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佳
歌剧《苍原》主要以娜仁高娃、舍楞、首领渥巴锡、反面人物艾培雷这四个人物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发展描述了土尔扈特人民回归路上遇到的种种挫折——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部落中艾培雷破坏东归计划,舍楞、娜仁高娃与渥巴锡情感上的恩怨和纠葛,个人间的冲突贯穿于剧情之中,使土尔扈特人面临着个人利益与民族大义的取舍。
由于《苍原》讲述的是一个蒙古族部落的故事,为了完成这部歌剧,作曲家深入蒙古等地数月进行采风,了解部落的历史、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音乐特点。在一番研究后,徐先生智慧地采用了一种探索性的手法,他在反复研究各地的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并没有采用任何一首现成的民歌曲调,而是将它们“揉碎砸烂”,重新“搅拌”融合为一个整体并经过了反复修改,才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1]。
《情歌》的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幕“踏上归途”,艾培雷从中作梗,诬陷舍楞是给沙俄透露作战计划的叛徒,首领渥巴锡下令将舍楞抓起来并要处以死刑。然而渥巴锡早已识破这个诡计,为了揪出真正的“内奸”,情急之下选择了将计就计,实际上则是派舍楞带领士兵去敌人的后方突袭。渥巴锡让舍楞脱下战袍,命人将其涂上马血,作为舍楞已被“处死”的证据。此时娜仁高娃听到舍楞已死的消息,悲痛欲绝之下昏了过去,醒来之后的娜仁高娃抱着舍楞被鲜血染红的战袍,强忍住泪水,唱出了《情歌》。
娜仁高娃作为土尔扈特蒙古族的女儿,其唱段选用了抒情的蒙古音乐素材。蒙古族民歌包含了“蒙古长调”“蒙古短调”两大类。长调多用来抒发情感,句式通常是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情歌》的A段便结合了这样的蒙古长调音乐特征。A段第一句“送哥送到太阳升,送哥送到星儿落”,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引出娜仁高娃对爱人的呼唤“叫声远行的人儿呦,阿妹有话对你说”,上下句的结构句式,清晰地点明了娜仁高娃歌唱的目的。这一句中“太阳升”和“星儿落”这两个自然现象的对比,恰到好处地暗喻了娜仁高娃对恋人至死不渝的爱恋。旋律上五度、八度的音区跨度,抒情但又具有很强的张力,传达出辽阔草原的意境。
《情歌》B段的词曲创作结合了蒙古族短调音乐的特点。蒙古族短调音乐曲体结构简练短小,节奏规律性强,歌词韵律规整,内容贴近生活,带有很强的叙事性,题材也十分广泛,主要有赞美歌、颂歌、赞马歌、情歌、思乡曲,等等,其中情歌是草原男女青年表达内心爱慕之情的歌曲,这种爱的表达并不是直白的,而是利用花草树木、自然景物、骏马姿态的比兴关系表达出来[2]。显而易见,在这首咏叹调中,词曲作者采用了“情歌”题材的短调音乐,歌词反复以“如果你是……我就化作……”的句式,通过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每句歌词层层递进,推动着娜仁高娃的情绪不断深化。对于娜仁高娃来说,故国的自由天空是她的心之所向,但诺盖草原却也是她与舍楞相恋的见证,诺盖草原和舍楞一样令她无法割舍。失去爱人的她,只好将爱人与自己比作草原上互相依偎着的景物——河流在草原上流淌,碧波在河流的怀中,马儿渴饮着河水,牧马人悠悠地唱着欢快的歌,这些就如同相恋的娜仁高娃与舍楞一样,紧紧相拥,生死相随。这一段的歌词韵律规整,并且贴近生活,具有强烈的蒙古族短调音乐风格。
前奏部分(1—7小节)来自于A段的音乐材料,旋律属于F徵调式,采用4/4拍节奏,左手钢琴伴奏部分是六连音音型的分解和弦,富于流动性;右手弹奏的主旋律声部清脆、明亮,旋律细腻柔美,使人联想到辽阔的草原和涓涓的小河。
A段(8—18小节)的钢琴伴奏织体改为琶音音型,平稳舒缓的节奏引出略带忧伤的感情基调,旋律具有蒙古族长调悠长的风格特点。“叫声远行的人儿哟”采用了级进上行的旋律和附点四分音符,紧凑的节奏型推动着旋律进入到第一个短暂的高潮,紧接着出现了和弦分解式的三连音“阿妹阿妹,有话儿对你说”。
