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星
(上海理工大学 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3)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一纲要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重要指南。高校作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其思政工作的开展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能在思政工作中将爱国主义与本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进行有机融合,便能进一步为祖国培养更多留得住的人才。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面向青年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与社会发展所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思政教育主体责无旁贷的责任。在当前背景之下,在青年学子的心中插上爱国主义的红旗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究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政工作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推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心系天下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及精神核心,具有经久不衰的力量。精神意识与实际行动双维度的爱国主义是我国千年历史中多少文人志士功与名背后的力量,他们舍己为人、披荆斩棘、为国奉献的崇高品格永不褪色。新时代瞬息万变,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撑,它是指引青年学子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鲜明旗帜,是教育青年学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指南。
国家以及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具生气的力量便是青年,他们凭借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逐步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力与核心,更是逐渐成为时代责任的担当者。但青年大学生的心智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期,作为具有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需要将爱国主义精神充分融入至日常思政工作中。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对于激发新生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增强学子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更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学子,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更好发挥价值引领的重要支撑。通过爱国主义精神的融入以进一步教育青年学子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及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学生在成就个人梦想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以此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内外形势正在发生复杂变化,各种思潮交互涌动,但也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凸显出“信念如磐”的重要性,也更是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新时代青年思想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既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整体较为活跃,但在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日常思政工作时仍容易陷入陈旧的思维方式,活动开展形式缺乏吸引力。传统的教育活动中,讲授讲座方法的运用具有多项优势,能充分保证爱国主义理论的受众范围和推广,但在具体运行和实际推进的过程中,传统讲座却是最难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老化,缺乏创新力和活力,活动形式和内容陈旧,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减弱,内心深处的重视程度降低,这极易导致学生以应付式心态面对之后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长此以往根本无法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托是要有温度地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朋友圈”,犹记得2020年青年节时在朋友圈一度刷屏的那部直击人心的演讲视频《后浪》,引发青年学生大量关注的同时也引发学生真正开始思考“青年一代如何担当时代使命与祖国未来”。但反观当前许多高校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表面热闹的背后却未必能真正触动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是鲜活且充满生命力,我们不能只是讲我们想讲的,而是要关注学生想听的,将我们想讲的与学生想听的进行有机融合。
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应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爱国主义虽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当前课程思政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第一课堂中的很多教育内容都能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但第一课堂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其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也易缺乏创新点。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正因身处网络时代而享受着信息资源获取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性和实效性,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难题,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对于高校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但也造成了不少挑战。从学生参与度及兴趣点而言,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学生所思所想存在距离,也缺乏一定的时代特点和创新性元素。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生硬地讲解爱国主义,或是打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标签开展活动时却大相径庭,这很难使思想活跃、个性独立、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的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当前00后大学生已经逐步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主要群体,生长于信息化时代的他们具有多元化的信息获取和接收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团结凝聚广大青年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更是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特点。然而事实上,校园里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口号喊得响亮,标语横幅随处可见,但这些充斥在有限空间中并且反复重现的宣传并没有将背后真正的理念传递给学生群体,他们也并没有因一条标语或一句口号而开始主动探索。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其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为国家安全而努力奋斗的坚定理想与强大信念。被动的接收态度会直接影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思政工作的关系就如同食盐与食材之间的关系,如果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时无法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盐”同各种时尚化、生活化的“食材”相融合,那么爱国主义精神很难被学生所理解,正如食盐若缺乏食材的融合将“咸”得无法入口,而高校思政工作若缺乏爱国主义教育也将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正如食材因缺乏食盐的融合而索然无味。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民族英雄、国家先锋作为时代榜样,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在教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不应仅是停留在语言表达、情绪表达上,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区分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形式上的爱国主义行为,教育学生学会理性地表达爱国之情。教育引导大学生基于正向的自我价值观和成熟判断力正确表达爱国之情,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国家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将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国家的战略目标结合,用实际行动抒写爱国篇章。爱国主义是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础,它具有深蕴于心的内源性特征,因此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驱力[1]。历史教育经验表明,榜样模范对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弘扬优秀爱国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不断激发青年学子积极向上的内生力量,发挥爱国榜样的优秀示范效应。
高校开展思政工作时应当充分抓住时代榜样的影响力,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注重开展爱国典型人物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推进青年学子爱国实践性教育、可视化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向优秀爱国英雄及先锋榜样学习,以此不断拓宽爱国主义教育广度,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引领力。在日常的思政工作及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及挖掘榜样力量的积极性,减少讲述、讲授式地事迹宣传,多采取学生采访、走访、寻访等途径,鼓励青年学子运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多样化的记录形式学习“榜样人物”的人生经历和精彩故事,学习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为国奋斗的爱国精神,让他们能够近距离或者面对面地走进时代榜样,以此敦促青年学子不断提升自我,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奋斗以此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结合榜样力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确保教育效果的有利因素,当前防疫抗疫工作中就涌现了许多值得青年大学生学习的个人或集体,他们既是青年大学生学习和对照的楷模,也是让青年学子能够充分感受爱国力量的优秀榜样,以此不断提升青年学子自我内在的爱国主义驱动力。
