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坡 刘廷玉(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总站)
今年是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总站建制45周年。 回顾走过的历程,感悟发生的变化,目睹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站几代干部职工的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提升畜禽种业的战略阶段,我站要以建站45 周年为契机,立足新发展阶段、总结历史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为畜牧业提质增效、实现乡村振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做新贡献。
打倒“四人帮”后,我站开始建制,走过了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 进入新时代的发展历程。1977 年建站时全称为“河北省种牛站”,全额事业单位, 编制35 人;1983 年增编至55 人;1984年定编50 人。1992 年更名为河北省畜牧良种服务中心;2004 年9 月更名为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2007 年8 月河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为相当处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59 人。 2010 年由河北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加挂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牌子。 2017 年更名为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总站, 编制减至52 名,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1 年6 月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总站(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核定编制48 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自建制以来,经过45 年的努力拼搏,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我站立足职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概括为十大变化。
我站已由建制初期的种牛冻精生产, 发展为集种畜禽引进、繁育、试验、培育、质量监测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 畜禽良种繁育推广单位,是河北省良繁体系的龙头,是畜禽种业工程建设的主力军, 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顶层设计单位之一。 多年来,实现了由“卖种到管种”的质的飞跃。
我站从1977 年向全省计划供给单一的种公牛冻精,到1992 年的多品种种畜禽市场化生产经营;到2004 年的种畜禽引进、培育和生产经营;到2006 年的种畜禽生产经营、种畜禽质量监测和社会化技术服务;到2019 年的种畜禽引进、培育、保种、社会化服务和科研推广。 随着我站的职能变化和功能增强。 一是由建制初期单纯的提供肉牛冻精,向畜牧良种的转变,涵盖了畜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 二是由单纯的服务基层养牛业的技术推广, 向畜牧生产、 生产管理、种畜禽质量监测转变,涵盖了畜禽种业全过程的事务性工作。 实现了职能由 “种公牛”向“种畜禽”转变的跨越。
建制以来,纵观我站经费情况,经历了从有到无、由少到多,直至到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期间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
1977~1997 年。 1977 年成立时为财政拨款。1983 年1 月,省属事业单位整顿,省编委(冀编【1983】117 号)文件批示,我站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停止,我站经济状况日渐不佳,工资不能正常发放呈常态化。
1998~2006 年。 1998 年后,在当时省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恢复了部分经费,解决离退人员工资、缴纳养老金,但在职人员工资基本靠经营性收入。
2007~2014 年。 尽管2007 年经费确保为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 但对我站实行的是切块资金,当年扣除离退休人员工资、年度保险金等,尚余部分只占在岗人员经费的63%,仍有1/3 的缺口,由经营性收入弥补。 此后,财政支持资金逐年增加。
2015 年~现在。全部实现了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 目前我站真正过上了“发工资不愁”的好日子。
因种种原因,我站从建制后社会风气不佳,特别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打架斗殴、上访告状现象时有发生,1984 年曾以反面典型,被《河北日报》大篇幅报道,在社会产生了极不好的影响。 随着人员结构优化,领导班子调整,特别是2002 年领导班子调整后,以“树正气、讲团结、谋发展”的发展思路,坚定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单位发展进入快车道,各项工作走在系统前列,我站形象明显提高。 人间正道是沧桑,原来的“乱摊子”一去不复返了。
我站在职能不断增加、 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的同时,服务模式也不断创新。 由最初到基层站点指导牛的配种员,向养牛技术培训推进;由畜禽品种改良、养殖技术培训,到举办畜牧业交易会、奶农大会、种猪拍卖会、全省乃至全国“牛、猪人工授精”大比武,将优良种畜禽向市场化推进;由种畜禽引种——培育——推广,向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 指导健康养殖推进; 由现场培训,向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推进;由单纯的技术培训,向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联合育种推进。 以开拓创新是激发我站全面发展的内生新动力,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生产经营型”模式。
