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煊,范 磊
(丹阳市农业农村局,江苏 丹阳 212300)
2020 年年初中央倡议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工作,分区分级恢复生产秩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手段,组织农业专家积极开展线上培训、线上指导、线上答疑。疫情严重时期,为了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不扎堆聚集,传统的农民培训方式一度难以开展。如何把最新的农情、最新的技术要点、最新的研究成果传达给农民?如何及时告知农民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创新培训方法,搞好技术培训,农技人员纷纷出谋划策。宝鸡市探索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农技推广模式[1]。吴灵辉[2]基于陕西省农民培训的调研,提出农民培训要积极推动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综上所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农民培训工作不能停摆,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培训模式尤为迫切。要想保障夏粮稳产,必须确保不误农情,农民培训中心要积极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引导,统筹安排,保障专家与农民的互通有无。
2021 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了年度农民培训任务,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共办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1 190 人,电子商务培训、农业经营主体带头、水产养殖、废旧农膜回收等各项培训1 944人次。此外,还组织了11 期非强制性线上学习,教授了《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打造“十年禁渔”持久战》《农产品品质评价》《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及健康养殖技术》等12 门课程,共计36 学时。
2021 年丹阳市高素质职业农民共培训了1 190人,1 190 人考核合格,全部认定成功。其中,男性占75.6%、女性占46.8%;35 岁及以下占17.2%、36~40岁占5.5%、41~45 岁占10.1%、46~50 岁占22.1%、51~54 岁26.2%、55 岁及以上占41.3%;文盲0.2%、小学学历占19.1%、初中学历占60.1%、高中学历占27.3%、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5.8%。综上。2021 年丹阳市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51 岁及以上人员仍然是中坚力量,学历初中较多,针对这种情况,线下培训尽可能面向年龄偏大、没有智能设备的人群,较为年轻的学历高的人可以参加线上培训。
《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中提到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APP 等开展线上培训。线上培训前期投入成本高,作为力量薄弱的县级农民培训中心善用资源,借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经验,与电视台合作推出电视直播、录播课程,为农民大田作物管理中遇到的病虫害防治、种质保存优选、畜牧养殖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在APP 中或者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在线答疑,开设直播互动楼,及时互动反馈农民需求[3]。
培训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引导学员安装中国农技推广APP、农技耘APP。这些APP 农业资讯更新及时,模块丰富(有政策法规、农技指导、三农资讯、科技动态、典型人物等),还有很多培训课程,主题新颖,信息量大,值得反复观看。生产中遇到疑难杂症,也可以及时在APP 中咨询专家。目前丹阳市已有4 732 农民安装了农技耘,活跃度高。
线上培训可以有效解决突发疫情造成的培训中断、地理上不便等问题。首先选择对于新媒体比较容易接受的学员,如农二代、返乡创业大中专学历农民、转业创业军人等新生代农民[4]。加强学员信息管理,以培训班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及时发布直播房间号、课程安排通知,收集学员上课照片。腾讯会议平台可以提供互动交流,在线答疑,做好课程录播工作。最后利用“云上智农”平台进行课程设置、后勤管理、满意度调查以及线上考核,确保学员信息100%上传,培训流程网络可查,台账资料完备。最后通过微信群开展线上指导以及线下跟踪指导服务,确保线上培训效果不打折扣。
丹阳市线下农民培训成绩显著,但近几年由于老龄化的影响,农民培训也陷入瓶颈。受新冠疫情影响,农民培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对农民培训团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想要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必须充分了解培训所面临的困境。
2020 年,线下培训受疫情影响巨大,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新挑战。据《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农民培训工作要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丹阳市农民培训团队按照任务标准采购了相应数量的口罩、免洗消毒液、温度计等防疫设备。建立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做好学员、教师以及其他参与人员每日体温检测、出勤情况登记。一旦出现体温异常者,及时汇报,采取必要措施,杜绝带病上课。整个培训期间针对传染性病毒遵循及时发现、尽快上报、妥善隔离的原则,保证所有学员可追溯。培训全程学员佩戴口罩,做好通风透气工作,保证会场空气流通。培训前后安排专人对会场及时打扫、消毒。培训时间安排难,不仅要考虑农忙,课程设置可安排时间本来就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线下培训只能中断,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3.2.1 部分乡镇老龄化农民积极性不高
据统计,2021 年丹阳市参加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的学员中,55 周岁以上的占41.4%。而在这类人群中,新媒体的推广本身就难,大部分还存在不会下载的情况。而远程教育需要两个必备要点,流畅的网络终端以及智能手机或者电脑。由于经济考量或者个人习惯等因素,72%的老龄化学员不符合这样的条件。
3.2.2 师资团队线上直播能力素质需要提高
通过多次线上练兵,不难发现,部分专家教授对于新媒体设备不熟悉,上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操作从而影响课程进度。此外,由于对直播镜头陌生,感受不到学员情绪导致部分老师表情僵硬、言语紧张,线下轻松愉悦的上课状态难以复原,学员兴趣较难激发。线下集中培训,学员或多或少会吸收一些知识,而线上培训对老师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3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2021 年开设的线上直播课以自愿为主,对于每节课打卡,参与讨论次数、考试考核都没有强制要求,参与的学员中仅有30%的坚持完全部课程,更有六七成学员完全没有参与,积极性调动明显不足。线上课程组织管理难度大,对学员自学能力、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组织者、老师看不到学员的真实情况,缺乏有效互动氛围,学员长时间的线上学习容易疲乏,学员注意力也较容易受到其他情况影响。
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摸索出一套应用性广、操作方便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培训模式迫在眉睫。针对当前培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基层农民培训团队要切实落实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人员的培训,针对专家团队线上直播经验不足引起的各类问题,可以通过培训、简化操作或者专家到定点直播间授课来避免。通过培训,扭转陈旧观念,提高专家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从学员感兴趣的角度,更新课程内容,拒绝模式化、套路化授课。鼓励专家采用科普短视频、例子等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积极选拔专家,丰富师资库,可以开展课程评选评优的活动来激励教师积极性。积极调研生态农情,根据在田作物、当季养殖情况来制作课程,根据反馈对课程内容不合理部分积极调整。其次,积极开展平台建设,建立集直播、考核、在线交流、打卡、满意度评价为一体的平台。第三,加强新模式的宣传,提高学员的主观认可和参与积极性。新事物的推广都有一个过程,可以选择对新媒体接受度高的新农民,降低学员对线上直播的抵触情绪,普及多渠道的云端培训模式,利于广播电视、微信群、公众号相互协作,激发学员主观能动性。第四,制定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线下严格遵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线上积极做好师资选拔、学员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定考核标准,保证线上直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