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燕 马帅
摘 要 校长交流轮岗能有效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交流轮岗会给校长核心领导力带来如下挑战:影响学校特色课程资源的持续开发,制约校长的教学引领;不利于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学校连续发展;阻碍校长组织领导力的正常发挥,影响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促进校长核心领导力的发挥,实现交流轮岗的预期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尊重校长的轮岗意愿,科学设置校长交流轮岗的遴选机制和程序,提升校长的业务素质和领导力水平,完善校长交流轮岗的配套措施和保障制度。
关键词 交流轮岗;校长核心领导力;教育领导力;文化领导力;组织领导力
中图分类号 G4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10-0080-04
校长领导力对于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提高校长的领导力水平。2014年8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各地将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一方面,校长交流轮岗能规避校长的职业倦怠,让其重焕职业激情,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校长在不同学校任职的经历能够成为其个人专业发展的助推剂,促进校长进一步提高领导力。然而,校长交流轮岗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频繁轮岗容易导致校长被边缘化,进而限制校长改进学校的能力发展。[1]校长在树立愿景、发展人、重构组织、教学管理四维度上的领导力水平均随着轮岗次数先增后减,即轮岗对于校长领导力提升存在“黄金频次”效应。[2]那么,校长交流轮岗会如何影响其核心领导力的发挥?其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避免?以上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一、校长交流轮岗与校长核心领导力
(一)校长交流轮岗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义务教育在农村和城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尤其是师资纷纷流向城市,农村教育逐渐走向衰落。为实现区域内校际师资均衡配置,我国积极推进校长、教师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而有序的交流轮岗。现阶段,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推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整体来看,经过多年的探索,各地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较为典型有效的做法,但仍存在效果欠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加以解决。
(二)校长核心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是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领导者影响被领导者及部分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和部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既是一种作用,也是一个互动过程。[3]结合相关研究[4][5][6],本研究认为校长核心领导力由教育领导力、文化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构成。其中,校长的教育领导力主要包括课程领导力和教学领导力;文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价值领导力和道德领导力;组织领导力主要包括战略决策力、教育协调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力。校长核心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校长领导能力的關键,也是决定校长领导力水平的核心要素。
二、交流轮岗背景下校长核心领导力面临的挑战
(一)校长轮岗影响学校特色课程资源的持续开发,制约校长的教学引领
校长的教育领导力主要包含课程领导力和教学领导力,这二者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根据学校育人目标进行课程建设,以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能力。[7]校长的教学领导是一种聚焦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育领导行为,通常通过确定学校的愿景与使命、管理教学项目和营造学校文化氛围来实现。[8]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学领导力,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成长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填鸭式教学”“不尊重学生个性”“教师绝对权威”“照本宣科”等教学问题仍然存在。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校长的课程与教学领导力起着关键作用。相关研究认为,学校环境、管理经验、办学自主权、学历、学习投入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制约因素。[9]校长轮岗意味着其所处的学校环境、办学自主权等发生变化,这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长的教育领导力。
具体而言,交流轮岗对校长教育领导力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长轮岗会影响学校特色课程资源的持续开发。校长的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当轮岗校长的办学思想与流入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冲突时,流入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就难以被轮岗校长准确凝练,从而导致校本课程无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非在校长一个任期内就能形成,有的甚至需要几代校长薪火相传与一脉相承的连续坚持。[10]因此,校长轮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和打造。二是校长交流轮岗制约校长的教学引领。教学引领是校长的重要职责,校长需要做师生发展的举旗人,前瞻性地设计教学理念,引领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校长的教学领导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长的教学领导能力,而校长的教学领导理念的形成除了与其价值观、办学思想以及自身的领导风格等有关联之外,还与其所任职学校的办学环境有密切关系。显然,校长轮岗会对其教学领导理念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教学领导能力的发挥。
(二)校长轮岗不利于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学校持续发展
