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斐,伍 炜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
1929 年12 月11 日,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功发动百色起义。在百色粤东会馆前举行的升旗仪式上,陈豪人代表中共广西前委(起义后改为红七军前委,以下简称“前委”)庄严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以下简称“红七军”)诞生。而后,红七军在前委的领导下参与了一系列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保卫和建设工作。1930 年10 月,红七军接到中共中央进攻柳州、桂林和广州的命令,当年11 月第十九师、第二十师在河池进行整编后出发北上,踏上远征路程。在长达9 个月的时间里,红七军主力跨越桂、黔、湘、粤、赣五个省份,行进3500 余公里,途中进行大小战斗数百次,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付出惨痛代价后于1931 年7 月在江西于都县与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会师,并入编红三军团战斗序列,这就是著名的红七军北上远征。对此,开国大将张云逸在晚年回忆时动情地指出:“我这一生,有两件事值得骄傲:一是率领红7 军进行‘小长征’,二是跟随毛主席参加‘大长征’。”[1]4汇入中央红军后,红七军将士们用在“小长征”中锤炼出的特别能战斗气质,在第三、第四次反“围剿”中继续英勇斗争,为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2]。2016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长征精神概括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2]北上远征的红七军将士们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品质正与长征精神一脉相传、相接相契。
长征精神的第一个内涵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始,就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始终是我们党在重压下坚持革命的思想利器,是红军将士们在长征中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对绝地断粮的生死考验、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部队始终敢于继续前进的思想支持,是长征精神的根本。
红七军北上远征历程生动地体现了坚定信念、坚信正义必胜的精神。百色起义中诞生的红七军,最终能够成为一支敢拼敢闯的雄狮劲旅,是每一位红七军指战员用鲜血与泪水铸成的荣耀,流血流泪的痛苦时刻,正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念的鼓励,才让红七军战士们有勇气继续为革命前行。在罗城四把村激战中,红七军伤亡300 余人。在进攻融安长安镇中,敌强我弱的艰难态势让红七军300 余人在那长眠。在邵阳武冈城攻坚苦战中,强行攻城加上兵力对比悬殊,又损失了500 余人。在江华大瑶山,御寒物资的不足让红七军的每一步都异常难迈,80 多位红军战士在此倒下。在乳源(现乐昌市)梅花圩血战中,错误的情报导致对敌人实力判断错误,又有500 多人血洒梅花圩。这些只是红七军战士在北上征途中历经上百次大小战役中较为有名的几次,红七军将士人数在出发时有7000 多人,到与中央红军汇合时减员到不足2000 人。这惨烈的数字对比足以说明“小长征”过程的曲折和痛苦,但是红七军的指战员们都未曾放弃前进,这正是对共产主义坚定追求的崇高理想信念赋予他们的力量。而后红七军将士们带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进入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困境中坚持革命,坚信长征必然胜利,这正是长征精神中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的体现。
在红七军北上远征中,出现了一位又一位可歌可泣的典型代表人物。如雷经天就是从红七军走出来的代表性的具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优秀红军战士之一。[3]1930 年10 月2 日,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代表邓拔奇在前委会议上传达了要求红七军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集中兵力进攻柳州、桂林和广州的命令。熟悉情况的雷经天对命令持不同意见,结果被开除其党籍并被撤销一切职务。但雷经天并未退缩,跟着红七军队伍辗转千里。北上远征结束后,他恢复了党籍,又投入了《火炉》的编辑工作,继续为党的革命事业作贡献。1932 年,雷经天在“肃反”运动中被开除了党籍。这一次,雷经天以炊事员的身份跟随队伍进行长征。在红军队伍经过桂北时,有人劝雷经天:“你老是背个大铁锅行军是吃不消的,干脆回广西去,那里的同志是了解你的。”但他态度坚定地说:“回广西,我个人身上背的铁锅是放下了,但因我而受牵连的同志就会背上更重的‘黑锅’,问题就更复杂了。”[3]雷经天跟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背着的“黑锅”还没有卸下,又为解决延安粮食供应的问题辗转各地日夜操劳。就这样,雷经天坚强地完成北上远征的七千里征途,又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
又如典型代表人物黄子荣。[4]173-177黄子荣出生于广西宁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百色起义时,黄子荣担任红七军第一纵队一营营长,后又调任二纵队二营营长,参加了一系列保卫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战斗。红七军北上时,他担任第二十师五十八团营长,随部踏上了转战五省的艰苦征程,参加了激烈的四把村战斗、长安攻坚、武冈攻坚、梅花圩等战斗。在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带领红五十八团打出了军威,后跟随东征军入闽攻克泉上镇、夺取朋口,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军团长征。在突破湘江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激战中,黄子荣作为红四师参谋长,带着伤病率领部队坚守在兴安县光华铺、枫山铺阵地,英勇狙击国民党桂系军团,成功完成了掩护中央纵队和兄弟部队渡江的任务。在四渡赤水战役中,黄子荣旧病复发,调任教导营教务主任,但在行军过程中依然时刻关心干部和战士的疾苦。1935 年7 月,部队挺进四川毛儿盖大草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折磨着红军指战员。黄子荣患上了红白痢疾,身体虚弱且浮肿,只能依靠着木棍跟随着大部队,终于在蹚过一条小河后再也无力前进了,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依然鼓励战友:“有毛主席的领导,我们一定能胜利,中国革命一定能胜利,可我等不到那一天了。亚秀(卢永克)你还年轻,一定要坚持干下去啊!”[4]177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第二个重要内涵。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更是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切实表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长路上,每300 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牺牲,他们的鲜血洒在赤水河畔、洒在泸定桥上、洒在夹金山中、洒在松潘草地,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各种生存危机,最终胜利完成长征,可以说红军长征就是一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进行曲。
