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22 22:06王建锋
魅力中国 2022年1期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

王建锋

(滨州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

前言: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环节对保障工程整体施工效果意义重大。随建筑工程逐步趋向于高层化发展,工程中的混凝土用量逐渐增多,对浇筑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从根本上提升混凝土浇筑技术水平,需结合建筑工程具体建设要求,制定出专项可行的混凝土浇筑技术方案。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一)混凝土材料强度不达标

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混凝土材料长度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是水泥强度不合格。混凝土强度与水泥强度具有中比关系,在水灰比强度相等的情况下,使用高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会高于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2]。因此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工程建设期间的强度要求,选择适宜的水泥标号、水泥品种,以从根本上保障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

(二)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结构裂缝是混凝土施工期间的常见问题,可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整体施工水平。导致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的原因较多,通常为水泥水化热突出、混凝土自收缩、外界温度变化较大等。为最大限度规避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发生几率,需要加强混凝土各施工环节管控工作,选择适宜的混凝土施工及养护技术,结合工程实际,现场要求对混凝土结构的配比进行不断优化。

(三)混凝土各施工环节管控力度不足

混凝土各施工环节管控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混凝土原材料配比不合理、混凝土模板搭设不按规范、混凝土浇筑及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等方面。

在混凝土配比期间受到混凝土生产人员专业技能及安全质量责任意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难以得到根本上把控,建造出的混凝土结构各项性能与实际要求不符。

模板搭接质量可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但就目前来看,在部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部门及作业人员为最大限度缩短工程建设工期,没有依照相关规范制定出专项可行的支模方案,致使模板搭接期间的安全隐患问题更加严重。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过程中,由于没有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充分振捣以及浇水养护,混凝土终凝后的强度不足,使建筑结构全寿命周期缩短。

二、混凝土浇筑技术概念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浇筑技术主要被应用在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中。如构件体积大,钢筋混凝土的用量就越大,混凝土浇筑效果就越好。但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浇筑期间的工作量大,涉及环节较多,施工管控难度高,混凝土结构承载力与稳定性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等影响。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工作开展时间,需采用合理方式增强浇筑成品的强度与韧性,避免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出现严重质量问题。

同时,混凝土浇筑期间还需要结合工程建设具体要求,选择适宜的混凝土浇筑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混凝土浇筑技术方案内容,确保混凝土浇筑效果与预期目标相符。

三、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方法

(一)全面浇筑

全面浇筑就是主要在结构简单、技术含量要求较低的建筑工程中。在全面浇筑开展期间需要严格遵循自下而上的浇筑顺序。保障首层浇筑作业高质完成后开课开展后续施工作业。如首层浇筑质量较差,后续的可采用连续浇注手段,切实保障浇筑质量。同时,全面浇筑还应当遵循由长到短的浇筑方向。如果浇筑期间的距离较大,可使用分段浇筑方法。从两个不同方向分别浇筑,浇筑到中央位置后进行中央浇筑,保障混凝土结构可靠度。

(二)分段浇筑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分段浇筑工作主要被应用在长度小、面积大的浇筑结构中,能够切实保障建筑工程稳定性。分段浇筑工作开展时,施工人员还需要采用次层浇筑方式,对各段层进行分层浇筑处理。如果分段浇筑层数较少,可以在完成顶层浇筑后从次层位置分层浇筑,从根本上保障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相较于全面浇筑技术人员而言,分段浇筑技术能够切实提升,建筑混凝土结构整体抗震性、稳定性,实现建筑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

(三)斜面浇筑

斜面浇筑技术主要被应用在斜坡度较大的建筑工程中,如果该工程结构整体长度为厚度的两倍以上时,斜面浇筑混凝土的韧性及强度将会进一步提升。斜面浇筑工作开展时,施工人员需要从浇筑斜面处进行振捣,而后逐层向上振捣中间部分混凝土,保障混凝土结构浇筑期间的密实度。斜面混凝土浇筑技术是全面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改良,能够有效应用在特殊结构中,对保障混凝土结构综合施工水平意义重大。