实践是验证理论知识、探究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在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和教育工作,同时要注重实践志愿服务元素,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强化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第一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及各类志愿活动对大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实践与各类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其亲身参与的经历本身对于学生而言便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精神洗礼。此外,青年学子在实践过程中用耳朵倾听人民的呼声,用内心感受时代的脉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学都将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祖国民情、社情的了解,以帮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他们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高校应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深入、持久且打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科技发明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文化交流实践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类实践工作中,在拓宽大学生视野的同时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使青年学子在实践的洗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实践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常规工作,如何将其常规工作打造成具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工作,才是能够真正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爱国主义不是形式的爱国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国家认同感。因此,在组织青年学子的教育实践活动时,我们要避免喊口号式的教育方式,而是应当将爱国主义精神具体化,让其变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事,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潜移默化地将爱国种子埋进每个青年学子的心灵深处。此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滋养青年学子爱国初心的根基所在,因此在高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各项实践中,我们要摒牢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年学子了解并熟知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智慧结晶,教育引导他们紧抓爱国主义精神命脉,传承好历史先辈交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坚定文化自信,做一个对自己国家负责的人,为祖国的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基础建设等贡献自己的力量。
融入社会潮流元素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易于被青少年接受,这样也能使爱国主义精神更深入人心。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应当符合社会发展背景,结合社会热点新闻等多元化元素开展教育工作,才能从内容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都有它深刻的内涵和教育意义,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是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切入口。高校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元素对青年学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在日常思政工作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潮流元素,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形象具体的语言或行为,把宏大的观念、精神通过具体的个体行为进行映照,把国家、民族、个体作为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增添生命力,增强思政工作的创新力及影响力。
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将时代潮流元素融入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将学生最易接触到的文艺作品、网络热词等进行全新演绎或诠释,以他们熟悉的形式潜移默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如不久之前人民日报新媒体客户端推出的建党百年主题歌曲《少年》,将网络热门歌曲曲调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结合在一起,把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说唱和党史结合在一起,歌曲一度掀起了火热的《少年》浪潮。青年大学生是支持祖国发展的强大力量中最有生机、最有能量的队伍,我们需要结合时代潮流元素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青年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以最贴近学生所思所想的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调动青年学子的爱国内驱力,激发爱国主义教育动能。
当代“00后”青年大学生被称作21世纪的新一代,他们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被贴上了“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网络原住民”等标签[3]。生于中国“入世”节点、长于移动互联网兴起时代的“00后”青年,是当前走在时代潮流最前端的一批人。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及时代烙印,这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既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造成了不少的挑战。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高校教学模式逐步发生转变,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均呈现非常强的新媒体依赖性,因此高校思政工作也应当用活用好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借助新媒体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以能更好地传播青春正能量。
互联网平台是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线上线下两个教育渠道的关键桥梁,采用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网络教育阵地的育人作用[4]。新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有力的助推器,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为青年大学生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增添人气。高校可以充分抓住新媒体的传播力,利用学校官微、官网、抖音等自媒体账号,推送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动态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弘扬校内外优秀爱国人物事迹和先进榜样。此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体验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教育经验表明,沉浸式教育体验往往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资源,制作舞台剧、历史剧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爱国主义英雄的人生经历,并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氛围营造与传播,进一步提升思政工作的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工作,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前提。一代人肩负一代人的责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爱国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是时代精神的发展[5]。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在广阔的课外空间和网络空间中,为学生提供自觉、自主、自育的成长平台,提供组织归属感和相应的组织空间,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这片广阔天地中做好自身可为、能为、应为之事,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人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之中,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榜样力量元素的融入是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钥匙,而通过实践志愿服务载体更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则是活力源泉,再结合融入深受学生欢迎的时代潮流元素拉近与学生所思所想的距离,最后借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力度的“东风”,从源头上调动大学生的参与度、回应度及喜爱度。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这条路目前还很长,但每一位高校思政工作者都是这条路上的忠诚践行者,尽管融入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不断创新融入机制,高校思政工作必将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能够更有效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凝聚青年学子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