校长的文化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之一,主要包括价值领导力和道德领导力。校长的价值领导过程是以“文”“化”之的过程,是校长将自己的办学思想、对教育的理解,转化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去,转化到每一位教师的日常言行中去,形成学校师生有特色的生活方式。[11]道德领导是一种基于道德权威、专业权威的学校领导实践,是指学校领导者通过建构专业精神与专业理想、形成共同体规范、挖掘工作本身的意义等,激活教师内心深处的需求和价值信念,形成对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感,进而实施领导。[12]校长的文化领导力在其领导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超前教育”“唯分数论”“唯文凭论”等教育功利化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还不利于国家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校长在办学中不仅承担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还肩负着教师师德水平提升的责任,需要通过道德和价值引领实现学校发展。然而,校长能否有效发挥其文化领导力,能否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变革,还受到学校发展环境,自身对学校文化、历史和底蕴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与学校是否“合拍”等因素的影响。
校长交流轮岗,从原来的学校来到一所新的学校,需要熟悉、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思想等。在这一时期,校长很难发挥文化领导能力,恰当、准确地凝练出流入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另外,校长文化领导力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校长对新学校校园文化、办学特色的认可度和群众支持度。当轮岗校长的办学思想与新学校的文化、特色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时,学校的原有文化建设会因为新校长的任职而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为了追求短期的办学成效,一些轮岗校长可能违背领导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只顾学校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文化领导力。
(三)校长轮岗阻碍校长组织领导力的发挥,影响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组织领导力既包括组织所有管理岗位上的个人领导力与集体或团队领导力,又包括组织成员之间、组织内部团队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与团队之间在同一岗位层级,或是跨岗位层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组织社会资本与组织资本的共同增进效应。[13]作为学校组织的重要领导者,校长的组织领导力是其能否当好校长的重要能力。根据组织领导理论,校长的组织领导力主要包括校长的战略决策力、教育协调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力等。其中,校长的教育协调力要求校长成为重要的关系协调者和资源协调者:既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自己与家长、社区和上级领导的关系,又要协调好学校的各种资源,包括去争取和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同时还要进行自我协调,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导水平。此外,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承担着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任务,又肩负着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管理工作。校长有效发挥组织领导力,需要与学生、家长、教师建立较为稳定的关系,否则其组织领导力难以发挥出来。
扮演好关系协调者和资源协调者对轮岗校长来说是一大挑战,这也意味着其组织领导力难以有效发挥。具体而言,其一,轮岗校长可能会错失流出学校的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其二,由于任期的限制,轮岗校长难以为流入学校争取到促进学校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资源、机会和平台;其三,校长的继任者有可能打乱原已建立起来的家校认同,打乱学校已有的制度和程序,导致教师、学生和社区的混乱无序。在这种情况下,继任校长常常被孤立于学校的非正式关系之外[14],成为学校的“边缘人”,从而导致学校缺乏一定的凝聚力,进而导致改革失败。
三、交流轮岗背景下校长核心领导力发挥的路径探析
(一)充分尊重校长的轮岗意愿
校长的轮岗意愿是决定校长轮岗是否有成效的重要前提。为了避免校长为轮岗而轮岗,促使其领导力有效发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发展与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和尊重校长的轮岗意愿。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借鉴世界上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的经验。比如,韩国选派校长、教师轮岗的程序较为透明,一般是由参加流动的中小学校长向教育主管部門提交申请材料,内容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流动意向、教育背景以及工作业绩等,每位校长可以提出4所自己希望去的学校,然后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其个人意愿、教育经历、工作实绩、居住地等综合考量决定。[15]这样一来,校长的个人轮岗意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考量,从而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校长在新任职学校出现负面情绪。
(二)科学制定校长交流轮岗的遴选机制和程序
科学制定校长交流轮岗的遴选机制和程序是影响校长在流入学校施展才华、发挥核心领导力的重要因素。基于前文对交流轮岗下校长核心领导力发挥的制约因素分析,我们认为,制定校长轮岗遴选机制和程序主要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化原则
其一,轮岗校长的领导风格、价值观应与流入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等相匹配。在遴选校长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轮岗校长的个人特质、领导风格以及办学思想等与流入学校是否相匹配,从而避免轮岗校长难以有效发挥教育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的情况。其二,科学确定流动年限与流动范围。轮岗对于校长领导力提升存在黄金频次效应,树立愿景、发展人、重构组织三维度领导力发挥的黄金频次均为2.4,教学管理维度领导力发挥的黄金频次在2.8~3.9之间。[16]因此,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盲目确定校长的交流轮岗年限,而要在实证调查、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校长的交流轮岗年限和周期。
2.公平化原则
遴选程序的公平公正直接影响校长交流轮岗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效果。一是强调全员轮岗。有序地分期分批实施全员交流轮岗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校长的公平感受,减少校长个体的观望或侥幸心理,减少政策执行阻力。二是明确遴选标准和程序。教育主管部门应严格规定校长轮岗的条件和要求、轮岗的选派程序和配套支持措施等。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域教育发展的流动制度,确保每一位校长享有参与交流轮岗的平等权利和义务,避免校长交流轮岗“功利化”“形式化”和“被动化”,切实保障区域校长交流轮岗达到预期的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