间奏部分(19—22小节)开始转换成了F羽调式,并且由之前平稳的4/4拍进入到流动的3/8拍节奏,这样的语言节奏使得娜仁高娃接下来的吟唱更加炙热、深情。
伯兄名淇……弱负其表,长蜚令闻,艺综众长,学该群典。始以庭趋习举子业,非其好也,久之不售,遂复弃去。学古文词,尤嗜为诗。……中岁薄游京国,推毂皆当代贤豪……既而宅忧来归,遂厌弃生产,日与朋侪旧好及我二三兄弟结社为欢,座客常满,尊俎不虚,载酒问奇者,夜以继日,江左风流,建安雅致,莫之能尚矣。……怠乎晚年,脱落尘滓,鸿渐世纷,割其亲爱蝉蜕物外,逍遥于桃里之墟,寤寐于长水之曲,蓬门荜户,仅庇风雨,山僧钓叟,日与往还。……季弟子京与兄同禀学诗之训,有交修之助,丽藻竞爽,名称相亚。[4]
B段(23—72小节)歌词描述的是娜仁高娃倾诉的内容,是整首作品的核心。节奏采用具有很强律动感的三拍子,旋律与歌词十分规整,这与蒙古短调的音乐风格十分相似。其中随处可见的八度、十度的跨越,又将蒙古长调的独特性体现得格外鲜明。这一段中蒙古长调与蒙古短调音乐特征的相互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了蒙古草原的风情,赋予了娜仁高娃倾诉时浓厚的抒情性,显得柔美、婉转。
尾声部分(73—95小节)的内容使用了B段的材料,作曲家在这里标记了“稍慢些”的音乐记号,整体速度减缓,节奏转为了2/4拍,最后一句“唱也唱不完的快乐”在B段所营造的意境基础上,采用波浪式上升的伴奏旋律,将娜仁高娃的情绪再度带入到高潮,在对恋人的深情倾诉中结束全曲。
咏叹调《情歌》采用了弱起的方式,A段的歌词交代了人物和意境。两句词的第一个字“送”起在弱拍上,紧接着“哥”和“升”两个字是由之前的音符上行五度构成,处在强音位置上,有三拍的时值。因此在演唱“送”和“哥”,“太阳”和“升”之间,要突出强弱的对比,“送”的字头s要咬清楚,然后口腔立刻放松地打开,归韵到ong音上,把声音往外推,达到清晰而又轻柔的效果,表达出娜仁高娃对舍楞的依恋与不舍。“哥”“升”两个字要做一个由弱到强的推进,这种推进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能传达出辽阔草原的意境。
谱例1:12—16小节
A段第二句歌词使用了“叫声”这样的语气动词,采用级进上行走向的旋律,一直延伸到这一乐句的最高音g2,因此这一句要做好气息和情感的酝酿,演唱“叫声”时需要弱一些,像是在喃喃自语,“远行的”三个字开始渐强,唱到“人儿哟”时,要像情感迸发一般把声音推送出去,表达出娜仁高娃对爱人的呼唤——“阿妹阿妹,有话儿对你说”。这里在谱例上被标注了“稍自由”,结合谱面分析,这一句出现的每一个三连音都是上行的,但作曲家却写出了向下行发展的音列,因此笔者认为在演唱这一句时,要把内心的痛苦化作叹息表达出来,“阿妹阿妹”之间可以演唱得紧凑一些,第一遍稍强,但要短促,第二遍弱,要像叹息,停顿一拍后,缓缓唱出“有话儿对你说”,这一句的演唱要声断气不断,才能让听众体会到娜仁高娃此时如刀绞般的痛心。
演唱到B段时要和A段形成对比,从歌词上来看,这一段是娜仁高娃对舍楞的倾诉,也就是整首歌曲的核心部分,音乐上采用了3/8拍的节奏型。3/8拍是一个适用于圆舞曲的节奏型,其强弱规律让听众产生想要随着音乐左右摇摆的律动感,给人以优美、欢快的感受。然而,娜仁高娃对于“故去”恋人的倾诉,并没有采用速度较为缓慢的2/4、3/4拍节奏型,而是采用轻快的3/8拍,这与歌词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失去恋人的娜仁高娃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还沉浸在拥有爱人的幸福和喜悦之中,幻想着马儿饮着河水,河流拥抱着碧波,牧马人自由自在地唱着快乐的歌……然而这种“幸福和喜悦”,是只存在于回忆中的,一切就如同泡沫,曲终,梦醒,娜仁高娃又要回到残酷的现实中,之所以是《情歌》,是因为它并不是娜仁高娃悲伤的情感宣泄,而是她对恋人舍楞最后的告别。因此,B段的演唱不该只有悲痛,应该更多地体现出娜仁高娃隐藏悲伤之后,对恋人的眷恋和温柔。在唱这一段时,由于3/8拍“强-弱-弱”的节奏特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声音不连贯的现象,破坏歌曲的意境。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咬字归韵来帮助解决,比如第一句“如果你是辽阔的草原”,可以减轻每一个字的字头音,将前一个字的尾音与后一个字的字头衔接起来,通过轻化辅音和适当延长元音的方式,使整句话连贯起来。字头的减轻会使得演唱更加轻柔但不软弱,更加悠扬但不迟缓。
