融资瓶颈,建议对于河北重点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实行“政府+企业+社会”投资管理模式,实行三方共建共管、共同投入。可以组建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科技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涉及这些技术问题的“链主”企业要按利润比例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允许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发行创新债券,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市场。探索推广“园区集群+基金”模式,鼓励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设立企业创新研发专项基金,用以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多元融资模式联合推进,同时把技术、市场、人才相结合,共同突破河北科技创新瓶颈。

(五)多管齐下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提升河北高水平对外开放能级。要抓住制度创新这个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棋眼”,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差别化制度集成创新成果。加快从过去的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国内外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服务的自由流动,吸引全球优质要素集聚,以制度创新吸引和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二是加速优势产能“走出去”。依托河北优势产业,聚焦钢铁、汽车、机械制造、新材料、绿色农产品等重点产业链,针对重点国别地区,加大线上线下精准招商力度,引进来,走出去,确保项目不间断。组织外贸企业用足用好各种重大展会、经洽会活动。充分利用河北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扩大区域合作交流。以跨境电商综试区,石家庄、秦皇岛、廊坊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建设,白沟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带动作用,着力提升石家庄、廊坊、秦皇岛、曹妃甸等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水平,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全面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针对河北产业集群特色,定期为企业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产业需求和供给情况,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三是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建立出口产品服务体系,将售后服务作为海外市场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河北传统文化艺术如武术、剪纸、杂技、中医药等特色服务对外开放与交流,扩大国际先进现代服务业的进口和引资规模,提升河北服务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实力。

(六)提高河北软实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和消费

一是要讲好河北故事,展示河北良好形象。把河北的自然风光、特色美食、特色产业和产品、历史文化、人文风俗、民间故事、民间工艺及作品、武术、杂技、新农村建设面貌、城市发展新变化等,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形式呈现出来,向世界展现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特色突出又朝气蓬勃的河北。

二是选择好推送途径。通过河北侨办邀请部分海外华文媒体以“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为主,有针对性进行精准推送,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线上推广。

河北立足本省实际,在扩大内需、提升河北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适配性、实现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构建科技创新多元模式、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河北软实力上下足功夫,定会解决好面临的问题,更好地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河北贡献。

猜你喜欢
双循环河北产业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