红七军北上远征历程生动地体现了不畏艰险、不惜付出一切的精神。1930 年11 月,红七军整顿后从河池出发执行中央进攻中心城市的指令。远征头两个月,红七军在四把村遭敌阻击。尽管红七军占领了四把村的制高点佛子坳,但还是无法摆脱敌人前堵后击的局面。四把村战斗中,红七军让敌军遭受了重创,但自己同样损失惨重。为了解决补给问题,红七军前委又决定进攻长安镇。敌人在长安镇城内城外都构筑了较为完备的防御工事,红七军想要速战速决的战斗决策也在敌人援军到达后失败。此后红七军又经历多番战斗,在每一场战斗中,红七军战士都展现出不畏艰险、不惜付出一切的英雄气概,将士们正是秉持不畏艰险、不惜付出一切的精神,最终成功实现北上远征。
如典型代表人物李天佑。[5]李天佑是广西躺桂林市临桂区人,百色起义胜利后,李天佑成为军部特务连副连长,年仅15 岁的他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1930 年11 月,随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1930 年12月底红七军攻打武冈县(今武冈市)时,自己带领一个排顶住追击的敌人,掩护军首长和军部机关转移。1931 年2 月3 日在广东省乳源县梅花村的战斗中,他再次临危受命,在红七军首长的指挥下带领全连杀出一条血路,全力掩护部队突出重围;2 月5 日拂晓抢渡乐昌河时,带领特务连跟紧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掩护尚未渡河的连队和机关人员。在转战湘赣苏区后,又参加了安福、宜黄、莲花等战斗,成就了“小老虎连长”的威名。李天佑之后参加了长征战略转移,并作出了重要贡献。1934 年11 月,李天佑率领红五师到达灌阳后接到军团命令,要求红五师立即赶往新圩,全力掩护中央机关纵队抢渡湘江。接受命令后,李天佑率部全速前进,当夜到达新圩并下令连夜抢筑军事工程,并和政委参谋长等人商量作战策略。天亮后,数量和装备上占绝对优势的敌军向红五师进攻,李天佑完全不惧,指挥部队与敌人对抗,坚守阵地寸山不让。三天三夜的激战,伴随着敌机不时地轰炸扫射和凶猛激烈的炮火,战况的艰难残酷实属罕见,但是李天佑靠着沉着冷静,调整部署兵力,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又如典型代表人物欧致富。[4]370-374欧致富是广西百色市田阳区人,从百色起义到北上远征,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在千里征战中成长为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长征时,欧致富担任红五师十三团的特派员,不仅在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和抢占娄山关的战斗中打出军威,还在飞夺泸定桥为全军渡过天险立下功勋。1935 年6 月,红一方面军要翻越夹金山。夹金山常年积雪,高寒且缺乏氧气,常人难以登攀。欧致富腿部的旧伤复发,加上身患痢疾而全身无力。团政委劝他留在当地养伤,等伤好后自谋出路,但欧致富不顾一身的伤痛,坚决继续长征,在过雪山时无所畏惧地以滚山法下山。
长征精神的第三个内涵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就是因为当时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力量相比悬殊,倘若强打硬拼,我们党和红军就会陷入危局。幸而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起来。毛泽东带领大家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主张,实事求是地选择红军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发展,最终拯救了党和红军,使红军步入了正确的前进道路。
红七军北上远征历程生动地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红七军北上远征的实事求是精神典型地体现在全州会议上。红七军北上远征后,错误地去攻打柳州、桂林和广州这些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在此过程中,红七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于是,部队该往哪里去成为前委亟须回答的问题。1931 年1 月2 日在全州会议上,邓小平从红七军北上后的实际情况和整体革命形势出发,提出放弃攻打桂林的主张,认为红七军应该沿湘粤赣边发展,寻找地方进行休整,发动群众扩大队伍以提高战斗力,寻找机会会师朱毛红军。邓拔奇、陈豪人经邓小平、张云逸同志劝说后同意了上述主张。至此,全州的这次前委会议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前去湘粤赣革命根据地与朱毛红军会合,有利于保存红七军的战斗力量,成为北上远征途中重要的转折点。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体现在红七军北上远征中,也体现在长征路上。邓小平在行军途中,看到红军战士们行军仓促,在寒冷的秋季也光着脚赶路,因此要求各军团、各师、各团、各营的领导都要把解决战士们的草鞋问题,提高到减少病员和巩固红军战斗力的重要位置上去认识,并提出了解决草鞋问题的具体方法。[6]1935 年1 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遵义会议。在遵义会议上,邓小平坚定拥护毛泽东切合实际的路线,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第四个重要内涵,也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着这样的传统,紧紧凝聚在一起,为中国革命成功这个大局胜利实现保驾护航。长征中的每一位战士也正是秉承着这种精神,才能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持到底,完成二万五千里的伟大传略转移。
