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闵萧
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互联网应用,大大拓宽了个人价值实现的空间。但参与其中,每个人都得把握好边界。
近年来,不少医务人员成为网络红人,甚至参与直播带货。但带货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以及隐藏的法律风险,让这一行为引发争议。对此,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印发通知指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某电商平台也宣布,关闭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账号的商品分享功能。这为医生直播带货敲响警钟。
网络直播的兴起,给不少医生带来了展示专业形象、科普医学常识的渠道。这个过程中,一些医生逐渐成长为网络大V,走上了边科普边带货之路。
理想状况下,网络平台上涌现更多如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有利于提高网络空间的信息质量。一些医生以带货的方式谋求“知识变现”,也并非不能理解,部分消费者也乐于为专业人士带货买单。
但现实中,医生带货行为没那么简单。一方面,当大V遭遇利益诱惑,是否能够保持专业和中立,相当考验个人的定力。比如,个别医生为了利益最大化,会不会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大众信赖,向消费者推介质量不过关的产品?
此外,医生即便可以在选品上把控,也很难兼顾发货、物流、售后等环节。也就是说,医生的专业身份与其带货的“专业性”,往往是两回事。对此,消费者也应该避免盲目信任医生带货。
另一方面,多数医生在专业身份之外,往往还有一层职务身份,这就涉及到是否会滥用职务影响力,以及是否会影响到本职工作。比如,某个顶级医院的专家直播带货,他的市场公信力和号召力,很难撇开他的职务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职务身份变现。并且,一旦出现问题和纠纷,还可能导致医院形象受损。
可见,对医务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予以限制,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然,“利用职务、身份之便”到底如何科学界定,需要加以明确。比如,是不是医生只要在网络直播空间不展示自己的职务身份就不算?还是一概认定但凡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医生,都不能参与直播带货?这需要更细化的约束机制。
事实上,不光是医生,利用职务身份带货,或是谋求流量变现,都应该慎重。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因为反诈宣传而走红的警官老陈就曾因为在直播中收到巨额打赏而遭遇网友质疑。这背后是一个法律常识,那就是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
很多人以职务身份带货或是以其他方式流量变现的边界,可能并不像严禁公职人员带货那样明显,但都应该把握好分寸。比如,它可能涉及当事人与工作单位之间权利与义务的约定。是否会影响到本职工作,是否会对工作单位造成不利影响,是否与职业操守相冲突,这些都应该有预判,否则,很可能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网络直播大大拓宽了个人价值实现的空间,但参与其中,每个人都得把握好边界。是否会与职务身份产生冲突,就是必须要考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