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教学策略探析

2022-11-22 23:01周长青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驱动审题材料

周长青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1级 重庆万州 404020)

伴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发展和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语文学科作为高考科目的领头羊率先开始了改革的尝试,而作文作为高考语文科目的压轴戏,不仅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重要尺度,也承担着启蒙学生思想和锻炼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重要责任。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首次提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概念,对高考作文题目进行全新尝试,旨在通过材料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以文字为媒介将自己的思辨过程展示给阅卷老师。接下来笔者将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意义、存在问题、教学策略转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全力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意义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写作目的由材料中的任务指令驱动,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写作的一种作文类型。在材料中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角度中比较说理论证。在面对材料作文的写作时,学生可以在审题立意后展开联想,淡化甚至抛开材料谈自己的看法,类似于“借事说理”。比较之下,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则有“就事论理”的意味,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写作目的和写作要求更为明确,为学生增加了“任务型指令”,要求学生按照“指令”进行比较、权衡、判断、辨析等,表明自己的态度、见解。

任务驱动型写作对于高中生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其具有理论意义,正所谓“思考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语言是一门艺术,作文则是学生表情达意的直接工具。这类作文使得学生从传统写作思维的桎梏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的更迭、自然的发展和人生的感悟,丰富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创新了写作形式,适应了高考语文作文改革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科学理论精神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这类作文还具有现实意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材料主旨多聚焦于人文关怀之中,贴近现实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引导作用。该类作文相较于以往的作文形式来说,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解决任务驱动点,还要求学生找寻最佳立意,在论述中体现自身的逻辑判断和独立思考。由此观之,这类作文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1]。

二、当前高中生在任务驱动型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立意不明

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来说,抓住材料的主旨是重中之重,但当前很多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首先是审题不明,对于材料的解读过于片面,很多学生在读完材料之后,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忽视题目任务和指令,没有达到题目要求。其次是立意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和高度。学生往往不仔细揣摩命题人心中的意图,便匆匆下笔,对材料中的表面现象或者冰山一角进行长篇大论,这样的文章虽不至于偏题,但很容易泛泛而谈,难以脱颖而出。

2.逻辑混乱,缺乏条理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为高中生提供了一个文本处理、信息构建和自我表达的加工过程,但在写作中学生往往做不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在写作时,没有对文章进行总体布局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思维回路,写出来的文章东拼西凑,显得尤为混乱。这一点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的缺失,其实归根到底也说明了学生还未构建起任务驱动型写作的大致思路。就像盖一座房子,一味地添砖加瓦、高屋建瓴却忽视了地基牢固与否,到头来却有些舍本逐末了。

3.思维僵化,缺乏创新

该阶段的学生已经经历了各种类型的写作,抒情类、叙事类、议论类,从传统写作到材料写作再到任务驱动型写作,可谓是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但是也正因如此,学生已经搭建了一定的写作框架,写作思维反而受到约束,难以创新。另一方面,在高中语文的见习活动中笔者发现,写作训练对于高中生而言并不算陌生,但在面临此类型写作时,仍然出现了缺乏事例,泛泛而谈,甚至出现为了写而写的现象[2]。

4.就事论事,未及其里

任务驱动型写作具有指令性、权衡性、比较性、思辨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权衡,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但是许多学生容易将其和材料作文混为一谈,只就事论事,拘泥于题目所给的材料随波逐流,甚至将写作当成材料扩展。既没有跳出材料的圈子,也没有突出自己的主体意识进行深入思考,更不要说解决任务驱动点,表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甚至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高中老师过度关注学生成绩,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写作技巧和方法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人格即作文主体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侃侃而谈却人文分离。

三、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教学策略转变

写作能力是彰显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水平的指标,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思维和改进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明确审题,找准立意

在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时,审题立意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从引导学生明确审题要求、找准文章立意入手。明确审题要求是作文写作的第一步,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中,“任务”是作文的出发点和聚焦点,其审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明确并理解材料中的任务所在。相比较一般的材料作文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多了一项“审任务”的环节,这也恰恰是审题的重点环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教会学生把握四个要点,分别是:核心事件、权衡比较点、问题本质以及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读懂材料含义,审清任务要求。此外,立意是文本的主心骨和的关键所在。诗人杜牧曾这样定义一篇文章的立意:“凡为文以立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之卫。”一篇优秀的文章立意是关键,而文章的立意贵在富有深度和高度,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尤为如此。那么如何使文章立意兼具深度和高度呢?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两点,思辨性主题和时政热点的素材积累必不可少。为此,需要学生提炼思辨性主题,所谓思辨性主题就是要求学生立意要来源于材料、从材料中产生概念性和理论性的思考,将此主题经过推理和论证从而得出结论。他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地断定材料中的行为属于是或者否、对或者错,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体现出自身的思考和权衡。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合为时著,洞悉时代热点。紧跟时代的步伐,体验时代的脉动、感知时代的温度,在学习生活中关注当前时代热点,大至国情人心、小至柴米油盐。学会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透过表层的社会现象思考其背后的根源所在,只有这样立意时才能富有高度,妙笔生花[3]。

