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凌
(中国妇女杂志社 北京 100010)
注意到刘涛是他之前的一本文集《字里书外》。我读书一般都会写几笔,看记录是在2019年,在哪里买到的却不记得了,也许是在美术馆后街三联书店。“后记”说书中文章是他以前应《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约请写的,文稿集多了便荟萃成书。我是三联老读者,竟然不记得这些篇目了,读到“后记”才隐约勾起一点印象。这些文章好读,虽讲书法,却有人、有事、有史,不闷,朱伟时期的三联风格正如此。刘涛是书法史学者,研究书法史和书法技法,这本书虽是文集,结集起来也有史的架构。首篇依《墨子》“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寻宗溯源,从形诸文字的方式——书、刻、铸,以及书写材料竹、帛、金、石讲起,将书法拉回原点春秋时代,随后各篇按书法发展进程,次第介绍篆、隶、楷流变。书家则以王羲之首当其冲,继而历数各朝各代著名书家,至清收束。介绍书家时,又兼及各家楷行草书特点,钩沉书史,检索笔墨缘由,讨论笔法,叙述风格来历,虽驳杂,对普通爱好者和习练者,却也大致捋出应掌握的学习和欣赏之要。我自小练习毛笔字,后中断多年,直到近二三年才重新拾起,也开始注意搜罗有关书籍,觉得此书可置案头玩味,这就记住刘涛了。
最近,从朋友圈知道他又出了书,是《书法学徒记》,就在网上下了单。新书也是一部文集,看下来,大致如标题,是一位书法史学者的书法学习个人史。因为有“学徒”经历,自己有实践,知道其中甘苦,知道该在哪里用功夫,所记所述所引便少虚言,而扎实有料。并且自小而长的学书经历,在表明了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眼界、技法、勤奋都是学书过程中的必备要素。早年我买过一些书法概论、怎样学书法之类,宏观讲谈历史、流派、理论、技法要素等,往往枯索,相比起来,刘涛这本书也是既好读又实用。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便是“以古为徒”,这是学书法的人都绕不过的,从他幼年时说起,讲初学毛笔字时的临贴过程。起头稍有点平淡,大概读书总希望看到不一样的别处,不过两三篇后印象即得改观,开始讲自家写字经过遇到的种种,言之有物,日常就有了着力点,虽然大多点到为止,却在切实处,行文舒展开来,读着就有兴味,也有启发。
比如摹写,我不记得自己小时候有没有经过摹写,可能有吧,记忆里只有临写,从开始看一笔写一笔,到后来把一个字看全乎了,再凭记忆临写,揣摩练习字的间架结构,慢慢建立起所谓肌肉记忆。书中则有二三篇文章说他自己的摹写心得,其中《而立之年摹虞字》颇详,他摹写虞世南三两月,渐渐眼熟手熟,体会古人所谓摹写可“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在他总结则是:用笔技巧决定书写动作,书写动作决定形态,是临写一部新字帖应经历的初始过程,是接近原字的捷径,有事半功倍之效,也许我再临新帖时会借鉴。双钩法,我一直以为专指执笔法,读《结缘〈泰山金刚经〉》,说他偶遇《泰山金刚经》的各种因缘,早年不明笔法未敢贸然临写,遂“双钩”解渴,这里“双钩”是用透纸覆盖字帖线描勾勒原字。诸如此类,一些我懵懂的知识点,在读他的“学徒”事迹中得以厘清,尤其他在大学做书法技法教学,所言非凭空,皆从实践中来,是可信赖的。
临贴不可避免要说说遇到的各种字帖,他讲多年来经眼入手的字帖的来历就好看。他评述古来名帖,比如《泰山金刚经》诸帖的因缘,拉杂说来颇详细:早年在武汉买帖的书店,临写时的困惑,去实地访泰山经石峪的兴奋,字帖后各家题跋的来历,以及各版本的出版信息……所耳闻所眼见所亲历的诸多细节,带出了字帖之外各个历史时期生活世界的种种,读者也跟随走了一遭似的。不由想起我大学读书时,书画社三四同学常常一起去学校周边书店买字帖,那时懵懂,同学说买啥就买啥,集了不少,也收藏至今,惭愧的是除了颜真卿,离开学校后其他再没怎么翻阅过。
临贴讲究笔法,书里写他去拜访老书家曹立庵先生,某次恰好遇上先生在写字,“我帮忙抻纸,盯着曹老手中的笔,看使笔的‘手段’……可以这样用笔!由此开窍。”想起也是在学校书画社,陕西书法名家卫俊秀老先生是书画社顾问,大家有时去他家看他写字,我不记得具体细节了,但由柳公权改习颜真卿是卫老的建议,沿袭至今的站立悬肘写字、使羊毫笔等,也是拜那个时期师友的教导切磋,至于刘涛在老书家那里看得的“使笔手段”,则还不是那时的我所能懂得并会揣摩的,聊以自慰的是基本功执笔法,从小父亲教训,也基本正确。就这样,一边读,一边想想自己学生时代的写字过往,甚至学友之间的各种,也很有乐趣。
