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青年就业创业探究

2022-11-23 05:00杨慧丽
山西青年 2022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教育教师

杨慧丽

浙江省团校,浙江 杭州 310012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首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而在次年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再次提及这一概念并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由此可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青年就业创业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创”背景下青年就业创业现状

(一)青年就业创业基本情况

一方面,在青年就业方面。根据我国2020年就业情况统计可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874万人,和2019年相比增长40万人。而且除高校毕业生外,2020年还有500万左右的中职毕业生。基于此,当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青年的就业压力可见一斑。而在就业率方面,虽然我国就业人数每年持续增长,但就业率却始终维持在90%以上,同时失业率也保持低位运行。

另一方面,在青年创业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年创业群体持续壮大,2019年已经达到了741000人,和2018年相比增长9%。其中,因为各类创新创业政策带动的青年创业者,超过24万人。

(二)青年就业观念

当前阶段,虽然我国青年毕业生的人数持续增加,但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所能提供的社会岗位也在相应增加,尤其是我国二三线城市不断发展,给予了青年毕业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数据显示,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38个核心城市,就业竞争指数都呈现下滑趋势。其中,就业竞争最激烈的北京,其招聘职位数量环比增长9.5%,竞争指数下降2.2,降幅明显。

可问题是,我国的招聘岗位几乎和新增青年毕业生人数同步增长,为何还会出现就业难问题。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两点:

其一,就业观念较为落后。根据智联招聘对青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意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年毕业生对公务员、教师等工作岗位情有独钟,这从每年提升的公务员报名人数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数能够清楚看出。另外,大多数青年毕业生更倾向于能找到在办公室内的工作,而对诸如服务、销售等工作十分辛苦的行业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在岗位数量方面,无论是公务员还是教师等工作,其岗位数量呈明显下滑趋势,反而是诸多民营企业的工作岗位不断上升。由此可见,青年毕业生摆正就业观念,才是提升就业率的根本举措[1]。

其二,就业信心不足。目前,许多青年在毕业之前对就业没有形成任何概念,他们不了解就业发展趋势,同时也不了解行业状况,就义无反顾投身就业市场,这必然导致就业出现困难。而当青年毕业生多次投递简历而无公司录取时,将严重影响青年的就业信心,其中严重的还会产生逃避心理,从而抗拒就业。

(三)青年创业意愿

和就业相比,我国的青年创业人数却在稳步提升。这一方面是由于外部创业环境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利好,帮助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这是一项双赢的结果。

另一方面则在于青年独特的个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根据智联招聘对青年创业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的青年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有27%的青年创业是因为兴趣所在,有19%的青年创业是为了赚钱,还有15%的青年创业是为了实现工作自由。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新时代青年进行创业并非完全为了赚钱,更多还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并让自身兴趣成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因此和就业相比,在有能力和条件的情况下,创业显然对青年更具吸引力。

二、“双创”背景下青年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尚待加强

就业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成效取得良好效果[2]。然而我国许多高校中的就业创业教育,始终以理论知识为教育重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当前高校开办的就业创业教育,主要以课外选修或讲座的方式进行,这种小范围的传播方式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其理论中的案例也多为就业创业成功的例子,这很容易对青年学生造成误导,使其认为就业创业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当青年毕业后进入社会后,会产生强烈的落差感。

其二,在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方面,许多高校仅在校园内建有少数创业孵化基地,同时也缺乏就业实践指导,由此使青年的就业创业观念始终停留在理论阶段。因此,当青年毕业后,由于对就业创业认知不充分,再加上现实社会的压力,将严重打击青年的就业创业积极性。

(二)就业创业教育成效较差

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青年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思维,使青年毕业后无论选择就业或创业,都能拥有一定的进取精神,以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3]。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就业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可与预期的教育成效依然不符。

首先,由于青年缺乏进取精神,导致对就业创业有明确的规划,却因为顾虑过多,最终使机会白白溜走。其次,青年缺乏对就业创业市场的评估能力,导致青年无法有效在就业创业市场中发现机遇。再次,青年对于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完善。在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由于对国家就业创业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不全面,从而浪费了原本可供青年实现自我提升的良好资源。

最后,当代毕业的青年以独生子女居多,由于从小都拥有养尊处优的环境,因此其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当此类青年在就业创业中遇到些微挫折,很容易产生畏难、逃避心理。

(三)缺乏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并非高校一方的责任,它需要高校、政府、社会三者间形成合力,才能打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然而,实际的青年就业创业氛围却极度匮乏。

一方面,虽然国家针对就业创业出台了相应的帮扶政策,但除就业之外,整个社会并未对创业形成正确认知。大众普遍认为青年只要创业,很大概率将以失败收场。此外,在创业融资方面,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政策方面的问题,导致青年创业难以筹集创业资金,创业活动自然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大众认为青年应该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才能为之后诸如结婚、生子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而如果青年选择创业,只要失败,轻则损失本金,重则负债累累,下半生只能在还债中度过,而且这种创业失败案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基于此,社会氛围普遍对青年创业持反对态度,也就不足为奇。在这样的就业创业文化中,青年开始普遍求稳,因此难以培养出锐意进取的就业创业新人才。

