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杰
(赤峰学院,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 024000)
教师专业发展是国内外很多学者一直在研究的内容,都希望在教育上作出一些贡献,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二十年,这些年来,首次在教育政策文本提出是在2001 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该决定强调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其次是2010 年出台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同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2019 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意见》中的总目标到2022 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国家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道路上稳步前进。
教师专业化建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让教学成为崇高的专业。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线教师也积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正是因为教师自身的学习意识,教师的学科知识不断成长,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补充与更新。
本文通过在知网搜索大量文献,并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尝试弄明白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现有的研究成果、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研究意义: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综合发展能力是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精神凝聚力的一个核心组成要素。教师具备专业综合发展能力是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根本能力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决于教师的实践发展需要。
李建鹏在研究了国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到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基于曾做过的研究,本文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职业拥有其独特的职业内涵以及职业要求,必须有专门的培养机制以及科学的管理制度,泛指教师科学建立专业理念,灵活拓展专业知识,持续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和及时调整教师的自我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有教育领域内的一些观念的专业化,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教材观等等。
学生(教育对象)在教育中的定位是“主体”;教育宗旨就是“学生发展”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持有的教育观念、运用的教学方式最终必须落实到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体现在过程与方法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的提升与培养。在学生不断交流与合作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能力、用科学思维思考问题,以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目的,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互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从教学观角度来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建设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灵感,也须挖掘学生独特潜能,更要培养创新精神,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开阔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教师,其教育质量截然不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把促进学生个性优越发展作为教师的目标,教师的核心特征就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师应探究怎样促进学生的“学”,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从知识观的角度来看,教师应成为教育中的研究者。
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合作关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完全平等的人格地位。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爱。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给予学生成为国之栋梁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学生学习动机上激发内驱力。事实上,学生如果对自己有了更高的期待,能够在学习中脱颖而出。
课程成为动态的、生长的一种过程。在教学中课程理念强调的是情意因素,重在沟通、合作以及互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感悟,从而令学习知识成为学生与教师之间主动建构与生成的过程。这是学生的能力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以及发展过程。新课程是开放的,最明显的体现开放性的是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新课程的门向社会生活敞开了,站在学生立场,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中形成问题,通过综合实践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选择使用全套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综合灵活运用教材,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针对自身教学实践目标不断更换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素材。根据自身教学实践需要,对原有教学内容加以重组,进行不同学科间的有机整合。教师可以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可以自主设计开发教辅、教具。教师想要用好教材,就要超出传统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动手动脑,融入自己的教育科学研究精神和教育智慧,设计制作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材来,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吃透教材,把握好课型的特征,科学地界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具学具,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素材,提供生动而又有趣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我们在赤峰市见习期间,去了几所小学,以H 小学为例,我们看到的教师教学期间的状态很多都和之前见过的不一样了,适应了新课程的科学教学观,体现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养。
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在教师眼里是成长中的人,一步一步在完善自己,教师对学生是充满爱的,尊重学生,并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保持学生的天性。
听课期间,我们看到的课堂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总是站在讲台的中间,取而代之的是到讲台上展示和讲解的小组,或是补充和质疑的学生,课堂上的声音不再是教师一人的独白,更多的是学生的讲解、质疑和补充。教师与全体学生通过分享彼此的教学思考、经验和教学知识,交流彼此的教学情感、体验与教学观念,丰富新的教学内容,求得新的教学发现,从而真正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同促进,实现共同教学相长和共同教学发展。在这里,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同行教师可以随时“推门听课”,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不是封闭的教学,也不是仅依靠旧经验教学,在多次的磨课、听课、教研、反思、总结中,教师的成长非常迅速,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态的终身教育观在这里随时可见。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引路人,对自身的教学素质要求比较高,她们有着对教育的热爱,对教师教育理念的认可,积极融合教学与生活,在教学中孜孜不倦地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认真的态度对待教育,积极地反思教学,听取同行教师更专业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在这里,师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学习中,H 小学的教师营造了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同学生一起分享交流感情和想法,同学生一道发现真理。或由学生自主地探索真理,在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中,激发学习内驱力,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学校生活中,这里的师生交流互动,学生之间的对话,都是平等自由的,并充满着对学习的认真和热爱。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促进课程民主化与适应性,重新明确三级课程管理机构的职责,尝试建立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H 小学在科研团队的开发下与赤峰学院合作,开启了新的科研之路。新的四位一体课题正在H 小学展开,带动一线教师的科研激情,教师自发地转变了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者、研究者。科研课题带动了所有与学校教育相关者参与开发,因而教师责无旁贷地成为课程开发的主力军。H 小学的“学科+”的融合课程,曾被东师大的王艳玲教授评价说:这个课程开发走在了国家教育的前列。这就是H 小学的课程观。
H 小学多次举办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不是单纯为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是做出以活动主题的形式融合教材知识,这些主题活动,根据年级和学科的不同,做了不同的方案,使活动立足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教师通过创造性地综合使用特色教材,融入了自己的各种科学探究精神和个人智慧,设计制作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一堂课教学来,形成了既有利于教师功能教学又有个性的特色教材教学知识。
在新课改发展至今,提出新时代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化改革,这为一线各科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非常重要,我们应以新的状态来看待教育,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与变化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的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给我国一线教师带来的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观的认识一定要到位,在教师的观念里,我们要培育什么的人?学生的本质是什么?怎么看待教室里的学生?想让学生发展哪些素养为成长做准备?这些问题都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教育改革至今,一定要转变的教材观就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例子,不能教教材。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结构。
补充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人文知识,多读书继续扩充自己的视野,提升人文素养,这些就是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必须需要具备的教学基础知识。课堂上灵活配合使用多种新的教学方式,设计多种高效的学习策略。为了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其他学生学习更多,首先自己必须做具有这些较为基础的教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储备。
提高教师扎实的教学能力、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教学反思的实践能力、高效的科研能力。作为新时代下的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道路上,教师不但要完备学科知识,在能力方面也需要提高,这些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来达到,这里再次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每位教师以及尚在高校里学习的未来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必不可少。
用现代教育理论丰富学识,特别是基础教育、智慧教育和终身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树立科学的教师观。学习能力是教师继续发展的基础,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理应把自己塑造成学习型教师,成就终身学习观。
伴随着知识社会的挑战、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改的实施以及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学者在教师观念转变、课程研发、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不断努力强化现代教师的自我专业文化认同感,增强现代教师自我专业化的自主发展意识,及时学习更新教师相关专业观念,树立教师终身成为学习者的理念,从而不断努力推动现代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发展。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课改就是要求现代教师积极地主动参与,自觉学习成为新教学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为不断发展和努力提升专业核心文化素养而用心探究钻研。研究性教师是促进现代教师自我专业化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