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坤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强调在推进机构、职能、权限、责任法定化,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的同时,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并首次将“财会监督”明确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财会监督新的内涵、新的定位、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
财会监督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财会监督主体包括人大、审计、财政、银保监、人民银行和行业主管部门, 而狭义上的财会监督主体则主要是财政部门。 根据财政部最新的“三定”方案①可以分析得出,当前财会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财政监督、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三大类,其中,第一类主要监督的是财税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以及预算管理中的特定事项;第二类主要针对基建财务制度、 行政性经费财务制度、 事业单位通用财务制度、企业财务制度等内容进行监督;第三类则是监督和规范具体的会计行为,以及监督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等。准确把握财会监督的内涵和外延,是落实好《预算法》《会计法》以及“三定”方案授予财政部门的监督职责, 并牵头联系其他部门统筹做好财会监督工作的基础。
由此不难发现, 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 在监督重大财税政策落实、公共财政支出、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信贷、 公共资源交易、 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质量的财会监督有助于理顺并优化经济秩序、 协调好各方利益、 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发展。 财会监督涉及的主体多、内容多、对象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极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好财会监督工作, 就必须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兼备的人才队伍, 这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要讲话精神、 落实党中央关于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决策部署的自觉实践, 短期看能够促使优秀人才成长为财会监督检查事业中坚力量, 长远看有助于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人才建设良好氛围, 保障财会监督事业基业长青。着眼于财会监督大局,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加强政治素养的塑造, 充分发挥高校在财会监督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部门协同中锻造和检验人才培养实效, 改革培养形式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才培养创新, 这对于改革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多学科融合培养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人才培养体系是反映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涵盖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等在内的系统地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相应地,财会监督人才培养与素质提升也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工程,在培养体系的构建上,要坚持全链式立体化,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财政监督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塑造一批具有政治执行力、专业决策力、信息整合力、沟通协调力、风险预判力和危机处置力的复合型人才。 财政监督人才知识体系必须具有财政学、会计学、法学、金融学、国有资产管理、纪检监察学、公共管理、 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复合型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和部门壁垒, 推动学科交叉、 知识融合和部门合作, 促进财会监督知识和能力塑造的融通。
其次,在培养内容上,要打通全日制教育、职业教育、在职教育之间形式逻辑关系。加强财会诚信建设、构建财会人才能力框架、健全财会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学历教育、 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推动财会监督交叉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构建财会监督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搭建财会监督人员管理服务平台、 加大财会监督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最后,在培养方法上,现代科技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 深刻影响传统财政监督的视野和范畴, 重塑了人们对财会监督的认识,因此,教学方法及手段也需要及时更新。 相对于传统财政监督而言, 新时期财会监督必须适应数字化时代所呈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规律,学会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与财会监督和金融监管深度融合。 这些也为当前和未来的财会监督人才培养与素质提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技术方法,有效弥补了传统财政监督方法在解释力、预测力和处置力等方面的短板, 通过运用现代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特别是应用算法、模拟和机器学习等极大地提升了财政监督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实效。
财会监督人才培养要适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需要, 匹配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财会监督体制, 根本目标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秩序维护,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政治上过硬、 靠得住,才能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财会监督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把政治要求和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同时,在业务上要加强“三观”教育和价值引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关照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更要重视国家价值, 注重提高财会监督检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 在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的各种教育形式和载体上, 从讲政治的高度准确认识到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强化政治引领、涵养政德作风和把牢廉洁关口贯穿到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扎实、作风过硬的财会监督人才队伍, 奋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高校在培养财会监督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门类齐全的学科分类、底蕴深厚的基础研究,契合了财会监督人才专业性培养和综合性培养的需要, 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理科与工科等的学科交叉融合, 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结构,使高校在培育交叉学科、 创建新的学科增长点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这有利于开展联合攻关和综合性的财会监督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具体说来, 高校是财会监督人才培养最基础的一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绝大多数从事财会监督工作的干部都是经过现代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 财会监督主要涉及经济管理领域的诸多交叉环节,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等领域扎实的知识储备,拥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掌握数学、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多种专业技能, 这意味着财会监督人才应该不仅是精通专业知识的 “专才”,还是复合化的“通才”,而这种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除高等教育之外没有哪一类教育形式和载体可以独立承担。从事财会监督工作的人员尤其应是 “专才”与“全才”的结合体,能融会专业体系内外的各类知识,通晓多种专业技能,拥有复合化的知识结构。 目前,高校新文科建设如火如荼,“新” 体现在回应新背景、新环境的变化,融入信息技术是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按照新文科要求改造升级财经类专业,必须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化改造。 互联网、数据技术等新技术改变了财经领域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形态,财经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常见业态。这对财经专业的方向调整、 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手段、教与学的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化、 智慧化改造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此背景下,大力推动以构建大财会监督格局的交叉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契机,试点“财会监督”人才培养创新试点工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辟“财会监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加大“财会监督”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此外,高校也是开展财会监督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依托高校专业优势形式多样的财会监督理论和业务培训,考虑在财会监督部门与高校之间建立双向的学习交流机制,通过相互讲学授课、建立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开展横向项目调研、拓展在职教育等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与高校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 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财会监督人才为着力点,在交流中推动高校财会监督人才模式的转型创新。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树立“人才不必为我所有而是为我所用” 的人才大局观,财会监督人才培养关键是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财会监督部门可以考虑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财会监督专家工作室,研究破解财会监督领域的中心工作、重点问题和重大项目。探索建立财会监督高端专家智库和高级财经人才、 青年优秀人才库,按需纳入、动态调整,打造“财会监督智库”。财会监督部门可根据审判需要,积极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到财会监督部门和企业部门以讲学的方式参与财会监督工作;也可根据高校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的要求, 选派财会监督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财会监督干部,到高校财会监督相关专业讲授财会监督政策、财会监督方法等课程,参与财会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推动高等学校财经教育体系的高质转型。
财会监督要求在财政部门、 人民银行、银保监、证监、地方金融监管、国资委、财税、审计部门、纪委监委、司法机关之间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相应地财会监督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就应该去适应部门协同的常态化机制, 学会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持续拓展协作领域,优化联合监管路径,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问题线索移送、 重点监督协同和监督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监督实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会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财会监督管理,及时反馈监督信息,是现代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基本要求,也为财会监督人才培养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传统的财务监督手段已无法全面应对财政治理对财会监督的多元化需求,未来的财会监督人才培养将更加突出数字化、数智化和智能化。 财会监督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 充分挖掘预算管理一体化为代表的现代财政信息系统的监督元素和监督功能,掌握财政信息一体化工程的技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思维转变和创新财会监督思维方式,未来财会监督管理智能化、业务一体化、应用服务化、资源云化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这些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在财会监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予以体现。
技术创新并不意味着制度机制不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用活机制和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 着力建设多层次、多平台、全周期、全覆盖的长效机制。 遵循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培养措施,在理论学习中和实践中锻炼提升财会监督能力,大力开展财会监督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为推进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提质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注释:
①详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财政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