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东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关乎很多内容,如办学管理体制、招生就业制度等。其中管理体制是体制系统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我国教育系统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教育和政府间的关系更为重要。按照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应该发挥实效性、导向性作用,各级各类高校应将人才培养放在教育管理的首要位置。对此,根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维度,对其进行反思有利于发现推动教育管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并积极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教育行政系统,其包括系统各要素和职能关系等内容,其与涉及要素之间的流动关系。其同时被文化、政治和经济的运行环境所影响,遵循运行机制与发展轨迹。一旦形成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则既会影响文化、经济、政治,同时也受到这三种方面的制约,四者具有辩证的关系。对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反映了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权责、隶属关系的运行机制。
1.从宏观角度加以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说,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从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机构改革对此加以考察,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发生在1998年,政府职能的转变,促使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即为教育部。政府参与下的机构调整,则是对教育部的职能进行调整,涉及18项内容。单单是从教育部划出权利的事项就有12项,与地方政府的分权有直接联系的是7项,与高等学校进行分权的有4项,而和中央部委分权的仅有1项。在第一次调整中,中央政府联合地方政府就教育管理体制事宜进行权利分化,以发展新的管理体制。
第二次调整发生在2008年,以国务院政府机构为主体的调整,对教育部职能进行相应的调整。内容可以简化说明为,从教育部职能体系中划分出4项,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有2项,与高等院校有关的有2项。从机构调整的结果来看,教育部职能变化范围较小,对于政府职能和高校职能的改革内容较少,对二者的影响固然也很小。相关研究学者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为核心,对此划分出五个阶段:1998—2000年被称之为“改革目标实现突破前期的阶段”,即为第四个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改革成果的巩固与深化期”则是第五个阶段。而处于“改革目标突破与实现期”依据八字方针,基本实现了部门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任务。
2.从微观角度加以分析
第一个方面,高等院校招生、学生管理及其就业的文献研究数量较多。从侧面反映了自改革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事务集中在学生招生、学生管理及其就业问题上,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扩展改革在微观层面的集中反映,学生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现。
第二个方面,与体制改革、发展规划有关,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数量处于居中位置。从侧面反映了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完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招生人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体制改革与发展规划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但是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第三个方面,学科教学、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思政教育等文献研究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从侧面反映招生人数经过激增状态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专业学科建设仍然是以高校教育管理为中心,但是学生思想素质发展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第四个方面,政策法规和高校教师等资源管理方面的文献研究较少,从侧面反映了高校自主管理权的变化较少。
总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考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从1998年改革实施以来,变化过程具有略有微调、保持稳定的基本特点。1999—2000的改革,对中央、省级政府的两级管理机制加以确立,实现了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行政管理机制。政府和高校职能变化少,很多自主权仍然划分在高校主体权限内,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部直接掌握。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经过教育发展的历史推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权利出现分化,高等院校的办学管理体制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并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从最初的改革试点,到五种改革形式的提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渐趋于完善。
从规范提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五种形式,是指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具体来讲,共建知识省市和中央管理部门共同管理与建设高等院校,其中涉及市和部、省和部等之间的共建关系,促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提供发展服务。而积极调动地方及中央参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其目的都是为了共同将高等教育工作做好。合作是指在不同隶属关系下的高等教育院校间,就科学技术开发、人才教育、科研、专业教育、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展开合作,避免高等教育出现“封闭办学”和低水平学科建设等问题,而是要实现跨校、跨学校的资源共享。合并是指高等教育学校进行合并,涉及专业互补和学校合并。划转是指基于隶属下高等教育学校关系的转变,目的在于解决地方高等教育的分散或重复设置问题[1]。协作是指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是调动学校主体和社会主体能动性的有效方式,提升了教育管理水平与人才就业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刻贯彻了“四个结合”原则,具体内容如下:1.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进行结合;2.将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进行结合;3.将细节化内容进行结合,为统一制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服务;4.将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宏观体制改革进行结合,体制改革是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主体,有利于进行统筹规划。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中,始终重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了市场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作用。对此,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促使体制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政府则发挥了“指挥和扫除障碍”的作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体制改革的“助推器”和“牵引绳”,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此,我国中央政府及各级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加以“宏观调控”的管理,使得政府的作用发挥出来。除此之外,在法律制度的规定性上,我国高等教育的立法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基本任务[2]。科学立法和“执法程序”,对规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起到了积极影响,促使改革得以制度化和明确化,为学校教育机制的运行提供了保障。
高等教育可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人文环境,是非自然环境发展的终结与支持媒介。为了保障社会环境能够稳定健康,加强社会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作用,有利于教育氛围的营造。对此,在现有法律制度机制框架内,规范市场与社会制度,加强供给以支持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加强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建设,以促进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社会环境的规范下,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以政策激励的方式调动社会主体加入助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积极完善和发挥出新媒介的作用,其根本目的是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上这些都是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社会服务条件[3]。另外,在必要情况下,政府应该加以法律和政策层面上的引导,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从社会服务上对高等教育进行支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加快改革的进程。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广泛调动社会的参与力量。现阶段,社会力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形成合力从而促使教育事业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力量,如企事业单位参与高等教育合作管理,利于形成合作教育管理模式,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因为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尚未消除,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有待加强。而注重校企间的合作,对于发挥教育社会力量,消除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是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的。在教育管理体制方向的改革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够帮助广大学生群体强化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继续夯实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再加上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管理机制,高校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为学生教育提供了岗位培训机会,同时也利于提高高校就业质量,利于推动人才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中,教育发展模式的改变,需要与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性、科学性与互动性。与中小学教育存在相似之处的是,高等教育同样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国际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契合点,按照两个空间维度的发展需求,切实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就业服务。从教育本质属性分析高等教育,其始终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基地”。对此,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切实遵循“满足国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对课程建设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促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服务于国际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上,可调整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得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专业课程建设上与设计方面,结合市场岗位需求,调整对应岗位的专业教育,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适当增加提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项目合作等形式,以锻炼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且,高等教育消费产品即高等教育自身,在其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中,应以紧跟国际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主旨,发挥社会组织对于教育的支持作用,才能更有利于人才培养[4]。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等教育的分流管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如管理层次、管理形式与学科设置不科学。但是在新教育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分流结构应该进行改革,以满足教育新要求。如优化调整分流结构,促使其更好地服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前进。宏观与微观调控高等教育的分流结构,具有长远发展意义,其根本目的是保障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需要对教育管理的分流结构与机构进行明确,对其战略地位加以确定,在各项资源支持下,高质量发展本科与专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环境。另一方面,紧跟社会发展动态,优化调整课程教学结构,创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强调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多类型的人才[5]。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中,特色化、制度化的发展是高等阶段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教育管理制度的优质程度,直接影响了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包括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培养。无论是公立还是民办高校,其教育管理均需要对社会与学生负责。因此,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性、规范性等方面,都能够影响社会和学生发展。总而言之,打造特色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至关重要,这是影响高等教育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所要改革的必要内容,各主体应对其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