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慧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0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引导和扶持下,中国博物馆事业获得飞跃发展,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教育职能不断强化,原有的传统条框育人方式被打破,人们意识到博物馆的产品和服务必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与技能,必须满足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代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已经发生实质性演变,由最初的典藏、维护、研究、演示为主的场馆,转变为集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化机构。不仅如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还将教学方式由馆内延伸至馆外,将历史文化遗迹、遗物有机结合串联,让学生和其他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群体通过虚实结合的教育产品对文博场馆产生浓厚兴趣,如在一个教学性活动中,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如收藏、研究、展示都可以让观众来参与,课程内容可以利用当下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访问文博专家、观察参与或体验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让公众对博物馆以及馆藏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博物馆教学的开展是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博物馆教学的价值目标在于进行终身教育,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博物馆教学”界定为“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博物馆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体验活动。”从一个侧面看出,“体验”和“学习”在教学环节都很关键。教学不应是单纯的‘课堂搬家’、阵地说教,它包含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对教学地的了解自主确定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再尝试解决的过程;它也需要包含合作的过程。
2020 年9 月30 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博物馆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将馆藏文物资源所蕴含的中国故事、民族精神引入学校教育,将更好地引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足于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教育宗旨,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走进学校、社区、景区、博物馆等开展非遗深度体验课程,取得显著成效。新媒体技术是集数字化、网络化、互动性这些特性于一身的综合性技术,于是,这些特性也成为博物馆在宣传教育中顺应时代潮流的应用渠道。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环境下,“停课不停学”已成为新媒体在线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共享教育成为博物馆社教活动新热点。2020 年初,民俗馆积极响应常态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后疫情”时期的防控要求,顺应网络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以创新形式传承南京非遗,让青少年及热爱非遗的民众居家体验非遗技艺及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依托自身优势,创新打造“南京非遗云课堂”博物馆线上社教服务活动品牌课程,主要通过“非遗课程云直播”“非遗体验云教学”“非遗展览云上看”“非遗文创云宣传”等方式立体呈现,目前,民俗馆的新媒体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本馆开设的“南京非遗馆”“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海丝遗产”等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直播、录播授课等。
民俗馆与南京报业融媒体中心共同搭建“南京非遗云课堂”线上教学平台,通过QQ 教学群以线上直播教学、课程视频发布、课间师生互动、课后作品点评等形式开展公益教学活动,自2020 年2 月起至今已成功开展27 期,参与人数16000 余人次,获得了学员及家长的一致好评,活动成果在《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等官方媒体专版上也会进行相应的宣传报道。
2020年6月25日,民俗馆与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合作,共同举办了名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直播活动。活动邀请主持人亲临博物馆参观,并与馆内十多间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的手艺传承人们访谈交流,同时让主持人尝试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直观地展现了馆内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浅出地强调了南京非遗民俗手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吸引了15 万网友在线观看。
1.2020 年6月25日,民俗馆与新华网合作,开展“中国传统节日一一非遗中的端午节”云上游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大型直播活动,吸引44 万网友在线收看,并由“南京发布”官方微博与“新华网”共同发布网络推送信息。2.2020 年6 月25 日,民俗馆与交汇点新闻合作,共同举办了宣传端午民俗的直播。通过主题为“我们的节日——易享端午民俗匠心品质筑梦”的直播活动,宣传了端午节俗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借助由民俗馆非遗传承人定制的各类端午节文创作品,灵活生动地将端午节俗与南京非遗文化融为一体,颇具趣味性,调动了实时在线的20 多万网友参与直播互动。
“抖音”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短视频平台之一,有着极为广泛的用户群体。2020 年8 月,民俗馆选派9 位非遗传承人参与了名为“‘非遗抖起来’一一‘甘熙故居’大宅门后的老物件趣味视频”的活动,将葫芦画、南京云锦、南京剪纸等非遗艺术送上“抖音”平台,让古老重新流行,实时在线并参与直播互动的网友多达151 万人。
为进一步扩大民俗馆相关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让更多民众乃至海外华人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民俗馆与南京非遗中心与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积极合作,在“南京非遗中心”微信小程序、“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南京非遗云课堂”教学课程视频,开展教学宣传活动。此外,民俗馆还与荷兰海牙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在该中心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南京非遗云课堂”的教学课程视频。民俗馆还选派了馆内的南京剪纸传承人张钧,参加由南京市委统战部和省委统战部举办的网络直播教学活动。这次线上教学活动为期五周,近万名海外华人华侨参与了线上学习。该活动也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海外华侨学校校长以及华侨学员们的高度评价。
