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视野

2022-11-22 09:32饶旭鹏
关键词:文明体系绿色

陈 栋, 饶旭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生态治理思想、承袭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治理经验以及习近平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现阶段,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是制约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威胁人民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为此,在新的伟大征程上,需要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提供指导。从实践出发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开创绿色发展新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思想不仅根植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解读,还传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生态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在此情况下习近平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就要不断解决人与自然突出的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满足人民对生态福祉的期盼。为此,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把“绿色”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将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强调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深刻阐释经济与生态蕴涵的内在关系,达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的目标,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生态和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要以绿色引领经济,并融入到化解人与自然存在的尖锐矛盾中,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解决人与自然难题,要“聚焦于一个社会的特定构型的人与自然关系或人与人关系”〔3〕,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解,这是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具体来说,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消除二者间存在的主奴关系,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与物种,承认自然存在的权利,从道德上对自然给予最大关怀,自觉承担对自然的呵护。顺应自然则强调不能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日益枯竭;要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基础上有序、科学、高效利用资源,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保护自然则需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树立人与自然界一切物种共存共荣的价值理念,时刻履行保护自然的义务,让自然造福人类。总之,保护自然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补充,三者间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2.合理、适度开发自然资源

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否则,实践活动无法进行,也就不可能创造出人类永续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此外,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无节制的开发,要处理好永续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在开发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既要“绿水青山”,又要发展生产,创造“金山银山”,这里面潜藏着自然资源利用“度”的问题,坚持适度原则,“绿水青山”就可能、也完全可以变成“金山银山”。实践证明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倘若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以破坏自然、牺牲自然为代价只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与物质财富积累,这样的发展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甚至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阻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或者说,只是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是应该摒弃的,否则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影响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交换”。概而言之,坚持把合理、有序、适度的科学理念贯穿到自然资源开发的各方面,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

3.践行绿色生产生活理念

应将绿色融入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推进“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4〕,坚持保护耕地,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同时“逐步实现清洁生产、低碳绿色生产、节能生产、发展循环经济””〔5〕,将“绿色贯穿到生产的各方面,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6〕。具体来说,从过去发展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逐步形成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手段,推动发展水平、速度和效益的协调统一。换言之,不仅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要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发挥政府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利于资源循环集约利用的激励体系和约束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此外,还要将绿色融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环保出行的理念,使绿色贯穿到生活方式全过程。

在强起来成为重要特征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国家高度重视,并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绿色发展思想,形成于对我国连续四十多年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由于人与人关系和解而带来的重新和谐”〔7〕。因此,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强化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坚持绿色、低碳的新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8〕,开创保护自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天地。

二、构筑生态文明体系新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

解决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形成合力,持之以恒,方能大成。实现205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仅要“仰望星空”向上看,还需要“脚踏实地”向下看,更需要精准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建设“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解决历史交汇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

1.建设生态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发展遇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难题,推动经济发展朝着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迈进,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的新道路。为此,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坚决摒弃追求经济效益而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把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构建国土空间布局体系、产业体系、生态文明经济制度体系、绿色行动体系“四大体系”。另一方面,发挥经济体系中各自的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发展的绿色成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总之,发挥生态经济体系的独特价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

2.建设生态文化体系

如果说建设生态经济体系主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问题,那么建设生态文化体系主要解决低碳生活方式问题,而且良好的生态文化体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理念。第一,发挥生态文化观的引领价值,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由征服性技术到调适性技术的转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超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第二,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化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为重要的是落实在实践上,坚持知与行的高度统一,把科学的生态思想转化为自觉的生态实践。

3.建设生态法治体系

法治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生态法治体系,充分发挥法治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一是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最严密的生态法治体系。一方面,习近平指出,加快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8〕。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生态制度,为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利保障。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治理的法治体系,为生态体系增加新内容,更好地为解决生态破环、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推进生态法治建设不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治体系,更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来构建符合生态治理基本要求的生态法治体系,让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4.建设目标责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发挥目标责任体系的指导和监督作用。首先,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各级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制定全面、系统、科学有效的目标要求、考核机制和奖罚原则等,改变以往“唯GDP”的单一评价体系。其次,考核目标制定时,应充分讨论并听取各界人士意见,实现考核标准制定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在考核进行时,要秉持客观、公正原则;在考核标准实践中,要发挥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再次,我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制定要以“人民”为导向。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担起生态责任,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要求,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最后,把“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和人民立场”融入目标责任考核中,真正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使生态文明建设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5.建设生态安全体系

近年来,SARS、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埃博拉、新冠肺炎等警示我们,需要不断构筑生态安全体系,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安全关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安全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是必须守住的生态底线。首先,加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次,面对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需要有效化解国家发展遇到的自然资源短缺、自然本身可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发展循环经济,解决能源危机,增强发展中的安全系数。最后,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8〕,以“建机制、织密网、补短板”为目标,系统规划国家生态安全的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态安全治理能力,保障好国家、社会、人民的安全。

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关系到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关乎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影响国家的繁荣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更关系到生态文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只有坚定目标、久久为功和脚踏实地,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总之,需要以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为核心,发挥生态法治体系、安全体系和文化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共同构成生态文明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开拓生态家园新天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纵深发展

