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摄
燥热的空气、裸露的石头、干涸的河床、枯死的植物……对常常关注新闻的人来说,“干旱”这个词语想来并不陌生。就在今年夏天,几十年未有的持续高温让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旱灾。
旱灾指因长期无雨或少雨,土壤水分不足,导致农作物枯死或大量减产的气象灾害。对很多人来说,旱灾也许只是电视里的一段新闻,手机里的一则视频。可在史书中,颗粒不收、赤地千里的大旱景象,总是跟“蝗灾”“大饥”等可怕的字眼伴随出现。
2022 年夏季,我国江西省出现特重气象干旱,近97%的县(市、区)达到特重气象干旱。8 月21 日,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较历史同期(3110 平方公里)偏小7 成,仅有939 平方公里。
2022 年,北美遭遇特大干旱,美国科罗拉多河及其水库存水将被耗尽,美国近约82%的地区面临着异常干旱的情况。这轮已持续了23年的干旱可能是千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今年的干旱天气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收成,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022 年夏天,欧洲大陆经历了500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干涸的危险。河流水位下降之后,欧洲先民们在河中立下的水文地标“饥饿之石”重现天日,警告人们困难时期即将到来,这些标记大多在易北河、莱茵河等河流沿岸被发现。
知识链接
久旱必蝗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害。旱灾之后往往会发生蝗灾,这是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并以含水量较低的植物为食,干旱的环境有助于蝗虫的繁殖、生长和集群。铺天盖地的蝗虫会吞噬农作物和地面上的植被,引发饥荒。
麦克默多干谷
麦克默多干谷位于南极麦克默多海峡山脉西部的维多利亚陆地,这里几乎没有降雪,只有一些陡峭的岩石,它是南极洲唯一没有冰层的区域。时速约320 公里的大风几乎带走了这里所有的水分。有人认为这里是地球上环境最接近火星的地方。
我国的干旱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气象干旱:不正常的干燥天气,持续缺水足以影响区域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农业干旱: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或牧场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水文干旱:河流、水库、地下水含水层、湖泊和土壤中的含水量低于平均含水量。
2022 年,似乎世界各地都在闹旱灾,那些原本该降下的雨水都到哪里去了呢?
今年夏季,全球各地气温普遍偏高,这意味着有更多的水被蒸发、进入大气中。这些大气中的水分在空气中流动,会重新变成降雨回归海洋和陆地。所以,我们地球上的水总量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只是有些地方的降水在减少,有些地方的降水在增多。从全球范围来看,旱灾发生的同时,洪涝也没有缺席。在一些气候模型预测中,随着全球变暖,沿海地区将变得更加湿润,而大陆中部将变得更加干燥;海洋上的降雨会变得更多,而陆地上的降雨则会相对减少。
从以往来看,因气候变化导致的长期干旱往往会对某些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比如历史上的罗布泊,就曾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其西北侧建立的楼兰古国依托于此,土地肥沃、经济繁荣,是“丝绸之路”的咽喉。然而,现在的罗布泊早已成为干燥酷热的不毛之地,楼兰古城也被掩埋在黄沙之中。针对罗布泊气候变化的研究至今都在进行。
我国著名的“黄土高原”,在很久以前还是气候温润的宝地,到处都有河流和湖泊,甚至还有象群在此繁衍生息。汉唐期间这里的气候比较温暖,长安(今西安)也曾长期作为首都,人们在这里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再次变化和人们的努力,黄土高原的水土和植被有了复苏的迹象。
干旱主要是降水偏少等气象因素导致的,此外也有地形地貌变化、水利设施不足、人类活动等原因。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手段,还很难对地球的大型气候做出干预,但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减少旱灾的影响。
①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水分蒸发。
②兴修水利工程,发展推广更有效、更节水的农田灌溉技术。
③保护环境,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
④发展利用人工降雨、海水净化等技术,利用科技降低干旱带来的影响。
对有着几十亿年历史的地球来说,这些气候变化不值一提;但是对于生活在地球表面的“脆弱”的人类来说,气候的变化却能轻易地决定族群的生死、朝代的兴衰、国家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