2020 年7 月,民俗馆策划了“同心抗疫·中国力量一一南京艺术家抗疫主题精品展”线上展。该展览设置为永久开放,民众可以随时登录相关链接观展,不再受展厅的地点制约以及撤展的时间限制。展览以游客视角进行布局,为观展者提供四种导览方式(展览路线导览、展厅区域导览、自动漫游导览、个性化自由参观)。观展时,民众可点击任意展品图示放大观看,亦可将高清图片保存并分享给线上好友。线上展览中的虚拟屏,则可以提高游客观展的体验度,使大家身临其境、沉浸式观展。
习总书记在谈及文化遗产传承时曾多次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新媒体时代不仅为当代博物馆提供了众多新的宣传途径,也进一步驱动着博物馆等机构的数字化运营进程。博物馆人应充分利用各类媒介,继续深入挖掘和深刻阐释文物的多元价值,激发年轻一代对博物馆文化的关注和热情,实现对博物馆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的传播。
目前,民俗馆使用的线上教育平台较为单一(只有QQ、微信等平台),结合2021 年中央公布的《意见》,促进落实“双减”政策,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应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的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通过打造线上教学交流新平台(如微博、腾讯会议、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随着老年人群体对精神需求的增长和文化品位的提升,线上授课逐渐成为“文化养老”的良好载体之一。为保证老年朋友“文化养老”的“刚需”不因对现代网络平台的生疏而受限,民俗馆借助移动互联网传播手段和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与居民社区、养老院、老年大学等机构加强协作,积极带动对互联网的使用较为生疏的人群,使其逐渐熟悉并独立掌握线上活动的参与方式,打造“文化养老”新模式,将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落到实处。
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是各大高校以及教育机构的责任和使命。民俗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后疫情时代”的大环境下着重发展馆校合作,积极将非遗文化课通过腾讯视频、MOOC 等平台展现给师生,保证在特殊时期有效地将非遗技艺介绍给学生群体,有助于以现代化、系统化的专业教育突破传统非遗文化“口口相传”“一师带一徒”的传承限制,探索非遗传承与现代大学专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推动非遗文化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
博物馆是承担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公共服务机构,教育是博物馆承担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如何进一步拓展其功能的发挥始终是博物馆思考的问题。为响应常态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后疫情”时期的防控要求,顺应网络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创新打造博物馆线上教育产品。
首先,博物馆线上课程具有及时性、便捷性,观众在博物馆闭馆期间,可以不用进入馆内,无限时地参与到博物馆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博物馆的线上教育课程获得与博物馆资源相关的课程内容;其次,不受地域影响,都可以进入博物馆的网上资源,随时获得博物馆的课程教育信息;最后,博物馆在线课程的便捷性将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为更多的社会公众提供走进博物馆的机会,学习想要的知识内容。
民俗馆根据业务研究的成果,指导博物馆内非遗传承人参与线上教学课程的教学,并协助传承人准备教学方案、发布课程信息、设计教学流程,并收集线上活动的反馈信息,所有的课程经民俗馆审核后,均能实时在网络上通过录播或直播的形式及时发布,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博物馆和观众间的互动,而观众及时反馈的教学体验心得和实时流量数据统计,对于每一项教学活动的考核复盘也是极其珍贵的。
博物馆本身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且这些教育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同,它的展示形式更加生动、灵活,内容更加具有延展性。在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通过开发线上教育产品,将原本存在于博物馆内的教育资源延伸至网上,与公众不同的教育需求结合,形成系统的教育产品资源。以博物馆这一“文化媒介”为起点,一方面,为热爱博物馆的社会公众提供进一步了解博物馆的机会。另一方面,优质的内容整合也将成为博物馆课程与学校课程相互链接的重要环节。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的“叠加效应”,也为公众获得广泛的教育提供了可能。
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讲,目前博物馆提供的文教产品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标注着数字文明在博物馆领域已进入到新阶段。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开发,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符合人性需求的文教产品和服务。
近年热播的《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就是用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技术的整合,把它变成一个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文化产品,为我们文博行业带来了一些非常新鲜的元素。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将民俗礼仪、非遗传承与节俗文化相结合,通过“欢度我们的节日”表情包将节俗趣味呈现,让节日蕴含的温馨情感,成为弘扬文化自信、牢固亲情友情的重要动力。文创表情包的“优秀”归根结底还是互联网和文化的碰撞,更好地呼应数字非遗时代年轻人审美需要,用年轻人最常用的方式,吸引大家关注非遗,凝聚传承力量,带动起了全民参与的意念。
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简单的跨界融合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文化产业需要以更开放和更积极的心态,用扎实的教育产品、更出色的技术、更有效的链接融合方式进行发展。如:2020 年,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主办,熙南里街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承办的“乐享新端午·遇见夜金陵”活动在熙南里街区启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南京市文旅融合的试点单位,选派了12 位非遗传承人在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摆设非遗“活态展示”展位,让百姓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与街区围绕“夜端午”的新视角,特别在端午美食、非遗展演、非遗文创等方面为发力点,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不仅是为提振消费和丰富娱乐,更重要的是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空间,重现老城南的人情风貌。通过融合、跨界的组合方式,让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