习近平曾比喻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9〕,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和国内外环境影响,生态破环、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突显。为此,需要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创建绿色的生态家园,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发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力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序开展,正如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10〕。党的领导体现在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等,做好对各地区、各部门党政干部在生态治理上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地方党委应因地制宜落实好生态建设战略、规划等,立足本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建各地区优美的生态家园。还需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约束,对出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的处理”〔11〕,做到警钟长鸣。另一方面,完善领导干部破坏生态环境终身追责制度,划定生态环境的责任红线,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制定出有利于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战略与规划,不断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建立环境保护的生态制度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支撑,树立生态制度观,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一是强化法律制度的协调配套,必须构建科学严密、贯穿全过程生态治理的法律体系,严格防控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守护绿水青山,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三大战役。二是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制度,坚持环境法治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严惩、重罚环境污染行为。如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发挥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以法治力量严惩过度开发行为,为生态环境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3.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解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可或缺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多主体协同发力有序推进的过程,以科学、合理、高效、系统的规划为支撑,借鉴西方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上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教训,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中合理规划和有效布局,而这些复杂工作需要政府积极担当,做好规划,协调好各主体间与主体内部要素间的关系。首先,要发挥政府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如发挥财政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其次,政府要从引导民众生态文明道德的养成入手,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政策的大力宣传,加深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其环保意识。再次,发挥政府在政策上的导向作用,不断完善税收、价格、投资等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各种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磅礴力量,引领消费者朝着可持续消费方向发展。最后,发挥政府在动员和协调各社会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为推动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4.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治理不同于社会管理,其核心理念是共建、共治、共享。为此,应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形成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局面,打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战争。首先,依靠人民力量,“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体系是其重要一环”〔12〕。社会公众绝不能置身事外,要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中,加强生态知识的学习,在民众中倡导环保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提高环保意识,争做文明人、环保人。其次,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特别在调结构、转方式和提质增效中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生态责任,即企业在自然、市场、公众和社会等方面的生态担当,发挥企业在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最后,社会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要发挥其独特优势,引导社会成员养成保护环境、低碳节约的行为习惯,使民众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遵守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形成崇尚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构建绿色共同体: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人类保护自然,必然会得到自然的爱护,获得丰厚的馈赠,若是无节制开发、掠夺自然,必定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为此,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对全世界发出警示:“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要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不能用破坏的方式搞发展,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6〕,不断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提升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从世界范围看,构建绿色共同体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事业。近些年,不断发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事件一再告诫人类: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当灾难来临时,没有一个国家、地区能够置身事外,人类社会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2019年4月28日,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呼吁世界各国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携手合作应对生态问题,并告诫人类社会“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13〕。为此,需要构建绿色共同体,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难题。一是坚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各国关心的生态破环、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就要从保护开始,让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各国认同并积极践行,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才能行稳致远。一方面,绿色共同体建设需要平衡话语权和大国责任担当。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智力支撑,助力发展中国家淘汰落后产业,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另一方面,践行绿色“一带一路”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设能源安全共同体、核安全共同体。还需要倡导“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4〕,突出各国间的平等原则,将其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始终,树立优先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二是全球生态治理需要各国同舟共济。解决生态治理问题,依靠各国共同努力,摒弃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克服多占便宜、少担责任的想法,走出“零和博弈”的狭隘观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积极参与、共同担责,为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问题建言献策。同时,发挥国际法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使各国能够遵守国际规则,有序、合理、高效地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保障世界人民的生态权益,使子孙后代既能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记住乡愁。三是提高生态治理效能需要建立协同机制。一方面,不断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完善各国行动的体制机制,提高共同行动的高效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搭建各国协商对话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增进各国间的互信,制定出有利于共同行动的准则,更好地推动绿色共同体建设。总之,构建绿色共同体,并非一国之力,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要本着对本国负责、对世界人民负责的态度,同甘共苦、紧密合作,共同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世界贡献智慧,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福祉。

从国内看,坚持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民生建设。“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6〕,打造绿色共同体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必然选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15〕,打造绿色共同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本特质。生态民生建设需要多点发力:一是推动绿色科技发展。习近平提出,要强化绿色科技意识,抓住科技发展前沿,解决绿色科技发展面临的难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技支撑。依靠科技支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二是处理好生态与民生关系。生态治理与民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站在生态角度,就要为人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健康的食物等;从民生出发,就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关心的生态问题。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威胁到人民的身心健康,这也是民生建设必须解决的。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更好地促进生态与民生建设的双赢,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目标。三是坚持新发展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环保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法治意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用新发展观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绿色共同体注重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解,把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作为人民基本生活的重要福祉。打造绿色共同体为人民高质量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满足人民对天蓝、地绿、水清的期盼,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环境。

生态治理是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需要每个国家参与其中,并积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言献策、贡献力量,这样才能实现打造全球绿色共同体目标,进而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呼吁要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球生态文明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应对,最终为各国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绿色产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以满足各国人民对生态福祉的追求,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涵的价值魅力。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更为解决全球生态治理的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五、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它超越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践行了对立统一的生态哲学。首先,绿色发展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并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山”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经济发展搞生态保护,也不能只搞生态保护不发展经济,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使命”〔16〕,彰显了绿色发展实践新视野。其次,构建生态文明新体系,以经济、文化、法治、目标责任和安全五大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为支撑,发挥其在生态民生、美丽中国建设的保障优势,形成生态文明体系的强大合力。再次,从建设绿色家园出发,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度,以整体观、大局观、长远观、系统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出发,提出绿色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弘扬人类共同的生态正义价值,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基本遵循。

猜你喜欢
文明体系绿色
绿色低碳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请文明演绎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