四、不同混凝土材料浇筑手段

(一)清水混凝土浇筑技术

清水混凝土浇筑主要包括混凝土浇筑入模、塑化全过程。在混凝土浇筑工作开展期间,需要将混凝土材料入模并制作成预定形状。为保证混凝土浇筑效果,混凝土浇筑下落高度需要控制在2 米以内,避免混凝土材料出现离析问题。同时,做好混凝土入模温度及环境温度控制工作。要求混凝土入模温度需要严格遵照现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设定,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到浇筑地点的温度应控制在35~5℃之间。结合施工期间的气象环境特征,对入模温度进行合理控制。

同时,混凝土浇筑工作也需严格控制水泥水化热效应,降低裂缝问题发生几率。例如在混凝土内最高温度下降到环境温度时,混凝土结构收缩量较大,因此需要做好混凝土内外环境温度控制工作,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开裂问题。

相较于其他混凝土材料而言,清水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混凝土形式,需要采用一次浇筑手段,由结构主体混凝土肌理、质感、施工缝以及对拉螺栓孔等组成自然状态装饰面。为从根本上保障清水混凝土浇筑水平,施工部门还应重点关注以下管控要点:

第一,在清水混凝土浇筑前期准备工作中,需要严格监管水泥、粗骨料、细骨料、粉煤灰等材料质量。采用现场试验方式确定合理的材料配比。着重关注清水混凝土浇筑环节各部门协同配合工作,从根本上保障混凝土浇筑质量水平;

第二,混凝土浇筑施工人员需要合理控制混凝土振捣时间,对混凝土浇筑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着重观察混凝土表面水泥浆的变化情况。如水泥浆液分布均匀、无气泡与下沉情况出现,则说明振捣效果良好;

第三,为有效避免混凝土浇筑期间出现大量气泡,还可使用二次振捣技术手段。将混凝土浇筑到模板后,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处理。第2 层混凝土浇筑工作需要在第1 层浇筑约半小时后开展;

第四,如施工现场温度较高,则需要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覆盖一层隔热膜或者湿草袋,避免混凝土材料直接受到阳光照射。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定期洒水处理,进一步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如施工现场温度较低,混凝土输送管道必须用保温材料包裹,防止混凝土受冻出现状态改变问题。

(二)高强度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强度大于C60 的被称之为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内部主要包括水泥、砂石岩材料、减水剂、粉煤灰及硅粉等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高强度混凝土具有极为显著的抗压强度及抗变形能力。同时,混凝土结构密度较大、孔隙率低,被广泛应用在高层施工过程中。

在高强度混凝土浇筑工作开展期间,应当明确混凝土浇筑流程,做好分层浇筑工作。注重在混凝土构件中预留施工缝。结合混凝土运输情况,确保混凝土浇筑工作顺利开展。

高强度混凝土施工期间,需要合理控制浇筑时间。要求下层混凝土初凝完成后才可进行后层混凝土浇筑施工。将上层、下层混凝土施工距离控制在小于1.5米范围之内。在底层浇筑施工中,需要持续升高并维持水平分层。严格控制混凝土下落高度,并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工作,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离析问题。

高强度混凝土要求混凝土结构具有较低水胶比。为有效控制水胶比值,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减水剂,实际减水率需达到25%。在减水剂掺入到混凝土中后,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混凝土结构流动性以及和易性,切实保障混凝土结构的抗压能力与抗压能力。

在高强度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保障混凝土浇筑工作一次成型,在浇筑过程中不可中断。混凝土需要采用拌合手段,用龙门吊分层浇筑振捣处理。要求浇筑顺序应当严格符合设计方案。在浇筑底板混凝土时,需要在内模处留下料口。腹板浇筑应当从一端浇筑到另一端,分台阶浇筑,切实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承载力。

在混凝土浇筑准备工作中,需要对混凝土结构预埋钢筋、伸缩后以及泄水口、通气口的预留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质量问题的结构。

