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子龙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甘肃定西 743300)
动物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且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主要经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归期4 个阶段,并且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流行规律。传染病在动物中发生流行必须具备3 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当这3 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导致传染病蔓延。因此,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以防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和传播。
科学选择养殖场能给动物创造舒适、安逸的生存、生长环境。合理布局能减少场内微生物的交叉感染,减少疫病的发生。因此,在建设养殖场时要提前谋划,做好选址和布局,有条件的在养殖场周围和场内各分区种植树木、花草,建立完善的生物隔离带,抵御外界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传入和场内微生物的交叉感染,减少动物传染病的发生。
强化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养殖人员要积极学习养殖技术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结合动物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情况,建立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调整饲养环境、营养搭配,才能饲养出健康的动物,降低其患病几率。其次,养殖人员要规范使用兽药,严禁使用国家明文禁止的和假、劣兽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兽药抗菌药的使用,减少兽药残留,从而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控疾病的目的。
养殖场(户)坚持自繁自养能尽可能地避免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传入,能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如果是动物育肥场,建议采用“全进全出” 的饲养模式,消除交叉感染,尽可能地避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养殖场(户)在调入动物时,要到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申报备案,经同意后了解输出地动物疫病流行情况,输出地为非疫区或最近半年未发生动物疫病。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检疫合格,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方可调入。调入后,在隔离舍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确定健康无病才能混群饲养。否则,按规定处理。养殖场(户)在调出动物前,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确保自己饲养的动物健康无疫病,饲养的动物未添加任何违禁物品,并严格执行兽药休药制度。调出时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官方兽医检疫合格,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场。
加强对调出和调入动物的产地检疫是从源头防止动物传染病发生、传播的有效措施。因此,各养殖场(户)要充分发挥动物防疫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的规定,落实这项措施,从源头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传播。
免疫接种能使动物获得特异性抵抗力,保护易感动物,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养殖场应把免疫接种作为动物疫病预防的最后屏障,高度重视,制定严格的免疫接种计划和免疫接种制度。对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必须100%进行免疫接种。再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本场饲养动物的种类,各种疫苗(菌苗)的特性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程序做好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好注射日期、人员及分工,疫苗、消毒药品、器械等物质的准备;②检查疫苗质量,疫苗有无破损,物理性状是否发生改变等;③按疫苗使用说明掌握好注射剂量和接种途径,如皮下、肌肉、皮肤刺种等;④疫苗开封或稀释后应尽快用完。④免疫结束后做好免疫记录,包括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和注射剂量等;⑥严格消毒使用过的疫苗空瓶、一次性器械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消毒是预防动物疫病的常用方法,是预防动物疫病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动物防疫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养殖场(户)要制定严密的消毒制度,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消毒,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避免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消毒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养殖场(户)常用的有3 种,物理消毒法包括:清扫、通风、阳光照晒、干燥、高温等;化学消毒法是利用化学药品对相关场所、物件,通过浸泡、喷洒、熏蒸等处理;生物热消毒法是对粪便、污水通过堆积发酵处理的方法。
根据消毒目的分为预防性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3 种情况。其中预防性消毒最为关键,就是养殖场(户)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动物圈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的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都是动物发生传染病后,为了消灭病原微生物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养殖场(户)消毒时应注意:①消毒药品的选择:在选择消毒药品时应考虑对该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力强、对人和动物毒性小、不损害被消毒的物体、易溶于水、在消毒环境中比较稳定,不易失去消毒作用,价廉易得和使用方便的消毒药品;②消毒药的浓度:消毒药必须有一定的有效浓度才能起到消毒作用。因此,要按照消毒药品的说明合理配比消毒浓度,不能过高或过低,影响消毒效果;③消毒作用时间:保证消毒药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时间,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④消毒药品要定期更换,交叉使用。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消毒药品产生耐药性,达不到消毒的目的。
蚊、蝇、脾、虻等节肢动物都是动物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杀灭这些媒介昆虫和防止其出现对预防和扑灭动物疫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养殖场(户)要采取各种杀虫方法消灭其存在,防止疫病传入。
鼠类是很多种人畜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和传染源,它们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猪瘟、猪丹毒等。因此,养殖场(户)要通过各种方法灭鼠,防止其在场内生存。
养殖场(户)在平时做好动物健康检查,免疫接种后有无抵御疫病的能力主要还是看动物体内的抗体水平,抗体水平直接关系到动物抵御此病原的强度。而抗体水平是通过抗体检测来实现的。要积极主动配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本场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奶牛养殖场每年对奶牛进行两次“两病”(即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采集监测。对阳性奶牛进行扑杀、净化处理。从源头加强动物疫病监测,确保人畜健康。因此,养殖场(户)要配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动物免疫抗体的检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动物疫情预警机制。
一旦发生动物突然死亡或怀疑传染病时,应立即将疫情报告给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包括养殖场的名称、地点、负责人及报告人的联系方式、饲养动物种类、数量、发病时间、发病动物数量、死亡数量、临床症状及采取的防控措施等方面。以便业务部门尽快采取相应对策,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隔离、封锁、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都是动物发生传染病后,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为消除、扑灭动物疫情而采取的防控措施。各级兽医人员和养殖业主要积极主动地按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所采取的防控措施承担各自职责,做好疫情处置,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蔓延。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兽医、执业兽医、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和养殖业主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政策的培训。使其认识到自己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责任和义务,掌握必要的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和技术,积极参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才能从最基层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
总之,养殖场(户)为了防止动物传染病的发生,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饲养人员职业技术培训,掌握传染病预防措施,敬岗爱业,着力做好饲养管理和全方位的预防工作,才能杜绝或减少动物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维护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