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陕西西安 710000)
在“互联网+体育”发展进程中,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也在不断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监控课外锻炼打卡等,在疫情期间,信息技术更是扮演了功不可没的角色。可以说,信息技术为精准干预体育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当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被国内大多高校充分肯定并广泛采用的体育教学方式,其具有灵活性强、自主性高等优点,但在逐年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普遍问题,且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体育改革给予倾注,加强政策出台力度。因此,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亟待加强课程改革力度、强化体育育人思想,该文在体育信息化视域背景下,探索构建和完善且易于推行的模式,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
国内普通高校实行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求,在学校体育教学部门或学生社团的组织下,自愿参加某项体育运动项目活动的课程教学模式[1]。结合实施现状并根据国内目前的体育教学研究理论可知,当前高校体育名义上追求“一体化”,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做到课内外一体化融合,整体暴露出锻炼次数偏少;体育竞赛在学生范围普及程度不高,参加人次少;重课堂、轻课外、重技能、轻素质、轻育人;结果性评价居多,缺乏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等问题。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学校体育要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2]。这一精神指导聚焦了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课堂教学、日常课外锻炼以及学生体育竞赛,覆盖了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促进习惯养成到身体素质提升,再到参加体育比赛的全过程,意在全方位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参与和认知程度,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导,面向“教、练、赛”构建体育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体系,这对优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完善体育育人实施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身体、思想、心理都在快速吸收外界信号并趋向形成固定模式。就运动技能习得而言,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项运动,并从适合自己的运动级别学起,是青少年对该项目快速掌握的有效方法,这一方法的实施路径关键在于教师和课堂,分级教学也是近年来部分高校体育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逐渐实施的教学措施。但仅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利用课外指导对课堂习得的技能进行训练,加以巩固,同时对支撑运动技能的身体素质加以强化。此外,还要通过参加体育竞赛进行实战练习,真正较量水平的高下、体会运动的乐趣、学习比赛规则,从而逐渐形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意识。这一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以体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正好契合了体育教学的三驾马车——教学、训练、竞赛,但三者并不是相互脱节、有所偏重的独立板块,而是自成一体互相融合的一体化系统。
《意见》的颁布是对学校体育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思想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学校体育面貌、学校体育内涵和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3],为未来高校体育的改革走向绘清蓝图。
评价是教育发展的“牛鼻子”“指挥棒”和“方向盘”[4]。体育评价的方向指向哪里,体育育人的重心就要放在哪里。广义而言,体育教育评价既包含指向“育人保障”体系的学校体育评价,也包含指向“育人结果”的体育学业评价[5]。该研究聚焦的是体育学业评价。当前,国内高校体育育人评价体系存在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整等现实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体育育人目标需求。适应新时代要求,要树立“大体育”视野,发掘体育育人的价值和作用,增加体育课程思政的比重,改变“一刀切”的体育评价思路,放眼高校体育育人“全过程”。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6]。该方案指明了体育评价改革重点,直指新时代学校体育育人评价机制构建的方法和目标的关键。
要对现行的体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构建科学、统一、全面的评价机制。在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思想基础上,高校体育要树立多元的评价观,宏观上要从重视终结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转变为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注重终结性评价,同时肯定增值性评价的价值。具体机制建立则由多方的评价内容、多维的评价主体以及多样的评价手段构成。首先,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关注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情况外,还要增加对竞赛参与、德育评价等的评价,以此关照终身锻炼意识养成和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其次,对大学生而言,评价主体要由体育教师、学业同伴、人工智能构成。再次,评价手段要大力借助信息技术,挖掘、分析评价数据,充分利用数据监控的干预力量,善于发现其可能触探到的评价死角。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德育为先、知识为基、素质为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大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培养集协作力、思想性、实践性、认知力、意志力等于一身的全方位人才,彰显体育育人效果。随着信息化与教育相结合的逐步深入,其为丰富体育育人全过程提供了动力和启发。
通过评价体系,运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测量和记录,建立数据库[7],不仅跟踪与监测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形成运动处方并实时反馈,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大多以专项俱乐部形式开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分级指导”。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基础、体质健康做初步诊断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其科学地分配在初、中、高级别课程中,这是开展体育教学重要的第一步。“教会”方面,除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选课、考勤、打分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可以专项分类设置同项目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在体育教师给学生传授健康知识、运动常识、专项技能的进度中,以学期为单位,结合课堂练习,形成初期记录、中期记录和终期记录,储存在数据库中,形成以进步幅度为度量的增值性评价。
“勤练”方面,依托信息化手段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开展有组织的、全员参与的日常体育锻炼,锻炼不局限于跑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以记录两次人脸识别的有效间隔时间和间隔距离为监控,同时适当给予学业同伴一定范围内的打分权限,促学促练。此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也非常重要,测试以自测和统测形式相结合。通过人工智能可实现学生多次自测,以测促练。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和运动处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锻炼,提升自身机能。
“常赛”方面,除了记录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马拉松赛等常规大型体育活动情况以外,还可以体育竞赛为平台,打造“全员参赛”。利用人工智能建立起各类项目的全员参赛信息化系统,让学生通过系统线上报名、自主组队、自动编排、自由约赛、赛绩录入等。信息化赋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全员参赛的工作效率和行动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多次参赛,锻炼实战经验,增强合作意识和荣誉意识,充分体验运动的魅力。
制作线上教学视频,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专项技能指导、心理健康知识等,制作课后线上答题等,记录学生的观看情况、答题情况,以形成体育学习的课外陪伴。这一涵盖了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课外锻炼、全员参赛等全时段的体育学习,将“教会”“勤练”“常赛”全方位监测评价有机融合,形成了鲜明的“互联网+体育”特色。每一项监测数据,根据教学目的,科学分配其占比,形成科学、动态的综合评价结果。
以信息化赋能,融合“教、练、赛”,构建以多元体育教育评价机制为内核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体制,形成适应学生体育学习个性化、不断线、全方位的培养体系,确保高等体育教育质量,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牢固树立“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理念,形成以校园体育竞技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体育教育新格局。