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男
(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不同妊娠阶段的母羊其生理特征明显不同,对营养物质及饲养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饲养人员应针对妊娠期母羊不同阶段的营养和饲养需求,制定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案,以此确保母羊腹中的羔羊发育正常,从而提高羔羊成活率。除此之外,饲养人员还应加强对妊娠母羊的管理工作,增加母羊运动量、做好母羊护理工作、加强环境管理。本文主要概述不同妊娠阶段母羊的饲养管理措施,以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具体内容如下。
妊娠前期是指母羊怀孕前3 个月,该时期胎儿生长发育较为缓慢,因此,该阶段妊娠母羊的饲养主要以保持体况和膘情为主。该时期饲养标准与空怀期基本一致,主要以饲喂青饲料为主,并添加适量精饲料。冬春季节妊娠前期母羊应增加精饲料补充量。因为此时缺乏青绿饲料,饲草营养价值较低,不能满足母羊及胎儿的营养需求[1]。
妊娠后期是指母羊妊娠最后2 个月。该期间内胎儿生长发育较为迅速,体重快速增加。该阶段应加强对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满足胎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减少因营养不足造成的胎儿先天机体体况差,初生体重轻等现象。妊娠后期的母羊除增加饲料饲喂量外,还应额外补充蛋白质、钙、磷等维生素和矿物质,并提供大量清洁饮水,从而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妊娠早期生殖系统的形态、功能和内分泌级联变化是由成功的卵母细胞受精开始的。为了让胚胎附着在子宫上,受精的卵母细胞必须发育成桑葚胚,然后发育成囊胚,从透明带孵化出来,向母细胞发出信号,形成胚胎外膜。桑胚期胚胎经4~6d 进入子宫,形成囊胚,囊胚内有细胞团块和囊胚腔或中央腔,囊胚腔由单层滋养外胚层包围。从透明带孵化出来后,囊胚发育成管状,然后在第12d 伸长,形成丝状占据整个子宫角。发育中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产生短暂的联系,这种联系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保护,对发育中的胎儿有利。随着胚胎的发育,胎盘形成。胎盘是信号分子的重要来源,信号分子能调控妊娠母羊的生理,维持有利的妊娠环境。
参与妊娠的各种激素根据妊娠阶段的不同表现出波动和相互作用。除了其生理作用外,还可确保妊娠成功。临床上检测其浓度可作为妊娠诊断的方法。主要激素包括孕酮、葡萄糖蛋白、催乳素、胎盘催乳素、前列腺素和松弛素等。
母羊受孕成功后表现为性情温顺、毛发光亮、体重增加等现象。妊娠期第1 个月为妊娠初期,是受精卵定植期,还未形成胎盘,因此,母羊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受精卵无法正常着床,引起早期胚胎死亡,造成母羊流产。因此,该阶段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另外,由于该时期胎儿较小,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低。养殖人员应避免过量饲喂,导致母羊体况较肥,从而影响后期胎儿发育和母体健康。妊娠第1 个月母羊的饲喂标准应与空怀期保持一致,但应注意营养搭配要均衡、全面。在日粮的基础上,每天补充200~400g 的精料混合物,以满足动物的维持需求。春夏季节妊娠母羊可直接饲喂嫩草。秋冬季节由于缺乏青绿牧草,应做好精料补充工作。
妊娠2~3 月时,胎儿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此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空怀期母羊的饲喂标准已不能满足此阶段胎儿的需求,因此,应增加精饲料的饲喂量。另外,饲养人员应注意精饲料的种类应多样化。其次,母羊还需补充适量的食盐、骨粉等,以确保营养摄入充足,从而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妊娠2~3 个月的母羊喂次数一般为2~3 次/d,每次饲喂量应根据母羊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妊娠第2 个月,应限制怀孕动物的脂肪沉积。但不可过度减少日粮,体重过度减轻会使母羊面临患妊娠毒血症的风险。对胎次较少的母羊应增加饲喂量,以满足胎儿及母体自身生长发育需求。该阶段日粮中总蛋白质含量的比例超过8%,则可完全满足动物的蛋白质需求。妊娠第3 个月后应注意每次投喂饲料的总体积。饲养人员应避免一次性饲喂过多的饲料,对胎儿造成压迫,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饲喂原则应保持少量多次。
