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基本经验

2022-11-22 01:26侯赞华
关键词: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

侯赞华

摘要: 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为核心,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共同的政治目标为导向,确保党的正确政治方向;以强化监督整顿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以规范管理为手段,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政治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改进了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保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开展政治建设要以政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有效融合。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 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32;D26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5.007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采取政治建设的各项有效举措,大力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实践,增强党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明确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基本构建起了包括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结构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基于恢复经济和经济社会各项建设顺利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考虑,走向全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当时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事务,开展了政治建设的各项积极探索,保持并进一步增强了自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以来形成的团结稳定局面,确保了党和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平稳过渡。

一、 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为核心,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一) 构建党在人民政府内部的系统组织结构

新中国成立之后仅仅一个月,党中央就制定颁布了《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通过在中央政府中设置机构从组织上加强对整个国家政权的领导。这两个《决定》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中要组织党委、建立党组。党组的组成要由在政府中担任负责工作的党员组成,中央一级机构要坚持党中央的领导,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中央作出的关于政府工作的一切决定,各级党组都要无条件遵从,不能有任何违反。同时要求,在人民政府机关工作的党员均要参加党的支部组织,在党组织中过组织生活。另外,基于进一步加强党中央最高决策地位的考虑,中央还设立了政法、财经、科学、外事、文教等各类小组,这些小组直接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并对其负责,同时明确“这些小组是党中央的”,“决定权在党中央”。毛泽东还着重强调,“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2],特别突出党中央的权威领导。这些举措表明,中国共产党以构建党在人民政府内部的系统组织结构的方式从组织上保障党的政策路线的贯彻执行。

(二) 確立民主集中制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的根本制度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愈发深刻认识到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以加强党的正确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将民主集中制确定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根本制度,强调要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中共八大党章对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了高度完整的概括,明确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强化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发扬充分的党内民主,密切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强调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突出党的集体领导。毛泽东认为,要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3]32。只有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反对分散主义和个人独裁,将个人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相结合才能少犯错误,为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另一方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还要不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毛泽东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党的优良作风是“推动大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很好的方法”[4],要充分运用这一方法来“检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并及时地加以纠正”[5]。只有将集体领导与党内民主充分结合起来的民主集中制,才能既确立党的权威,又充分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力量。

(三) 同违反党的团结和政令统一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高岗、饶漱石的分裂活动,严重破坏了党的团结统一,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为清除党内分裂分子,维护党的团结和党中央权威,邓小平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以《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为题进行了发言,严肃批评了高岗、饶漱石破坏党的团结和统一、阴谋分裂党的活动。这次全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党的团结统一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党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中央,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同一切破坏党中央统一领导和全党团结的活动展开彻底又坚决的斗争;提出要严格执行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明确个人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参加的重要政治活动、所有的政治意见都应该向干部所属的党组织报告,及时向党组织反映。次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严厉打击并粉碎了高岗、饶漱石的反党阴谋,同时提出,要把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揭露粉碎阶级异己分子腐蚀分裂党的活动作为全党的长期任务。基于此,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着重强调了党的团结统一问题,并且正式提出了“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这一极其重大的命题。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了党的团结统一的极端重要性,认为每一名党员都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神圣使命,任何违反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原则的行为、分裂党的行为和反组织活动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的行为都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从此,“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这一命题深入人心,并有效凝聚了全党共识,促进了党的空前团结,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

二、 以共同的政治目标为导向,确保党的正确政治方向

(一) 准确定位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处在新的历史转折关头。明确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入系统地对党所面临的情况进行分析,确立正确的政治建设方向,成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对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细致的思考。中国共产党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此,中国共产党各个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在执政地位上,由之前的局部执政转变为全国执政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工作重心上,由之前的农村转向城市;在中心任务上,由之前的夺取政权转变为巩固政权、由军事斗争转变为和平建设。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加快自身身份角色转变,努力学习新的各方面知识,增强自身本领能力;另一方面,要及时对与新环境不适应的工作和思想上的不良风气、不良作风进行改进。由此,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组织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并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党对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高度自觉,也为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二) 制定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

毛泽东曾说:“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6]。作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其最高奋斗目标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定执行具体的政治路线,以保证和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有序开展党的事业,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1950年6月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作路线和行动纲领,明确了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在全体人民的艰苦努力下,至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酝酿,党中央于1953年确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1954年,七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同年9月,过渡时期总路线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团结动员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纲领。经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过渡时期总路线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成为人民行动的指南和“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为党的政治建设和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提供了重要遵循。在它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改造仅用4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各方面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先进的工业国的转变。历史证明,八大确立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