混凝土浇筑需要派遣专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检查模板及预埋件情况,针对模板内模、预埋件位移或松动问题,制定出专项可行的管控方案。在振捣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及时收面处理,确保梁板表面平整,浇筑后的混凝土结构平滑。

混凝土表面压平后,还需要由专人进行洒水养护处理,覆盖塑料薄膜,使用保温材料。

五、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要点

以某建筑工程为例,在该建筑工程混凝土交付工作开展期间,需要确保模板下口、孔洞以及角模处拼接严密,各支撑架连接牢固。钢筋处有可靠的定位及混凝土保护层。

该工程主要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抗渗等级必须满足实际设计要求,质量合格证、产品检验记录等齐全。如混凝土运输至施工现场后出现坍落度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异、离析或者分层现象时需要退回。

混凝土浇筑应采用固定式混凝土泵、插入式振捣装置、灰槽、溜槽与泵管等设施,应当严格遵照建筑工程具体施工要求。针对不同施工环节制定出专项可行的混凝土浇筑技术方案。

(一)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

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需要采用分区定点、循序推进的浇筑原则。首先浇筑至一个部位到设计标高,混凝土需要由扇形向前流动,然后在坡度上循序浇筑。此种浇筑方法更加适用于泵送工艺,每层混凝土均可浇筑在前一车混凝土形成的坡面上,确保混凝土之间的浇筑间隙时间不得超过预期时间。

在混凝土浇筑期间的泵车出灰口处应当配备两台振捣机械设备。由于混凝土自身坍落度较大,振捣装置需要将下部斜坡流淌出的混凝土振捣密实。依照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的坡度,在浇筑带上中下三处布置振捣装置,确保混凝土能够在振捣器的作用下均匀密实。

每层混凝土浇筑后需要随层使用振捣棒进行振捣,要求振捣棒需要插入到下层未初凝混凝土50 毫米处,从根本上保障上下两层混凝土接触密实。振捣时需要顺着每层斜面自下由上进行振捣,要求每层斜面需要由下向上等距差6 个振捣点。在浇筑混凝土期间,如果出现泌水或浮浆较厚问题,还需要按标高将较厚区刮平,在混凝土表面铺塑料薄膜。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 后进行浇水养护处理,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 天。

(二)柱体、剪力墙混凝土浇筑

在建筑工程柱体与剪力墙浇筑工作开展期间,配比后的混凝土应当放置在灰槽中。浇筑在底板间,不可使用泵管直接灌入混凝土。入模应当根据墙体混凝土浇筑顺序开展,禁止一次将一段混凝土全部浇筑,防止砂浆出现凝结情况。

混凝土浇筑工作开展期间,泵管中的混凝土需要喷射在溜槽内。注意用布料尺丈量混凝土浇筑厚度,要求振捣棒的高度应当设置在1.25 倍。严格遵照墙体混凝土浇筑顺序开展工程浇筑工作,要求混凝土的下料点需要采用3 点布置手段,在混凝土衔接处需要振捣密实,在浇筑过程中应当随时清理落地灰。

浇注点距离应控制在小于等于50 厘米之间,根据钢筋密实程度合理分配振捣棒。在洞口振捣过程中,振捣两侧高度需要均匀对称,振捣棒应距离洞边30 厘米。从两侧同时振捣,避免在振捣枕套过程中出现孔口变形问题。

总结:

总而言之,现阶段建筑工程中涌现了诸多混凝土材料,如清水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等。为确保混凝土构件的稳定性、承载力与预期目标相符,还需要加强混凝土浇筑环节质量管控力度。结合建筑工程具体施工要求,制定出专项可行混凝土浇筑技术方案,确保混凝土浇筑施工水平与预期目标相符。

猜你喜欢
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
混凝土试验之家
浅谈煤矸石在固废混凝土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关于不同聚合物对混凝土修复的研究
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及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探究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建筑工程管理策略探讨
律诗的开合结构
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