妊娠第4 个月胎儿体重已达到出生重的60%~70%。此时,母羊还需为泌乳储备营养,因此,该阶段母羊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最大。一旦饲喂不当会直接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及母羊产后泌乳性能。饲养人员此时应增加精饲料的饲喂量,该阶段精饲料饲喂量通常为空怀期饲喂量的两倍。妊娠后期胎儿的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饲料供应和胎儿吸收能力,但也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如遗传、环境和激素等)。另外,饲养人员还应注重优质牧草和青绿多汁饲料的供给[2]。但妊娠中期不可过度喂养。过度饲喂会导致胎盘大小受限,从而导致羔羊未来出生体重不理想。
母羊产前1 个月应适当控制粗饲料的饲喂量。尽量饲喂易于消化的饲料,如青贮饲料等。另外,精饲料中应增加麸皮的饲喂,以此降低母羊便秘的发生。其次,母羊分娩前1~2 周应根据其实际情况酌情降低饲喂量。产前2~3d 对体况较好、乳房膨胀良好的母羊饲喂量减半,以避免产后乳房炎的发生。最后,分娩当天饲养人员不应饲喂任何饲料。
饲养管理人员应保持母羊舍内环境清洁、干燥、卫生。保持良好的舍内通风,从而提高舍内空气质量,减少有害气体对母羊的不利影响。另外,供应充足的饮水,加强杀菌消毒工作,减少外来人员、车辆、设备的进入,防止疾病传入。母羊舍内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妊娠期母羊受惊发生踩踏事件。另外,应控制羊舍的饲养密度,防止因过度拥挤引发流产。
母羊空怀期内应做好免疫接种、驱虫等预防工作。妊娠期内应尽量减少免疫和驱虫工作,在该时期接种疫苗和注射药物会造成胎儿流产、畸形等。另外,母羊分娩前1~2 月内可注射梭菌疫苗,可有效预防羔羊痢疾的发生[3]。
根据母羊妊娠时间、体况、胎次等情况进行合理分群管理。母羊妊娠期饲养密度应合理,保证母羊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高产母羊和患病母羊应及时进行单独饲养,避免出现流产等现象。
母羊妊娠期健康管理的目标如下:足月顺利完成妊娠;生产羔羊健康且有活力的,具有最佳初生体重和潜在断奶体重;最佳产奶量;改进与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相关的管理。了解母羊妊娠的生理背景,妊娠期间的变化、机制和相互作用对母羊妊娠期间的整体健康管理很重要。
妊娠母羊的健康管理包括妊娠诊断和胎儿出生数量的评估。母羊营养管理取决于泌乳阶段,具体目标是:在围产期预防妊娠毒血症和其他代谢疾病,并监测羊群是否发生这些疾病;形成适当数量和质量的初乳;生产羔羊具有正常的初生体重;在随后的泌乳期间增加产奶量。健康管理还旨在通过饲养方法完成妊娠母羊的健康管理。在特殊情况下,健康管理可能包括诱导和同步产仔,这是一种管理或治疗程序。
在泌乳结束时,应加强对母羊的乳房管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临床检查、淘汰不适合泌乳的母羊、乳房内给药。该程序的目标是治愈前1 次哺乳期间发生的感染;防止干奶期发生新的乳腺感染。
流产管理包括正确和及时地诊断病原体,以及选用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旨在防止羊群出现整体流产现象,尤其是在交配季节前,在没有进行适当疫苗接种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流产病例为微生物病因(羊布鲁氏菌、衣原体、弓形虫等)、各种非感染性因素(如应激、药物、营养等)。早期做好流产预防,可以防止后期出现流产“风暴”[4]。
妊娠末期,母羊健康管理包括服用适当的驱虫药,以消除胃肠道蠕虫和防止寄生虫在环境中大量聚集(从而有效降低羔羊在新生儿期的感染)。妊娠母羊的疫苗接种旨在保护母羊及胎儿,主要为防止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常见疾病(如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胃肠道寄生虫是影响羊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之一。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使用常规驱虫药。一个有效的驱虫方案可对处于危险环境中的母羊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驱虫的效果因多种因素而异,尤其是治疗时间。研究发现,改善治疗时间可使母羊产奶量增加。因此,根据动物生产制定长期保护方案,以便灵活应对母羊不同时期的需求。
对母羊进行驱虫治疗的关键时间是授精前,此时可使用任何种类的驱虫剂。研究表明,在授精前进行有效驱虫可以提高繁殖效率,且在授精前驱虫的母羊受孕率最高。此外,授精前驱虫对每只妊娠母羊所产羔羊体重有正向影响。因此,在授精前进行驱虫被认为具有显著提升母羊繁殖性能的效果。妊娠期间内也可进行驱虫治疗,在受精期间或受精不久后可选择使用杀线虫驱虫剂,包括左旋咪唑、大环内酯等。但不可使用苯丙咪唑。因为该药物已被证明具有胚胎毒性,可导致胎儿畸形。因此,在整个妊娠期内应避免使用。
综上所述,做好妊娠期母羊饲养管理工作可有效提高母羊繁殖性能及羔羊的成活率,进而增加养殖场经济效益。并根据模样不同阶段制定饲养管理方案。另外,做好环境、疾病预防工作,减少母羊因疾病造成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