2.理清逻辑,传授写作思路

叶老曾经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篇好的文章要能够在精确主题的基础上布局谋篇。任务驱动型写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并非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是有具体思路可循。这类作文的写作思路大致可归纳为“引——议——深——联——结”。“引”是指材料的引用,意在从题目所给材料出发,对材料进行简单的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考。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要格外避免两个极端的出现,即只谈材料和不谈材料。所谓“议”是指针对所写的核心观点进行分析论述,这是支撑学生文章的重点环节。论证具有思辨性,能够提升文章的可读性,这是作文能力的体现。教师应教授学生从不同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进行论述,做到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深”是指深入阐述,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环节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深度要求较高,需要日常学习的不断积累。最基本的深入阐述就是指导学生根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策略,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出批判性意见。“联”是指联系现实,语文来源于生活,也是为生活而服务。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掘现象的普遍性,追溯事件背后的根源和意义。“结”是指结尾环节,这一部分可以再提材料、点明中心,抒发真实的想法。但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思路时应该注意,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思路固然重要,但格式绝不仅限于此,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融入自己的创新和思考。

3.拓展延伸,提升学生思维

思维是写作的核心,好的文章离不开思维的支撑。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论证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给出有价值的话题让学生讨论,打开学生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摆脱传统的套路。如拿出教具“瓶子”和“字典”,让学生找出二者的关联,通过“思维三级跳”的方法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一级跳自主探究,打破常规,独立思考,探寻二者的共性。二级跳从个别到一般,从共性到普通,探寻二者有何联系。三级跳,反躬自省、见贤思齐,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展开思考,学习他人思想的特别之处,探讨不同表象之间发生的联系,展开联想并将这种发散思维运用到真题写作之中去。如在2017年全国卷1的作文写作中,要求学生从较受关注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汽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移动支付、高铁”中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拿到这个题目,许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依旧停留在表象,眼光较为狭窄,缺乏拓展延伸,容易孤立地看待这些关键词,这就很容易导致写出来的文章东拼西凑,简单生硬。如果不打开思维,分析各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很难写好这篇文章。因此,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思维三级跳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相关、相似、相反等联想,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完成写作教学。如从相关的角度入手,介绍“中国特色”将“京剧”“大熊猫”“广场舞”联系起来;从相反的角度入手,介绍“发展与问题”将“高铁”“一带一路”“空气污染”联系起来等。

4.深入思考,培养主体素养

写作活动是作文与做人的统一,而做人则是作文的“本”。任务驱动型写作中学生经常出现随波逐流、千人一腔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缺乏深入思考、个性缺失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教师应把“做人”和“作文”联合起来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并以此树立人文统一的观念。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五花八门,在获得便利信息的同时,不良信息也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潜在威胁。此时教师更应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教材中的榜样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引导学生书写心灵的篇章。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铁骨铮铮,再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豁达,无一不是熏陶学生思想的最好教材。这些优秀的精神底蕴将会给学生带来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更为开阔的视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抒发心中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到真正的“文如其人”。

5.以读促写,积累写作素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量的不足会导致高中生写作思路狭窄,在缺乏语言和词汇积累的情况下,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缺乏先进思想和观念的吸收和内化,更无法让学生的文章标新立异,进而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与其他类型作文教学一样,以读促写,读写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读”,包括我们经常所说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在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的视野能够得到很好的拓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也能更上一个台阶,还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因此教师要摒弃“阅读浪费时间”的旧教育观念,引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读那些思辨性较强的文章,时事热点、新闻事件,积累写作案例和优秀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以立足生活、结合教材,利用好课本中的杂文、新闻稿、时事热评等,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拿来主义》等,这些都是一些思辨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教学,在教材解读中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通过文本训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课内阅读中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合理的论证和科学的逻辑去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已逐渐发展为高考作文的重点题型之一,与之而来的是它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能力的更高要求。基于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养成思辨性语文思维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驱动审题材料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可爱的小瓢虫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材料
摇摇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