为了体现出娜仁高娃忠贞、洒脱的蒙古族儿女形象,《情歌》的旋律上结合了蒙古音乐高亢、嘹亮、悠远的特点,因此B段的整体音域都在高音区,这就需要歌唱者保持连贯的高位置和头腔共鸣,对于其中经常出现的五度、八度、十度的大跨度跳进,演唱时要把握好音准和歌唱位置。比如“化作”这一词,在B段中出现了四次,其中有三次都是伴随着大跨度的下行跳进,例如41小节,这里的跳进达到了十度,因此音准和高位置的把控都是难点。在音准的练习上可以将其拆分为“小三度+纯八度”,通过练习小三度音程“be2-c2”,再顺着音高向下纯八度,以此逐渐解决“be2-c1”的音准问题。而声音的位置统一,可以从归韵上来解决——“化作”两个字中,“化”(hua)字较为容易演唱,辅音h的发音是一个半开口腔的状态,可在此基础上顺势将软腭抬起,归韵到a音上;而“作”(zuo)字的字头z是一个不利于演唱者口腔张开的辅音,因此演唱时要轻化辅音z:在唱完“化”字的尾音a之后,立即将口腔变为“扁平”的形状,舌尖轻抵下牙,舌尖两侧轻碰上牙的两侧,轻柔地发出“作”的字头z,随后口腔打开,在经过短暂的u音后,立刻归韵到o音上。唱“作”这个字的时候,嘴唇和两腮始终是放松的状态,字头z和字腹u要短暂,将大部分的注意落在字尾o音上,这样既不会破坏“化”字的口腔状态和高音位置,也能使高音与低音之间达到较好的统一,同时,始终保持笑肌和小舌头向上抬,既可以保持歌唱时的高位置,也可以避免演唱大跨度的下行跳进时音高偏低的问题。
谱例2:78—83小节
在B段和尾声部分的衔接处,节奏由轻快的3/8拍转为舒缓的2/4拍,并标记了“稍慢些”,暗示娜仁高娃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因此演唱时的音色要由明亮逐渐变得暗淡,情感也更加深沉。尾声部分中“带给你唱也唱不完的快乐”,进行了两次反复,但在演唱这三句同样的歌词时,要进行不同的处理。前两遍的“带给你唱也唱不完的快乐”,钢琴伴奏部分采用了三连音节奏型。在81—85小节处,作曲家采用了与A段中娜仁高娃呼唤恋人舍楞时相反的作曲技法,将每一个下行的三连音串联成了向上行发展的旋律,仿佛草原上流淌着的河水,由远及近,泉水撞击在岩石壁上发出“叮咚”的清脆声响,因此这一句在演唱时依然要如同B段一样,体现出流动性与吟唱感。86—89小节,前两小节的钢琴伴奏织体变为了柱式和弦,“渐慢”的速度标记与伴奏部分的休止符号提示我们,在演唱时要与前一句的流动和柔美形成对比,显得更加深情。其中歌词“快乐”两个字,在演唱时字头“k”要清晰地唱出来,但不宜过重也不可过轻,口腔保持积极张开的状态,快速归韵到字尾“ai”音上,这样演唱的目的在于更能突显出“快乐”两个字,并与最后一句的演唱形成对比。
谱例3:90—95小节
最后一句“唱也唱不完的快乐”,速度已然减缓,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暗示着语气要更加坚定,但是相较于前两句,这一句要演唱地更加轻柔,“高音弱唱”的方式才能使音乐更加扣人心弦。其中,“完”字之前可以加一个上滑的装饰音,这样更显悠长;“快乐”两个字的字头音要轻,咬字落在尾音之后,声音由强渐弱,仿佛看着爱人越走越远,直到在视线中消失不见,结束全曲。
歌剧《苍原》讲述的是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回归故土天山的壮烈历史,其中舍楞与娜仁高娃的爱情为这部沉重的历史事件添加了一抹情感色彩。娜仁高娃在得知舍楞已死后伤心欲绝,但她并没有自怜自艾,而是以《情歌》来表达来不及对恋人诉说的话,和想给予爱人更多的快乐,正是这一点让笔者深受感动,体会到蒙古族儿女坚强外表下那颗柔软炙热的内心。对于声乐专业的学习者来说,演唱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把握作品的思想与情感,从而演唱出具有艺术感的作品。希望笔者对《情歌》的研究和探索,可以为诠释这首作品提供一些参考。
注释:
[1]王 辉.论歌剧《苍原》音乐的美学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86—89.
[2]李世相.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基本艺术特征[J].内蒙古艺术,2010(0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