我站建制时人员主要由回乡知青、 占有土地村中农民转入和部队专业人员组成。 在1980年的64 名在册人员中,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分别占14%、20%和66%。 到2000 年的104名在册人员中,技术人员45 人(其中副高3 人、中级职称7 人、初级职称35 人)占43%。到2020年的50 名在册人员中,技术人员43 人(其中研究员14 人, 副高16 人, 中级职称13 人)占86%,分别比1980 年、2000 年增加66%和43%。同时,当时的7 名工人(工人技师4 人,高级工3人),在各自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我站还聘用高学历专业人员20 余人,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我站人员知识老化和高学历人才少的短板。目前,我站人员结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较过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近年来, 我站DHI 中心先后引进自动化、智能化测定设备, 年测定奶牛数量和育种贡献率全国第一; 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引进美国智能化测定设备系统、种猪精液检测分析系统;我站原品元公司引进了德国精液灌装打字一体机、牛(羊)精液检测分析系统、自动稀释仪和冷冻仪等世界先进的设备。 同时建立了疾病诊断化验、饲草饲料综合分析、肉质检测、分子遗传育种、精子分离等实验室。 软、硬件设施设备在全国同行业,达到了国际化、智能化、现代化一流水平,为全省畜牧业健康发展、技术推广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设备“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变迁。
2012 年,我站种畜禽监测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水、电、暖、空调配套齐全,同时配备了新的办公桌椅,更换了电脑,通讯、交通方便快捷,办公场所、活动场地、食堂就餐、宿舍居住等全面提档升级, 职工幸福指数倍感增加。 旧貌换新颜,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
我站不断强化环境整治。一是道路、广场等进行了硬化和铺设, 方便了出行和休闲运动;二是院落进行了美化,种植观赏树木和花坛,优化了环境;三是重点部位安装了照明设备,实现了环境亮化;四是大门口安装了彩灯装饰,创造了温馨祥和的节日氛围;五是污水、垃圾、取暖基本进入市政,结束了污水、垃圾“自产自消”,取暖“自给自足”的历史;六是生活区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接通了天然气、水电充卡管控、出入有门卡、违规有监控,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 昔日的“大杂院”变成了现代化都市一角。
近年来,我站“立足职能、注重科研”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工作,承担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二、三、合作奖,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省山区创新二、三等奖,农业推广奖等多项。 制定并通过颁布省标准多项,创新科技成果多项。实现了“由推广向推广与科研相结合”方向的转化。
近年来, 国家将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压舱石”地位,将种子定位于“芯片”功能。 2021 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种业、耕地两个翻身仗”,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强调“掐种子、耕地两个要害”, 将种业的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发展畜禽种业前景看好,意义重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束了肉、蛋、奶等畜产品供不应求的历史进程,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着力解决畜禽种业“卡脖子”问题,建立“以地方品种资源为主,进口品种为辅,进口品种国产化与自主培育品种相结合的育种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禽种业自主创新体系。
(三)拓宽新职能
冀机编办【2021】88 号文件,再次确定我站为公益一类正处级事业单位。 围绕职能,今后一是通过抓好党建引领业务工作; 二是主动开展畜禽种业事务性工作; 三是积极为畜禽种业提供技术支撑。
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以畜禽良种工程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畜禽种业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中的作用。一是通过开展联合育种攻关、组建核心群、新品种(配套系)培育等扎实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在完成地方遗传资源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采集遗传物质生物保存、建立保种场等方法保护畜禽遗传资源, 同时探索挖掘特色遗传基因, 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优势品种资源。 三是通过落实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建立国家核心育种场、省级原种场,开展生产性能测定等促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四是开展种畜禽质量监测, 为优质种畜禽推广提供依据。 五是通过会议、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大比武等形式,提升从业者素质和技能。
回顾历史, 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总结经验,是为了沿着历史揭示的方向继续前进。 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住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今后我们要更加激情地投身到畜牧良种事业中,努力创造不负前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