三、“双创”背景下青年就业创业路径

(一)提升青年就业创业时效性

首先,用咨询服务法,调动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积极性。当代青年学生在就业创业时,由于对相关的法律、政策缺乏了解,因此很容易导致青年就业创业失败。而通过咨询服务法,为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知识的咨询,就能帮助青年了解最新的就业创业资讯动态,进而提升青年的就业创业积极性。但是,咨询服务法要想顺利推行,还需满足以下几点:

第一,参与咨询服务的工作人员需要对就业创业的实时动态以及政策法规熟悉,才能在青年咨询时给予合适解答,消解青年心中对就业创业的抗拒心理。

第二,工作人员最好使用已经就业或创业的社会人士,当青年向其阐述就业创业想法时,工作人员才能根据过往经验向学生提供建议,引导青年少走弯路。

第三,工作人员需要具有服务意识。由于咨询服务法的目标人群为青年学生,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抱有耐心,认真倾听青年在就业创业道路中的烦恼,并站在青年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增强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其次,用典型教育法,提升就业创业教育成效。典型教育法是指在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时,对就业创业正面典型予以鼓励和宣传,对其反面典型予以警示和吸取教学[4]。

第一,高校可以选取青年所熟知的人物树立正面典型,并借助班级会议、高校官网、讨论会等渠道对其进行宣传,以增强青年就业创业的动力和决心。第二,要对正面典型人物的事迹如实宣传,切忌不能美化、夸大。要向青年打造一个和他们出身一致,但依然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最终就业创业成功的正面典型。第三,除宣传正面典型外,还应树立反面典型,以发挥警示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青年迅速认清现实,并仔细权衡就业创业的利弊后再做出决定,此举能够锻炼青年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建设

首先,完善就业创业教师培训机制。完善的就业创业教师培训机制,是就业创业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此,高校和政府应加大对培训机制的资金投入,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就业创业教育能力。在培训时间方面,高校可组织在寒暑假等特定时期,组织教师参加集体培训,以持续巩固教师的基础知识。在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就业创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具备多元特性,因此要求教师同样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管理知识等。

在培训项目方面,高校应积极寻求和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并鼓励跨校区培训的开展,以吸收不同高校间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经验,最终改变我国就业创业教育中师资水平不足的情况。在课程设计方面,要通过模拟就业创业教育课堂氛围的方式,让教师的教育目的更具针对性。另外,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以往理论大于实践的教育通病。

其次,健全就业创业师资奖励机制。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校岗位管理,完善奖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于此,高校需要建立奖励机制,使更多优秀教师加入就业创业教育事业中。

一方面,鼓励教师投身就业创业领域展开研究,并形成更多和就业创业相关的研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在于提高教师对就业创业的研究热情,还在于教师将研究的成果在就业创业教育课堂上进行实践。另一方面,要缓解就业创业教师的工作压力。当前阶段,许多就业创业教师大多为兼职,即他们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兼顾就业创业教育工作,这极大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基于此,高校要为就业创业教师减负,使其专心投入就业创业教育中。

(三)搭建就业创业支持体系

首先,整合校内资源,推进青年就业创业教育。高校是青年就业创业教育主阵地,因此要借助资源整合,推动我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发展。第一,高校应建立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就业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青年在校园内对自身就业创业想法进行检验,从而大幅降低了就业创业失败后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当青年在校园内大量试验就业创业想法时,也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并提高青年的就业创业实践能力。

第二,高校要营造就业创业文化氛围。高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校园内通过打造就业创业产业园、举办就业创业文化节的方式,为青年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消除青年对就业创业的不安感[5]。

其次,优化社会环境。人的行为离不开社会影响,如果社会氛围能够肯定青年就业创业行为,青年自然更愿意就业创业。第一,要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组织其到各高校、社区中进行就业创业宣传,改变传统观念对当代就业创业观念的影响。

第二,充分发挥公众号、短视频等新时代媒体的优势,着重宣传优秀创业个人和创业集体,提升大众对创业的接受度。除此之外,要逐步引导大众改变以往稳定的就业观念,使创业成为一项能够得到鼓励的事业,最终使青年坚定创业决心。

综上所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通过提升就业创业时效性、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建设、搭建就业创业支持体系等策略,不仅能够有效帮助青年对现阶段的就业创业形势形成正确见解,还能显著提升青年就业创业的能力水平。

此外,在高校、政府、社会三者之间,还应对青年的就业创业价值观持开放态度,这样有助于青年就业创业新风气的养成,最终促使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始终朝多元化方向探索和发展。

猜你喜欢
毕业生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题解教育『三问』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教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