(三) 确立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无可辩驳地成为中国政治体系中的最高政治力量,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强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3]275不仅中国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各項建设的核心力量。“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3]303在国家各项事业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对于新中国初期一些部门和地区出现的分散主义倾向,党中央多次强调,“党应当而且可以在思想上、政治上、方针政策上对于一切工作起领导作用。”[8]要毫不动摇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中国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的关键。

三、 以强化监督整顿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一) 设置并调整各级纪律监督机构

为了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卓有成效地改进官僚主义作风,推进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的贯彻落实,1949年11月,中央正式决定成立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设立纪律监督机构来更好地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中央局、分局、省委、区党委、市委、地委、县委党的纪律检查委员,由各该级党委提出名单,经上两级党委批准后,在各该党委会指导之下工作。上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改变或取消下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9]纪律检查委员会主要负责检查、受理、审查中央直属各部门和党的各级组织包括党员的违纪行为,对党员和各部门、组织开展纪律教育,以确保党的各项要求的贯彻实施。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设立,使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有了专门的机构,从组织结构的层面进一步规范了党的政治建设,增强了党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保障了全党的集中统一。1955年3月,鉴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形势和部分贪污腐败、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纪律建设,中央决定组建成立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以取代之前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职能相较之前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有较为明显的增加,它“有权检查和处理一切党员违反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10],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策执行情况,这对于加强监督力度、严格纪律执行、强化党对政治方向的引领、净化政治生态的意义重大。

(二) 整风整党改进干部作风

整风整党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整顿党的作风是统一党员思想、增强政党权威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后,党内一定范围中流露出骄傲自大的情绪,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也开始抬头。基于此,1950年5月,中央向全党正式发布了《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和《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要求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整顿干部作风,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至当年年底,全党分批并将由上而下整顿领导同由下而上检查工作相结合开展了整风运动,有针对性地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骄傲自满情绪,克服“革命到头”的思想,严抓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不良作风。通过整风,干部作风得到了很大改进,为接下来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整顿党内存在的问题,统一全党思想,1951年2月,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由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布,对从整风迅速转入整党进行动员安排。1951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和《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这两大决议,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整党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在整党的过程中,针对当时出现的贪污腐败等现象,中共中央相继作出关于“三反”运动和整党的一系列指示和决定,并将整党与“三反”运动相结合,使党的建设向纵深推进,整党氛围更加浓厚。整风整党提高了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进一步坚定了党员的政治信念,净化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并扩大了党的各级组织,优化了党的整体结构,增强了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权威,为完成党的政治路线、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 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

加强党内民主生活建设,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营造民主的政治氛围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内民主生活的适当形式包括党员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民主检讨制度等,这些均应按期开展。1951年12月,毛泽东在一个报告的批语中提出:“请考虑在各大行政区一级直属党组织和各省市区一级直属党组织亦组织总党委,以期统一这些党组织的领导,定期召开各部门和各大单位的代表大会,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健全党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团结党外人员,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克服资产阶级对于党的侵蚀作用。”[11]随后,各地、各部门相继开展了党内民主生活建设的相关工作。这一时期还更加注重在党员干部中加强有关民主集中制方面的教育,陆续出台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及党委制,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强调在组织生活中要大力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使党员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规范党内民主生活,并在对党章进行修改的过程中增加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相关内容,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 以规范管理为手段,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

(一) 强化党员干部学习教育

通过思想教育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认知力是坚定党员干部政治立场、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面对全国执政、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为使党员干部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切实承担起新的任务、有效克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曾经号召全党“重新学习”。毛泽东提出了全党上下要善于学习、点燃学习热潮的要求。他要求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迎难而上,“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12]。同时他还号召大家向苏共学习,以更好地建设新中国。为切实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不高、对党员标准认识不清等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加强党内教育工作,主張通过党内教育、部署安排系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推动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和思想水平,对党员开展关于怎样做一名共产党员的教育,让党员知道党员的标准是什么,以统一全党认识、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认知能力。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先后下发了有关加强理论教育、干部教育学习的相关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教育、党员的权利义务、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民主集中制等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突出强调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认识,明确党员应具备的“八项条件”,要求党员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 革新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在干部组织制度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干部数量日益增多,干部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一揽子”管理干部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改变原有干部管理体制已是迫在眉睫。1953年,《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分部分级管理的新的干部管理体制。在这种干部管理体制下,全体干部被分为军队、文教、计划工业、财政贸易、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统战、政法、党群等九个部门,并依据干部的职级将之各自划给中央或地方党委的有关部门进行管理。新的干部管理体制为党提高干部选拔质量、加强对干部的政治和业务考核提供了重要保障。后来,基于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通过在各级党委设立与政府机构相对应的工作部门,逐步形成了分部分级的干部管理体制和党委与政府人事部门共同管理的双重干部管理体制,推动了干部管理制度革新,为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水平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 建立干部学习交流常态化机制