红七军北上远征历程生动地体现了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奋斗的精神。百色起义中建立的红七军,是以该地区壮、汉、瑶等农民武装为主体组成的。红七军成立之初,壮、瑶等少数民族指战员占有一半以上;红七军主力北上远征时部队有7000 余人,其中壮、瑶等少数民族指战员占80%以上。红七军北上远征走过的地方,很多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这就要求红七军做好民族工作,才能团结和发动群众支持革命。红七军在这些地区开展革命实践活动时,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妥善处理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并且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制定符合各族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大力选拔、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愿意加入革命的队伍中来,在无形中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其中很多少数民族干部不仅参与了红七军北上远征的胜利,也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典型代表人物李振亚。[4]119-123李振亚是广西藤县人,参加广西军委在南宁开展的兵运工作后,遂跟随部队到百色,参加了百色起义,成为红七军的一员。在红七军主力北上的过程中,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严格执行红军的纪律,出色地完成着后勤工作。曾任红七军五十八团政委的云广英这样称赞过他:“他在艰苦和任何艰难的战斗情况下,革命意志很坚强,工作责任心很强。在行军作战时,他都主动、积极、勇敢地完成他的工作任务,又能善于团结干部和群众,在团工作中他给我们完成各项战斗任务帮助很大,的确起到了得力的助手作用。”[4]119在参加长征后,李振亚担任中央军委干部团一营的营长,主要负责红军长征中保卫党中央机关和实施突击作战任务。1934 年,红军长征过桂北龙胜县苗寨时,国民党桂系特务纵火烧毁民房企图嫁祸红军,李振亚带领一营人员全力灭火,当即处决纵火犯,受到朱德总司令的表扬,而后在突破乌江、攻坚土城、强渡金沙江等著名战役中又多次立下功勋。无论面对任何困境,李振亚都站在党和红军的立场上,忠心耿耿并任劳任怨的为部队服务,在工作行动中一直贯彻着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第五个重要内涵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就是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红军漫漫长征的胜利与人民群众一路的支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红七军北上远征历程生动地体现了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红七军北上远征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红七军中许多战士都是少数民族,他们愿意加入红七军,成为远征北上的主力部队,这离不开当时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右江革命根据的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带有广西特点的革命斗争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措施,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生活,调动少数民族群众革命的积极性,为党在民族地区进行革命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红七军在转战五省、行程万里的征途中,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和播种机”[7]。红七军每到一个地方就开展宣传工作,传播党的思想,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了贫苦人民而战,了解红军是纪律严明的部队,在扩大政治影响力的同时与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正是由于得到了各族群众的拥护,红七军在艰难行军过程中才能不断获得各族群众的帮助,胜利完成北上远征。
如典型代表人物覃应机。[8]覃应机是广西东兰县人,成为东兰县农民自卫军后,参与百色起义和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后随红七军进行了“小长征”,1934 年参加了长征。同年10 月,红军从广西资源县到达贵州黔东南黎平县苗族侗族村庄时,整个村庄不见群众,呈现出荒凉破败的景象,给红军资源补给、信息获取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因而联系群众获取群众帮助成为部队的首要任务。红三军团的保卫局局长罗瑞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覃应机,覃应机立即带领战士到城外山头,试图用广播喊话的方式与群众获得联系,可是喊了半天并没有获得成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假宣传,少数民族群众对红军避之不及。覃应机急中生智,想到这里的土语与自己的家乡相同,何不用土语向群众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从而解除误会获得联系。覃应机又拉上几个老乡,在村寨里用土话大声交流,唤起群众的同乡情谊,最终取得了群众对红军的信任,通过人民群众的帮助解决了红军要紧的补给和信息获取问题。
又如典型代表人物冼恒汉。[4]341-345冼恒汉时为广西百色市田阳区人,在参加百色起义后,一直负责宣传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1935 年11 月,冼恒汉调任红二军团第四师,与师长卢冬生一起率领第四师作为红二军团的前卫开始长征。1936 年到达滇北中甸时,冼恒汉注意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通过会见寺院的大活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主张,表明红军的性质和纪律。在他的努力下,大活佛为红军提供住宿,还捐出粮食接济红军,为红军解决行军中的困难。宣传工作本就与群众相关,多年的宣传工作让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镌刻在冼恒汉的心里。
历史的风云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平息,但风云过后留下的红色文化历久弥新。北上远征的红七军将士们的革命精神,丰富地蕴含着长征精神的品质,并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征中铸就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和凸显,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从红七军主力北上远征入手领悟其精神品质与价值意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并在实践中自觉履行长征精神,将红色精神财富不断传承下去,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