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有约,怎能失约

2022-11-23 03:26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2022届任泓达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诗林先生诗书

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2022届(3)班 任泓达

请撷一朵散发幽香的海棠,任它化作一只蹁跹的蝴蝶,奔赴一段花好月圆的邀约吧!

——题记

看那春江月色“滟滟随波千万里”,看那院旁小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这本属于古诗和我们的约会,为何前不见古人,今不见来者?也许是人们已经忘了吧——忘记了赶赴这场心灵的诗约。

春风吹不到那些失约者的心里,它早已在摩天大厦和车水马龙间迷失了踪迹。或许他们早已忘记了那一笺信纸,忘记了那一弯明月。为求生计,他们奔忙劳碌,重复着灰色的一天又一天;为了高考试卷上默写题的“6/6”,学生党将高考必背篇目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虽倒背如流,却将其精义弃之不顾。于是,他的心田便不再被好雨润物,也不能被春风吹绿,而是变成了一个沙漠——一个缺少诗意的荒漠,那里再也没有莺啼嫣红、灞桥烟柳,也没有了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买椟还珠,挂一漏万,诗歌之约被单方面遗忘。

分明是中国最精粹的文化,却被现代文明无情遗忘,这是时代的悲哀,我们的悲哀!

“不学诗,无以言”,《诗三百》曾是走向心灵贵族的阶梯。几千年来的华夏读书人,凭借《诗经》上识自然风物,下通人文教化,他们吟诵着世界上最迷人的语言,伴着天籁之音,习染着传统的中国审美情趣。他们造就了不绝的文明,文化的高峰。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在华夏家喻户晓,广受赞誉。范钦认为留给后代最好的遗产不是金银重器,不是田亩别墅,而是诗书铸就的文化品格,是耕读锤炼的朴素意志。诗书耕读可为人生奠基。

人生有诗少寂寥。读了林徽因的诗,有人曾表示,愿意一生被封存在她的“人间四月天”里,任窗外春光荏苒,燕子呢喃,白莲自开自谢。众所周知,诗歌将浪漫刻进了林先生的骨髓,诗歌助她赢得了终生的朋友,诗歌助她成就了幸福美满的一生。我们还知道,国难当头,辗转南北,身心俱疲时,诗歌是林先生要好的朋友,是她疗病的良药。

屈原、陶渊明、苏轼、纳兰容若……回首过往,无数的人们,赶赴诗歌的约会,他们去时愁容满面,归时神采奕奕。

请放下我们做不完的试卷,停下匆匆的脚步,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们会惊叹,原来落霞可以如此绝美,原来西湖真的烟雨朦胧。我们不能遗忘,遗忘那一轮春江花月,遗忘那一首深情的琵琶曲,遗忘那一场青春与诗的约会。

月色入户,东坡欣然启程,我们呢?“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老师点评:

这是一篇有关文化自信的作文,作者巧妙选取了优美的中国古代诗词作为写作对象,以诗化的语言营造了一个今人与古诗约会的场景,古诗仍在,今人失约,暗喻好诗无人欣赏,在感叹中完成引入话题的人物。接下来简要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又从诗教传统,诗歌对人的熏陶,分析了学诗对民族、家庭的作用和意义,从宏观上肯定了学诗的必要性。又以林徽因为例,从微观上肯定了诗对个人的巨大意义,再以点带面,点出历史上许多人因学诗受益,从而将学诗的必要性推向高潮。最后回扣开头,点明中心,虽不明言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尽在其中矣。

直接引用与化用古诗词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饱含真情,文心敏锐。读完此文,相信读者都会欣欣然前去赴古诗词之约,捧起诗词,美美地读,深情地诵。

猜你喜欢
学诗林先生诗书
邻居林先生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呼我
学诗偶感
学诗
忙碌的莫林先生
旧瓶装新酒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