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攀峰
(山东省济南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0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猪慢性传染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单独感染或与支气管败血博德特菌混合感染引起。临床特点为鼻塞、打喷嚏、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呼吸困难、面部畸形和鼻甲萎缩。所有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其中以2~5 月龄的猪发病率最高。1~2 月龄的仔猪感染时,常引起鼻甲骨萎缩、鼻孔缩小,年长的猪被感染时只会表现出鼻炎症状,一般不会发生鼻甲骨萎缩,但症状消失后会成为带菌猪。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细菌主要存在于上呼吸道,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多为散发性,但死亡率低,常发于春秋两季,饲养管理条件不佳、生长环境潮湿、拥挤等外部条件均可导致本病的暴发或病情加重。抗生素对治疗本病有明显效果,可大大降低病猪的发病状况,感染者如能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可大大提升治愈率。冬春交替季节是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发病高峰期,采取积极主动的综合防治措施对规模化养猪场意义重大。
该病的致病源主要是败血波氏杆菌(NPAR)和多杀性巴氏杆菌(PAR),经革兰氏染色检查均呈阴性(属G-菌),为兼性需氧菌。临床上,这两种病原体具有较强免疫抑制性,原发病常继发(或并发)感染肺炎型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严重者还可能诱导感染蓝耳病毒(PRRSV)、圆环病毒2 型(PCV2)、细小病毒(PPV)等病毒混感综合征。当前该病致病源大致具有以下特点:①明显进化变异特性,对传统沿用的抗生素敏感度逐年下降,数年前使用的抗菌剂现在可能效果不佳或完全无效。②该致病源很大程度上属于养殖环境中的常在菌种,特别是多批次复养的猪场。但该致病源在猪群营养状况良好且养殖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并不会致病,需在日粮营养供应失衡、饮水不足、滥用药物(抗生素)、养殖环境持续恶化、气候突变等不利应激源综合作用下,动物机体生理及代谢机能发生紊乱,动物免疫屏障遭受攻击、免疫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才会引起健康畜发病,属于较为典型的“条件性致病”。③生化环境抵抗力不强,持续作用的干燥、光照(日光/紫外线)、高温及常规消毒可将其大量灭活。④对症的药物保健程序(治未病)具有较好的内源净化作用[1]。
该病的流行传播大部分是通过引进种猪时将带病猪或无症状的病猪引入,导致传播与流行。不同年龄段的猪均容易感染该病,但2~5 月龄的猪最易感染,感染该病后会出现鼻甲骨萎缩,发病率一般会随着猪的年龄增大而降低。感染该病一个月内会出现鼻炎、咽炎等症状,在随后的几周内仅出现轻度的鼻甲骨萎缩。患病猪和带菌猪是引发该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临床上所有猪均易感,但敏感度与猪的日龄阶段、营养状况、管理水平、环境优劣等因素有关。总体上架子猪(2~4 月龄)表现为高度易感,是本病重点防范对象,其他猪群较少发病或多呈隐性、慢性感染过程。猪的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易感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长白猪更容易遭受感染,特别是在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供给不良的养猪场内更容易暴发该病。该病菌不仅会感染猪,还会感染犬、鸡、马、兔、羊、鼠、人等动物。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其排出的粪尿及分泌物污染饮食源、用具等也具有传染风险,传播途径主要是病原体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传染,少数经受损黏膜及皮肤创口侵入而感染。该在猪群中传播速度缓慢,常呈现散发性或地方性,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被病菌感染的母猪可通过呼吸系统感染仔猪,不同年龄段的猪均可通过水平传播到场内其他猪群。被病原体污染的猪舍、工具及食具等均可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由于致病源可经空气传染,因此,在冬春季温差大幅波动,高速冷风直吹刺激猪呼吸黏膜时,很容易引起群内水平传播。
