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芷毓
2022年3月下旬,王允涛已经感受到物流的压力了。“断断续续地,部分快递就不发货了。”3月28日,他收到通知,4月1日至5日将会封控,当时他以为封控会按时结束,也没做过多准备。
他在上海经营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国外呼吸机等产品的代理,也在江苏开设工厂生产制氧机等。由于产品大部分通过线上销售,物流是核心。以往,产品从江苏工厂、美国运到上海仓库验货,再发给客户,订单销售额每月四五百万元。而现在,4月以来的订单基本都未能履约。
除了货品积压,生产所需要的零配件也无法运输。正常状态下,江苏的工厂一天能生产数百台制氧机,其中有些重要的零配件来自深圳、上海,但这两地相继发生疫情,常规的传统设备生产便一直在用之前备用的零配件,而新开发的产品则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产品做不出来,周期都在往后拖。”王允涛说。进口的产品也无法履约,4月初,他们代理的一批美国发来的货已到了上海海关,但直到5月上旬都没法入关,何时入关也不确定。
持续的延迟交付会造成客户流失,而长期无法履约、订单下滑,对于电商平台的店铺来说,各项指标权重也会下滑,对整个店铺的信誉及星级评价都会产生影响。
由于在上海的总部不属于“生产型企业”,王允涛的公司被认为是销售型小微企业,无法申请复工。持续的停滞,让他判断现在的营业额相比去年同期会下降近一半,而这也会导致企业在战略上的收缩。
王允涛以前从事家电行业,后来看好医药行业才转行并坚持了十来年。2020年疫情时,社会对呼吸机、制氧机这类产品需求量很大,对企业经营还有一定拉动作用,但后来的新冠变异毒株大多停在喉咙部位,对肺部伤害不大,呼吸机的需求随之减少。他所代理的美国高端产品,多年来销量一直增长,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高价位产品销量下降了一半。尽管如此,美国的货源仍然很紧张。由于美国产品经常断货,得通过航空运输紧急进口,成本相比海运增加了三倍。但因为市场消费能力不足,设备在市场的定价也已稳定,企业反而要降低售价、压缩利润空间,以此维护一批客户。“再加上如今的疫情,对我们来说是迎头打击。”
王允涛算了一笔账,封控一个多月,上海20多名员工的工资加上社保、公积金接近30万元,房租成本接近3万元,而收入微乎其微。现在,他主要靠以往的“积淀”维持现金流运作。
针对企业资金困难,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出台了20条具体措施,重点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提升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支持市场主体复工复产。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金泉认为,现在中小微企业最大的期望是营商环境优化和未来政策预期的稳定。这可能是促使企业坚持经营行为的根本动力。当然,纾困政策如能进一步落实,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优化资源、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