在交流轮岗初期,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校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给予其一定的适应时间和试错机会,并为校长制定阶段性目标,促使其逐渐融入轮岗学校,更好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认识到教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办学成效显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要给予校长充分的时间来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避免短期内频繁更换校长,从而造成轮岗效果不理想。此外,轮岗校长要努力融入流入学校文化,提高组织适应性,处理好与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营造和睦积极的学校氛围,稳慎推进学校改革,避免因个人喜好或是急功近利而在没有充分了解和融入学校的情况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三)提升校长的业务素质和领导力水平
第一,破除固化思维。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积极宣传引导的方式,让社会、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转变观念,认识到校长交流轮岗对于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发展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校长应该积极摒弃旧思想,增强交流轮岗意识,认真做好流入学校的领导管理工作,带头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落到实处。
第二,提升校长的教育领导力。轮岗校长能否迅速融入新学校,能否快速地挖掘新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能否为新学校的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具有较强的教育领导力是基本保障和要求。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校长能力提升工程的作用,切实保障校长教育领导力水平的提升。同时,校长也要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这样才能轻松应对交流轮岗带来的挑战。
第三,加强“责任担当型校长”和“奉献型校长”的培养,发挥道德领导的作用。在交流轮岗中,校长要依靠自己的道德权威,利用各种可行的领导方法激发人的潜力,使其部属成为追随者,进而共同建立有品德的学校。[17]尤其是城区校长来到乡村学校进行交流轮岗时,在乡村社会所形成的熟人社会里,道德舆论的力量更大,道德模范的效用更明显。[18]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提升校长的道德修养,加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等精神品质的培养,使之成为“责任担当型”和“奉献型”的校长。
(四)健全校长交流轮岗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保障
其一,健全校长交流轮岗的配套措施。各地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出台配套优惠政策,为轮岗校长提供一定的工作支持措施,解决其后顾之忧,确保校长交流轮岗工作顺利推进。如山东省出台的《山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实施方案》、江苏省印发的《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长效机制的意见》、四川省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都为本省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供了配套性政策,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顺利实施。
其二,建立差异化补偿与奖惩效果兼具的激励机制。设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是保证校长交流轮岗效果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补偿措施,结合不同校长的轮岗成本给予差序补偿。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津贴形式给予轮岗校长物质奖励,并结合校长轮岗期间的工作表现,为他们优先提供参加培训和获得晋升等机会。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采用前置保障与后置奖惩相结合的激励方式,提升轮岗校长的交流意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其三,建立健全校长交流轮岗评价制度和评估督导机制,确保交流轮岗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校长交流轮岗考评制度。对于校长交流轮岗时的工作考评,应以流入学校为评价主体,充分肯定轮岗校长对流入学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并将评价结果与工资、晋升等挂钩,对有特殊贡献的轮岗校长应予以特别奖励。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健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对轮岗校长在任期间的办学成效进行全程、全方位监督和评估,评估结果主要用于对相关部门、学校、个人的奖励和问责。
(柳燕,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长沙 410205;马帅,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教育和人类发展学院,美国 德克萨斯 77840)
参考文献:
[1][14] STEYN T. Profess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socialization during leadership succession of a school principal: a Narrative inquiry using visual ethnography south[J].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3(2): 1-17.
[2][16] 张佳,傅锐杰,邵兴江.轮岗对校长领导力提升存在“黄金频次”效应——基于对校长多维领导力发展的实证调查[J].基础教育,2021(5):47-48.
[3] 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42-47.
[4] 郑燕祥.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8.
[5][9] 雷万鹏.赋权与增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路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3):68-72.
[6] 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9.
[7] 裴娣娜.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1(2):13-19.
[8] MANASEH A M.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the role of heads of schools in managing the instructional program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016(1): 30-47.
[10] 汪丞.中小學校长定期轮岗交流利弊之辩[J].中国教育学刊,2013(7):27-30.
[11] 李政涛.校长如何实现价值领导力[J].中小学管理,2011(1):5-8.
[12] 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2.
[13] 芦文龙.行政文化导论[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71.
[15] 谢延龙.教师流动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6-148.
[17][18] 杨清溪,邬志辉.校长领导力: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动能[J].教育发展研究,2018(12):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