该病具有特征性的显症表现,重症病例会出现鼻尖部歪向一侧的现象。因此,凡是“歪鼻” 且伴明显呼吸道病变症状,如“眼鼻分泌物增多、眼角泪斑、眼结膜角膜炎、呼吸不畅、喷嚏或喘咳、听诊湿性肺啰音” 等症状的病例,首先应怀疑为该病。临床上,该病上呼吸道严重感染时常下行扩散至深部呼吸系统,可引起小叶性或大叶性肺炎,病程中后期还可见鼻腔及窦腔蓄脓、鼻甲骨萎缩、头面部变形、鼻梁塌陷、上下门齿错位等,严重病例上下嘴唇不能完全闭合、两眼间跨度变窄、头部浮肿变形、鼻吻部严重侧歪。剖解变化:以上呼吸道病变最为明显,可见鼻腔黏膜及附邻组织明显水肿及充血,鼻(窦)腔内蓄积脓性分泌物或干酪状物质,鼻甲骨软化、变形及萎缩,上下鼻道的界限变得不明显,鼻甲骨结构趋于消失或形成穿孔。该病的诊断要点:以“歪鼻” “肿头” 及明显上呼吸道症状作出初步判定,进一步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测,无菌环境条件下采集少许鼻腔深部黏液,制成涂片并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两端钝圆短小杆状菌菌落[2]。
冬春交替季节预防重点是尽量消除昼夜温差及气候突变造成的不利影响。白天关闭门窗防寒保暖时注意定时巡查猪舍内温湿度及有害气体含量变化,保证猪舍温湿度适中(仔猪舍23~25℃、相对湿度70%~75%,中大猪舍18~22℃、相对湿度65%~70%)且无刺鼻异味为妥,温湿度值偏高、刺激味较重时立即打开门窗促进空气流动,但要注意防止高速冷风直吹猪群。夜间一般要关闭猪舍门窗进行防风防寒保护。其他有效预防措施:①针对高致死性呼吸道病种如猪瘟、猪蓝耳病等,春、秋两季至少接种1 次疫苗;针对严重呼吸道疾病如猪肺疫、猪支原体及猪胸膜肺炎等,选择接种其中发病风险较大的疾病进行计划免疫。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有助于将猪萎鼻继发感染综合征的致死率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最小化)。②主动消除病原体适存(适发)条件,定期清除猪舍内污染严重的粪尿、垫料等,冲洗干净后进行消毒,包括圈舍内相关器具等也要保洁消毒处置到位。加强猪群健康状况监测处置,及时隔离治疗早期发病个体,原发病舍内的污染物等也要同步清除,必要时采取带猪消毒处置。积极构建完全封闭或相对封闭的养殖小环境,最大化降低人、其他动物及物件等在猪舍内的流动概率,越是严格的“禁足、禁入” 制管理越有利于降低发病风险。③合理启用药物保健预防程序。冬春季适用中草药复方散剂,推荐“荆防败毒散、小柴胡散、姜汤红糖、麻杏石甘、复方抗病毒散(含黄芪多糖、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提取物等)” 作为猪场常备药。预防保健(治未病)按照0.5%~1%添加比内服,早晚各喂1 剂、连喂5~7d。发病舍猪群按照1%~2%添加比拌料内服,连服3~5d。④接种疫苗目前也是有效预防该病的重要途径。可选用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二联灭活疫苗,注射颈部皮下即可。2~3 月龄仔猪每头按照0.5mL 剂量注射,成年猪2mL/头,每年春秋季节均需要注射1 次进行预防[3]。⑤对病该进行药物预防是有效减少该病暴发与流行的重要措施。在乳猪开始采食时投食土霉素或金霉素20~30mg/kg/d,连续给药3 周。或在母猪分娩前2~3 周起到2 周左右的时间内使用磺胺二甲嘧啶,按照0.01%~0.15%拌料饲喂母猪。对健康猪或疑似病猪可在饲料中添加阿散酸,按1g/10kg 比例添加,搅拌均匀,每日早晚各饲喂1 次,持续3~6d。
经猪场筛选用药方案对比,推荐以下经验处方:①泰乐菌素+磺胺嘧啶或“氟苯尼考+多西环素” 内服(拌料/混饮),早晚各喂1 剂、连喂3~5d。喷嚏、喘咳及呼吸困难者再配合“麻杏石甘(散剂/口服液)” 内服治疗。②重症不食病例宜作注射治疗,适用处方推荐:方一:“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0.2~0.4mL/kg)+黄芪多糖注射液(0.1mL/kg)” 混合肌注,1 剂/d,连注3d,本方孕畜可用。方二: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0.2~0.4mL/kg)+头孢氨苄注射液(0.1mL/g)” 混合肌注,1 剂/d,连注3d,本方孕畜慎用。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减少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及时清理猪粪,并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有效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培养健康无疫的种用公母猪是每个自繁自养养猪场的重要工作,在选择公母时应挑选健康猪只留作种用,并进行单独饲养,特别是当母猪产下幼仔时应隔离饲养,禁止与其他猪群接触。引种时应做到严格检疫,科学选种,从规范、健康的种猪场引进种猪,并进行隔离饲养,检查无疫病后混群饲养,严控种用猪带病入猪场。及时淘汰病猪或生产性能不高的猪不仅可以减少该病暴发,还能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病猪应尽早隔离饲养、治疗,符合屠宰标准的育肥后及时屠宰,严防疾病在猪群中蔓延。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坚持仔猪和母猪分开饲养原则,在仔猪出生后应立即与母猪分离,定时让仔猪吸乳。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该病预防,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减少该病的发生,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