《新年写贺笺》则是文人雅趣,从他所见的魏晋人书写的贺蜡拜帖说起,到自己早年用小片宣纸、近年以彩笺做贺年卡,选几种书体,给朋友们年末贺岁,以文传情,以字表情,这些日常便成了有仪式感的雅事。其中,年俗红纸招贴的幼年启蒙,收集彩色信笺的诸种趣味,贺岁用词的琢磨兴意发挥,读来也如其所言,“别有情致”。多年来,每到年末,我也会给长辈和老师写贺年卡,虽然如今也随俗多是微信贺年节,但年末寄贺卡也一直当一件事做着。我的硬笔字,从小到大颇得好评,可是后来,敲键盘、使用手机文档APP越来越熟练,贺卡一年年写下来,觉得字却越来越不好看。刘涛说他进新千年开始电脑写文章,很少用笔写字,更别说提毛笔了,因“担心书写动作生疏,常用小楷抄书”。他以学者的敏锐和观察,指出“‘敲’字方便,但‘敲’与‘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动作”,这些体会和感叹,读了心有戚戚,键盘改变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对汉字的影响同样不可谓不深远。
第二部分“临书·闲抄·杂写”,是刘涛说自家临写字帖的心得,以及读帖抄写的起心动念,记来历,勘讹误,自审度,悟乐趣,也偶作文抄公。文章中引经据典阐释“小品”写法,“篇幅短者为‘小品’”,尤其“闲”为前提,“道人情,说人生,吟风月,谈园林,论读书,话琴棋,兴致所至,意到笔随。或述或评,或庄或谐,参透事理,迭见妙语。怡倦眼,润神思。”如上各种颇称他心意,于是起而仿效,便是这一部分的小品文。这些文章寥寥数语,言简意赅,点到为止,配之以他自己各时期消遣为宗旨的各书体的书法小品,在他是回顾总结,在读者一边读文一边看字,也是闲暇消遣。因为读帖日久,又是治书法史的,他涉猎古籍多,于是不只文字有古意,行文中也颇见些散淡古风,仿佛隐隐绰绰站在远处指指点点,读者也许就得了一二点拨吧。
第三部分“我的字帖”,梳理自家收藏的若干旧字帖,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想他经手字帖无数,单选这十来种,盖因其中有故事的缘故,正如他所言,是在书法起步初期,受教甚深。柳溥庆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顺应当时社会学书热潮,选编了一系列楷书字帖。刘涛自述小学四年级开始学写毛笔字,用的就是柳先生编选的《柳体玄秘塔标准习字帖》,当年字帖已不存,他说近些年怀旧搜集了若干,此番便细细梳理这些字帖的编撰来历、特点、出版信息、发行量以及柳先生的个人身世之类。其中,柳先生最初编选了一套《柳体玄秘塔标准习字帖》《欧体九成宫标准习字帖》《颜体多宝塔标准习字帖》,后来又配套柳、欧、颜体各选编了三册《楷书间架结构习字帖》,这套字帖印行多年,发行量惊人,“自六十年代起由北京出版社陆续出版以来,二十多年在全国近二十个省市再版和重印,发行量达数千万册。”到改革开放时期又迎来新一波高潮,“1999年2月第24次印刷的《颜体多宝塔标准习字帖》版权页显示,此帖……总印数达2462100。这个印数,恐怕是后无来者。”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今昔相比,让目下艰难生存的出版界文化界情何以堪!而这个梳理过程,是感念柳先生不言之教,是检点和怀念自己的学书过往,还提供了一些时代和社会变化之际文化传播的历史信息。这些字帖有的书影我也眼见过,我收藏的字帖一直在书架某个角落堆叠着,拜文章提醒,就在上边翻检一下,柳公权《玄秘塔》字帖,我有1978年文物出版社版,也有1982年西泠印社版,西泠版便是沙孟海先生题签……也许某个时候整理一下,也能写出若干故实吧。
《书法学徒记》不只标题平实,编排和文字也如此,不是正襟危坐,不拘繁简贵贱深浅,闲闲写来,像是散坐聊天,读起来是放松和愉悦的,有点儿寓教于乐。每一篇,都配着和文章内容相关的书法作品,印刷精良,排版疏密有致,有古董,有名品,因是“学徒记”,大部分是自己的临摹或书写作品,文图对应,十分醒目了然,可以再三玩味,也就弥补了一些篇章字少的不过瘾。看后记,作者年届耳顺,回顾自己的学书过往,梳理总结一番,像远古记事,在绳上打个结,记一段事由,阶段性总结一下。
我读这本书感受到一种少有的“互动感”。看他的《字里书外》,以及以前读过的白蕉《书法十讲》,是耳提面命,读者基本以聆听为主。此书则有来有往,这大概是因为年代相彷佛,学书起步时所遇字帖也熟悉,有些日常也相近,于是时有触动,就有了上述的浮想联翩。《诗经·小雅·鹤鸣》言:“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错同石,指粗磨石、砾石,用以治玉。在我,任何所借鉴的他山之物,都有“师”的意味,借以琢磨自己的那块石头,也许慢慢会成为一个玩意儿,更可能是生活游戏之一。但无论如何,来自外部的“错”“石”,我都视之为“玉”,值得尊敬并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