为了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党中央还提出了建立干部轮训制度和干部交流制度,完善干部学习机构,建立干部学习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中共中央于1954年出台了《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对干部轮训的目的、对象、方针、原则、方针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要建立各级干部轮训制度,强调要把党的干部调入党校进行轮训,并制定了针对全党中、高级干部的轮训制度。1956年,中共中央还出台了《关于加强初级党校工作的指示》,强调提高党校工作并使其逐步正规化,并对初级党校的主要任务、课程学制、师资安排、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除了开办各级党校之外,这一时期,党还通过开办训练班、补习学校、补习班等逐步构建起包括干部学校、高等学校、军事院校、各级党校等多层次、多类别的干部学习机构,培训了大量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执行力,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作了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

五、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是中国共产党适应党内外各种形势变化而作出的重要选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建设经验,在党的政治建设史上意义重大。

(一) 政治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

党的自身建设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政治建设也是如此。如何确定政治建设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路径,要切实考虑到当时的现实状况,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问题思维,对社会关切进行积极回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中国革命取得的巨大胜利,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发生了一些偏差,出现了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正如毛泽东所说,当时党员干部队伍中,讲究吃穿、争名夺利的现象开始浮现,革命年代与敌人拼死相搏的精神退化了,有些人认为自己功劳很大,认为共产党的天下都是他们打下来的,现在理应享受高地位、享受好待遇,不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不把党组织和党的纪律放在心上,脱离群众、脱离组织,无视政府、无视法律。因此,从当时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举措来看,主要就是聚焦于解决这些问题。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仍要遵循问题导向这一原则,把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作为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弱项补短板,才能精准发力,提高政治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二) 政治建设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人民利益的首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牢牢植根于思想上、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在实践中。只有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筑牢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站稳人民立场,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是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基本遵循,紧紧围绕人民展开。新时代的政治建设,仍要继续站稳人民立场,强调人民利益,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和价值归宿。习近平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13]这一论断不仅科学归纳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各项经验,还深刻指出了政治建设要坚持的根本问题,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 政治建设要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有机融合

党的建设工程宏大,结构丰富。但是,党的政治建设与其他方面建设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他方面建设本身就包含有政治建设的内涵,是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非常必要的而绝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推进党的其他方面建设,有助于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有序开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其他方面的建设,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体。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政治建设,也没有将之写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但这绝不意味着党中央不重视政治建设、忽视政治建设,而是巧妙地融政治建设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之中,它们相互之间内在统一,相互促进,不仅有效推动了政治建设的开展,更从整体上推动了党的建设整体进程。同样,虽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政治建设并将之置于党的建设的统领性地位,但也绝不是说政治建设是凌驾于、超然于其他方面建设的,它仍然与党的各项建设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协同推进。

加强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维护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为后来的政治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将政治建设作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政治建设也始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影響着党的建设全局。新时代的政治建设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拓宽视野,拓展思路,探索其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构建系统的政治建设内容结构体系,为推动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2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0.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07-20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4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02-603.

[8]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4.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2.

[1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8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46-447.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1.

[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38.

(责任编辑文格)

Explor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CPC’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HOU Zan-hua

(School of Marxism,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430205,Hubei,China)

Abstract: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fine tradition and political advantage of the CPC in strengthening its own construction.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CPC strengthened the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with the core of safeguard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Party’s unity,guided by the common political goal to ensure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of the Party,strengthened supervision and rectifi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create a good inner party political ecology,and improved the political ability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throug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A series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measures have improved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the state power,provided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and also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That is,polit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oriented by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olitical practice,always adhere to the people’s position,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with other par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litica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新时期林业企业政工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
从《论十大关系》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
从政治合法性看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